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志敏60
-
2 # 闕里文道
要理解康有為為什麼尊孔,就必須先看康有為為什麼尊孔的背景。
甲午中日一戰,中國慘敗,這帶給了當時華人莫大的恥辱和極其強烈的震動。數千年引領世界潮流的“天朝上國”竟然慘敗於蕞爾小邦,這在當時中國社會各階層引起了強烈的震動,社會各階層也隨之掀起了救亡圖存運動,這其中尤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的維新派最為引人關注。同時甲午慘敗也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中體西用”的模式徹底宣告破產。在其時的中國,要想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就必須學習當時先進的資產階級制度。由此,康有為領導的維新變法運動應運而生。
康有為要為自己領導的維新變法尋求理論上的支援,而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兩千餘年的主流思想,孔子更是儒家文化創始人、華夏文化的標誌。因此,康有為為了讓華人更加支援變法,他選擇以孔子作為突破點。換言之,康有為要把孔子改造成變法改革的始祖,這樣才能讓自己領導的維新運動更具有說服力,也有更大成功的可能性。
康有為為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先後撰寫了兩部被梁啟超稱之為“思想界之一大颶風”和“火山大噴發”的重要著作,即《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出刊於1891年,其內容著重於從經學方面進行論述,考證古文經學經典《周禮》、《逸禮》、《左傳》、《毛詩》等皆為王莽之臣劉歆所偽造。《新學偽經考》一出,輿論大譁,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對佔據學術主流地位的古文經學造成了嚴重的衝擊。僅從學術角度考慮的話,《新學偽經考》多為穿鑿附會之言,並無太多學術意義。但從康有為的目的和造成的效果來看,《新學偽經考》著重於為維新變法制造理論依據,這也確實起到了破除傳統思想觀念的巨大作用,為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製造了足夠的輿論準備。
隨後,康有為撰寫的《孔子改制考》,假借孔子的名義,公開舉起“託古改制”的旗號,為維新變法進一步製造理論依據。在《孔子改制考》裡,康有為把孔子說成是“神明”、“聖王”、“教主”,因而受天之命,“為救民患”而改制立法,以“垂精太平”。事實上,康有為是根據《春秋公羊傳》所宣揚的“三統三世”說,把孔子改造成“託古改制”的“素王”,即“孔子為製法之王,所謂素王也”。同時,康有為還宣揚,“孔子撥亂昇平,託文王以行君主之仁政,尤注意太平,託堯、舜以行民主之太平。”這樣一來,康有為就將君主立憲的改革主張和民主共和觀念依託於孔子身上,從而為維新變法制造了足夠的理論依據和權威性。
所以說,康有為的“尊孔”實質上是他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把孔子改造成主張改革變法始祖的形象,這與歷史上真實的孔子有極大的區別。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自從西漢時期儒家思想取得國家層面的主流地位後,在長達兩千多年時間中孔子成為了不可逾越的偶像和權威的象徵。
康有為這種託孔子改制之名行維新變法之實的做法在中國歷史上並不鮮見,中國古代歷史上假借孔子之名推行自己主張的事例數不勝數。同時回到甲午戰後中國所處的惡劣環境,康有為的這一做法也沒有太多的指摘之處。
回覆列表
清朝後期,西方工業得到快速發展,列強侵凌中國。而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自守”政策,形成國力衰敗,難以抵抗西方列強的侵略,使得帝國主義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間自行組織武裝抗擊侵略者,國家內憂外患,儒家學派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救亡圖存。他們提出託古改制,把一切改革變法的主張,都說成是孔子的預言,孔子的主張,此時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龔自珍、魏源、康有為等人。“戊戌變法”就是清朝後期儒家託古改制的集中體現。康有為託古改制的思想,見於他的著作《大同書》、《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從此看來,康有為是尊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