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郎濤銘
-
2 # 楊老師說投資
估值,如果是國外,歐美國家,流行現金流折現。還有pe法。
國內比較簡單一些,就是用行業pe倍數均值。這已經算比較專業的了。
還有一部分專案就是純拍腦門,創業者拍著報價,投資者攔腰砍殺。和買衣服沒啥區別。
估值,這事說複雜可以特別複雜,簡單也可以很簡單。
估值,如果是國外,歐美國家,流行現金流折現。還有pe法。
國內比較簡單一些,就是用行業pe倍數均值。這已經算比較專業的了。
還有一部分專案就是純拍腦門,創業者拍著報價,投資者攔腰砍殺。和買衣服沒啥區別。
估值,這事說複雜可以特別複雜,簡單也可以很簡單。
到底在什麼時候,應該用什麼估值方法,一直是業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天使輪:公司由一個連續創業者創辦,創辦之初獲得了天使投資。
A輪:1年後公司獲得A輪,此時公司MAU(月活)達到50萬人,ARPU(單使用者貢獻)為0元,收入為0。
A+輪:A輪後公司使用者數發展迅猛,半年後公司獲得A+輪,此時公司MAU達到500萬人,ARPU為1元。公司開始有一定的收入(500萬元),是因為開始透過廣告手段獲得少量的流量變現。
B輪:1年後公司再次獲得B輪,此時公司MAU已經達到1500萬人,ARPU為5元,公司收入已經達到7500萬元。ARPU不斷提高,是因為公司已經在廣告、遊戲等方式找到了有效的變現方法。
C輪:1年後公司獲得C輪融資,此時公司MAU為3000萬人,ARPU為10元,公司在廣告、遊戲、電商、會員等各種變現方式多點開花。公司此時收入達到3億元,另外公司已經開始盈利,假設有20%的淨利率,為6000萬。
IPO:以後公司每年保持收入和利潤30-50%的穩定增長,並在C輪1年後上市。
不同的估值方法殊路同歸:我們來看一個公式:
淨利潤=收入-成本費用
=使用者數×單使用者貢獻-成本費用
淨利潤(E,earning) 收入(S,sales)
使用者數(MAU) 單使用者貢獻(ARPU)
一般來說,如果企業沒有E,還可以投S;如果沒有S,還可以投MAU,但最終還是期待流量能轉換為收入,收入能轉換成利潤。不同的創業企業,都處於不同的階段,有的屬於拼命擴大使用者量的階段,有的屬於絞盡腦汁讓流量變現的階段,有的屬於每天琢磨怎麼實現盈利的階段。然而,最終大家是要按盈利來考察一個公司的,那時候不同階數的估值方法是殊路同歸的。
為什麼發展好好的公司會“B輪死”、“C輪死”:有的公司使用者基數很大,但總是轉換不成收入,如果在融下一輪的時候(假設是B輪),投資人堅決要按高階估值體系P/S估值,那麼公司的估值算下來是0,融不到資,所以會出現B輪死;有的公司收入規模也不錯,但老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如果在融下一輪的時候(假設是C輪),面對的是隻按淨利潤估值的PE機構,他們覺得公司P/E估值為0,公司融不到資,也會出現C輪死。
不同的經濟週期,估值體系的使用範圍會平移:在牛市,估值體系會往後移,這能解釋為什麼過去兩年很多一直沒有淨利潤的公司都獲得了C輪、D輪,甚至E輪,而且是傳統的PE機構投資的,因為他們降階了,開始使用P/S這個低階工具了。在熊市,估值體系會往前移,這能解釋為什麼今年下半年以來,一些收入和使用者數發展良好的公司都融不到資,甚至只能合併來抱團取暖,因為連很多VC也要求利潤了,大家把低階的估值體系雪藏了。
希望各位創業者和投資者讀者能應用這些原理行走在牛熊之間、各輪融資之間,希望立法者讀者能重視各階估值體系的威力,積極改進規則發揮其對創新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