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節,又稱七夕節,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乞巧節的由來: 傳說古時候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負,連家產都沒得分,只留給他一條老牛,但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變的,因為觸犯了天條,所以被玉帝貶到凡間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負,所以決定要幫他。一天,它忽然開口告訴牛郎,東邊山下有個湖,每天都有七個仙女到湖裡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無法返回天宮,就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聽了老牛的話,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們洗完澡要回天宮時,年紀最小的織女才發現自己的衣裳不見了,急得哭了出來,這時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現,要求織女答應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還她,織女看牛郎忠厚老實,便答應了,兩人婚後生了一雙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滿,但老牛卻死了,在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這是它最後能留給牛郎的唯一一件東西。而織女嫁給牛郎的訊息傳回天庭後,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織女給抓回來,牛郎為了找回織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嚀,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們,此時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頭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劃!馬上出現了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隔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在河邊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動容,所以特赦他們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一家渡河相會,說七夕當天晚上一定會下雨,這就是牛郎織女重逢後喜極而泣的淚水... 七夕節習俗節日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各地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七夕節習俗 膠東地區: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福建: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並吃茶食瓜果,玩乞巧遊戲。 陝西: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裡;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投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乞巧節,又稱七夕節,每年農曆七月初七這一天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節。七夕節始於中國漢朝。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七夕節婦女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陳列花果、女紅等諸多習俗影響至日本、北韓半島、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 乞巧節的由來: 傳說古時候有個善良的年輕人,名叫牛郎。他的父母早逝,常遭兄嫂欺負,連家產都沒得分,只留給他一條老牛,但這老牛可不是一般的牛哦,它是天上的金牛星變的,因為觸犯了天條,所以被玉帝貶到凡間為牛,它看善良的牛郎受人欺負,所以決定要幫他。一天,它忽然開口告訴牛郎,東邊山下有個湖,每天都有七個仙女到湖裡洗澡,只要牛郎偷走其中的一件衣裳,使那仙女無法返回天宮,就會留下來作他的妻子。聽了老牛的話,牛郎果然偷偷藏起一位仙女的衣裳,等到仙女們洗完澡要回天宮時,年紀最小的織女才發現自己的衣裳不見了,急得哭了出來,這時牛郎捧著她的衣裳出現,要求織女答應作他的妻子才把衣裳還她,織女看牛郎忠厚老實,便答應了,兩人婚後生了一雙子女,生活十分幸福美滿,但老牛卻死了,在死前它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剝下它的皮,遇到困難時就會派上用場,這是它最後能留給牛郎的唯一一件東西。而織女嫁給牛郎的訊息傳回天庭後,玉帝大怒,遂派王母娘娘把織女給抓回來,牛郎為了找回織女,想起了老牛的叮嚀,就披上牛皮靠著牛皮的神奇魔力追上他們,此時王母娘娘心一急,拔下頭上的簪子往空中一劃!馬上出現了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把牛郎和織女分隔兩邊,牛郎和一雙兒女在河邊大哭,其深刻的感情也令玉帝動容,所以特赦他們全家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於是每年到了七夕,就有無數的喜鵲飛上天去,搭起一座鵲橋,讓牛郎和織女一家渡河相會,說七夕當天晚上一定會下雨,這就是牛郎織女重逢後喜極而泣的淚水... 七夕節習俗節日文化在中國大地上有著深厚的文化基礎。由於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各地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 七夕節習俗 膠東地區: 在膠東地區,多於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於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製作“巧花”,少女們用麵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於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福建: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後,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並吃茶食瓜果,玩乞巧遊戲。 陝西: 在陝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紮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並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裡;女孩子們供上瓜果,並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投入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並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