如果說誰在倒賣他人簡歷的話,我看只有網路招聘平臺和掌握著他人簡歷及資信檔案的相關部門單位,唯有他們才具備這個條件和機會,否則,他人的個人簡歷或個人資訊隱私是不會被倒賣洩露的。我只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
一是案例頻發已成不爭事實,據央視報道,在一個名叫“58智聯粉”的QQ群裡,記者向一位賣家支付7元,便得到了一份求職者釋出在智聯招聘上的簡歷。其實不只是智聯招聘,在前程無憂和獵聘網上,企業賬戶只需支付費用,便可“很容易地大量下載這些類似簡歷”。事實上,類似問題早已不是第一次曝光。此前就多有媒體報道,比如移動通訊使用者、銀行客戶、房售客戶等等諸多個人資訊屢被莫名其妙的洩漏現象,而且,據悉類似網上資訊洩漏都已見怪不怪了,並且根據已經偵破的案例表明,都是由於相關內鬼進行不法交易造成的,況且像這種倒賣簡歷、銷售個人資訊的市場已經形成了一條地下黑市產業鏈。如此嚴重的隱私洩露事件,不得不讓外界再次將目光聚焦網路招聘平臺和相關行業部門;
二是從網路招聘平臺的服務程式上看,主要是匹配招聘企業和求職人員,構成求職者上傳的簡歷被批次下載,從而產生了將其流向黑市交易的時空機會,而主要洩露源頭正是平臺上的企業賬戶。一些不法人員偽造資質註冊企業賬戶,釋出虛假招聘需求,然後批次蒐羅求職者的簡歷進行地下交易。尤為重要的是,由於求職簡歷資訊,不同於人們註冊APP和手機上戶及銀行開戶時填寫的一般資訊,它不僅包含了姓名、電話等基礎資訊,還包括工作歷史甚至薪酬待遇等系列更私密的資訊,敏感程度更高,一旦發生洩露,後果實難估量。
三是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這些網路招聘平臺並沒有建立起和資料儲存規模相對等的資訊保安防護機制,反而給隱私洩露大開方便之門。求職者的簡歷被洩露販賣,直接原因,還是平臺的前置關卡形同虛設,給了不法人員可乘之機。儘管幾家平臺在最新迴應中都重點提到,對不法企業侵害求職者個人資訊的行為將嚴厲清查封禁。但平臺自身更應首先當好企業資質的“稽核把關人”才對。因為網路招聘平臺作為網路運營服務商,應是人員簡歷資訊的第一入口,對資訊保安負有首要的主體責任。從體量來看,這幾家平臺都可謂是簡歷資訊儲存的“巨物”了,比如智聯招聘就聲稱擁有1.8億使用者。可這些平臺將使用者規模當作一種重要的企業優勢,意圖突出其在匹配招聘企業和求職者上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時也意味著隱私資料洩露的危險係數更高,平臺更應該嚴格標準,加強稽核,始終將偽造資質、套取簡歷的企業抵擋在平臺之外;
再是幾家平臺雖然目前已作道歉,並在採取相關補救動作。不過,這種靠媒體曝光推動解決的被動治理方式,絕非資訊保安的理想狀態,保障隱私安全非得靠源頭杜絕。源頭杜絕既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嚴格執法,也離不開平臺自身的高度自律。尤其是這幾家平臺此前好像都存有相應的“黑倒歷史”,故而,個人覺得光有道歉是不夠的,同時,平臺還應修復公信,拿出更多誠意來叩問平臺主體責任,倒逼平臺自律,促使嚴格稽核把關,將治理重心滲透到這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比如到底是誰在偽造企業資質倒賣簡歷,大量的簡歷資訊最終被誰買走了?針對類似問題,平臺應主動配合相關部門順藤摸瓜追查到底,直至揪出不法分子。唯有如此,才能震懾犯罪,確保廣大求職者的個人簡歷資訊或客戶資訊不致成為黑市倒賣者們的圍獵物件。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
如果說誰在倒賣他人簡歷的話,我看只有網路招聘平臺和掌握著他人簡歷及資信檔案的相關部門單位,唯有他們才具備這個條件和機會,否則,他人的個人簡歷或個人資訊隱私是不會被倒賣洩露的。我只所以這麼說,主要是因為:
一是案例頻發已成不爭事實,據央視報道,在一個名叫“58智聯粉”的QQ群裡,記者向一位賣家支付7元,便得到了一份求職者釋出在智聯招聘上的簡歷。其實不只是智聯招聘,在前程無憂和獵聘網上,企業賬戶只需支付費用,便可“很容易地大量下載這些類似簡歷”。事實上,類似問題早已不是第一次曝光。此前就多有媒體報道,比如移動通訊使用者、銀行客戶、房售客戶等等諸多個人資訊屢被莫名其妙的洩漏現象,而且,據悉類似網上資訊洩漏都已見怪不怪了,並且根據已經偵破的案例表明,都是由於相關內鬼進行不法交易造成的,況且像這種倒賣簡歷、銷售個人資訊的市場已經形成了一條地下黑市產業鏈。如此嚴重的隱私洩露事件,不得不讓外界再次將目光聚焦網路招聘平臺和相關行業部門;
二是從網路招聘平臺的服務程式上看,主要是匹配招聘企業和求職人員,構成求職者上傳的簡歷被批次下載,從而產生了將其流向黑市交易的時空機會,而主要洩露源頭正是平臺上的企業賬戶。一些不法人員偽造資質註冊企業賬戶,釋出虛假招聘需求,然後批次蒐羅求職者的簡歷進行地下交易。尤為重要的是,由於求職簡歷資訊,不同於人們註冊APP和手機上戶及銀行開戶時填寫的一般資訊,它不僅包含了姓名、電話等基礎資訊,還包括工作歷史甚至薪酬待遇等系列更私密的資訊,敏感程度更高,一旦發生洩露,後果實難估量。
三是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這些網路招聘平臺並沒有建立起和資料儲存規模相對等的資訊保安防護機制,反而給隱私洩露大開方便之門。求職者的簡歷被洩露販賣,直接原因,還是平臺的前置關卡形同虛設,給了不法人員可乘之機。儘管幾家平臺在最新迴應中都重點提到,對不法企業侵害求職者個人資訊的行為將嚴厲清查封禁。但平臺自身更應首先當好企業資質的“稽核把關人”才對。因為網路招聘平臺作為網路運營服務商,應是人員簡歷資訊的第一入口,對資訊保安負有首要的主體責任。從體量來看,這幾家平臺都可謂是簡歷資訊儲存的“巨物”了,比如智聯招聘就聲稱擁有1.8億使用者。可這些平臺將使用者規模當作一種重要的企業優勢,意圖突出其在匹配招聘企業和求職者上具有更高的效率。同時也意味著隱私資料洩露的危險係數更高,平臺更應該嚴格標準,加強稽核,始終將偽造資質、套取簡歷的企業抵擋在平臺之外;
再是幾家平臺雖然目前已作道歉,並在採取相關補救動作。不過,這種靠媒體曝光推動解決的被動治理方式,絕非資訊保安的理想狀態,保障隱私安全非得靠源頭杜絕。源頭杜絕既離不開監管部門的嚴格執法,也離不開平臺自身的高度自律。尤其是這幾家平臺此前好像都存有相應的“黑倒歷史”,故而,個人覺得光有道歉是不夠的,同時,平臺還應修復公信,拿出更多誠意來叩問平臺主體責任,倒逼平臺自律,促使嚴格稽核把關,將治理重心滲透到這條產業鏈的各個環節。比如到底是誰在偽造企業資質倒賣簡歷,大量的簡歷資訊最終被誰買走了?針對類似問題,平臺應主動配合相關部門順藤摸瓜追查到底,直至揪出不法分子。唯有如此,才能震懾犯罪,確保廣大求職者的個人簡歷資訊或客戶資訊不致成為黑市倒賣者們的圍獵物件。
一己之見,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