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奕天讀歷史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的空城計在真實歷史上並沒有發生。真實歷史上的司馬懿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才接替重兵的曹真,作為統帥坐鎮長安。

    司馬懿一直深受曹丕、曹叡的信任。

    曹丕224年、225年伐吳期間,司馬懿都是留守許都,這可是劉邦時蕭何、曹操時荀彧的角色,不信任怎麼會讓司馬懿守都城。曹丕去世時,司馬懿還是託孤大臣。

    227年司馬懿領荊州、豫州諸軍事,之後孟達才叛亂,被司馬懿所滅,並不是孟達叛亂,才讓司馬懿領軍去剿滅。曹叡不信任司馬懿是不會給兵權的。司馬懿平孟達之後駐軍宛城,並非賦閒,而是給曹叡出了破吳的計策,曹叡聽取,司馬懿駐守宛城隨時準備進攻東吳,結果計劃被曹休打亂。曹休病死,司馬懿就一直駐在宛城防禦東吳的進攻。

    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後,曹叡決定伐蜀,第一時間又想到了司馬懿,曹真、司馬懿等分率大軍進攻蜀川。此後司馬懿就改為常駐關中,並在曹真病重後,接替曹真,指揮魏軍反擊諸葛亮的第四次、第五次北伐。一直到238年,毋丘儉平遼東不利,曹叡又想到了司馬懿,司馬懿被調往了遼東平定公孫淵叛亂。司馬懿絕對的是曹叡心中的戰神,遇到難題就找司馬懿。

    平定遼東之後,司馬懿原本是要返回關中,重新防禦蜀漢的,結果曹叡病重,司馬懿再次成為託孤大臣。曹爽和司馬懿同為託孤大臣,曹爽想大權獨攬,排擠司馬懿。只是曹爽能力不足,高平陵事件,被司馬懿一舉全滅。

    不管怎麼看,司馬懿也不需要留著諸葛亮作為自己被重用,存活下去的籌碼,滅了諸葛亮只會穩固他在朝廷中的地位,讓他更安穩的駐軍關中,統領十餘萬兵馬。

    《三國演義》之所以寫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純粹是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光輝形象,沒有其他任何原因。司馬懿就是被嚇怕了,這跟之後在諸葛亮的百般侮辱下,司馬懿堅決閉門不出正好呼應。否則,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時,“司馬懿在營中堅守,忽一夜仰觀天文,大喜”,諸葛亮要死了,司馬懿還大喜,還專門跑去告訴夏侯霸,“孔明必然有病,不久便死”。這說明司馬懿從心底裡盼著諸葛亮死,根本不可能在識破空城計的情況下,還放過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有很多類似的漏洞,為了突出一點,卻遺忘了另外的事實,違反了常識。

    諸葛亮空城計,《三國演義》中非讓司馬懿帶十五萬大軍追諸葛亮,明顯不符合事實。司馬懿有十五萬大軍,不管諸葛亮是空城還是真有大軍,先圍了再說呀,結果司馬懿卻被嚇跑了。就因為司馬懿有十五萬大軍卻逃跑了,這才讓人們又臆想出了司馬懿是故意中計,留著對手,自己才能有用武之地,才能活下去。但是,卻少考慮了一個事實,司馬懿的對手不止諸葛亮一個。不但《三國志》、《晉書》等正史中寫了,連《三國演義》中,也描寫了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的其他對手。

    此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情況,並不存在,飛鳥和狡兔還有一大幫,蜀、吳均在,還有人隨時叛亂,弓、狗還有用途。所以,諸葛亮、司馬懿惺惺相惜的判斷用在此時完全錯誤,事實也是如此。

    司馬懿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還是按照“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來理解比較合適,司馬懿就是被諸葛亮的威名給嚇到了,怕了,腦袋抽筋,一時沒明白過來,所以,跑了。特別是諸葛亮琴聲的悠揚淡定,讓司馬懿更怕,轉身就溜了,然後又明白過來了,就是這麼簡單。

    在三國時期,只要司馬懿不造反,什麼時候蜀漢滅了,東吳也滅了,司馬懿完全沒用處了,曹氏如果還掌握著政權,這時候曹氏才有可能滅了司馬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1894甲午大海戰中,有哪些是和歷史不符的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