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桐林
-
2 # 經典重溫之似水流年
三國時期的文物出土較少,據現在出土的推測,其大體服飾款式應承襲東漢,但在細節上也有其自身的特點。也許因為戰亂頻繁,服飾變得窄小。其一是古怪的領子,一種突起的領子在三國陶俑類文物中常見。不知道代表什麼。其二是窄衣褲子的大量出現,似乎圓領內衣比前朝更流行,在這個時期,平民服飾中圓領內衣越來越重要,交領的衣領和圓領內衣共同形成組合,也許是漢代三重衣的影響,從東漢末年到三國許多俑都會露出大面積的圓領內衣。帽子越來越小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徵之一。
三國時期總體來說是亂世,亂世求繼承,盛世才會有發展。所以三國時期的服飾,繼承了漢代的服飾特點。
關於衣服布料,大體說一下概況。
原料主要有:棉、麻、毛、絲和化纖。化纖是近現代原料,不提。說一下棉、麻、毛、絲。
在宋代之前,還沒有棉花。棉花的原產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宋末元初,棉花才傳入內地。所以,宋代之前,沒有棉布。
說一下麻、毛、絲。可以說,中國的歷史有多長,這三種原料的歷史就有多長。
麻能織出麻布,也就是粗布,平民裝用;絲織出絲綢,也就是綾羅綢緞,貴族服裝用。
下面說毛,在中國古代,動物的毛纖維是僅次於絲、麻纖維的重要紡織原料。中國古代毛紡織的歷史和絲、麻紡織一樣悠久,其技術也是和絲、麻紡織技術相互交融發展起來的。
中國古代用於紡織的毛纖維原料有羊毛、山羊絨、駱駝絨毛、犛牛毛、兔毛和飛禽羽毛等多種,其中羊毛始終為主要毛纖維原料,使用量最多,像氈、毯、褐等古代主要毛紡織品大多是以羊毛纖維製成的。
最後說一下皮草。歷史就不用說了,從原始人到現代人,都是高階產品。
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古代有錢人穿皮草,沒錢人穿什麼呢?
接著就要說兩個字:裘和袍。
裘就是皮衣,毛向外,貴族穿裘。用以做裘的皮毛多種多樣,例如狐、虎、豹、熊、犬、羊、鹿、貂,後來還有狼裘、兔裘等。其中狐裘和豹裘最為珍貴,為達官貴人所服,鹿裘、羊裘則最一般。
袍也是禦寒之服。是有裡子的衣服,裡子和麵子之間絮亂麻和舊絲綿的叫袍。顯然,袍是比較低階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首詩寫的就是在凜冽的寒風中,即將走上戰場的戰士,彼此之間相互鼓勵。袍是戰士所服。把袍理解成冬天的棉衣,這八個字包含的戰友之間的真摯情感才能爆發出來。
三國時期——
服飾主要有袍。主要的有袍、襜褕[直身的單衣]、襦[短衣]、裙。禮服, 冕冠服 冕冠服, 朝服,廟服、蠶服等特點。
春夏季節:平民穿粗布衣服;貴族穿絲綢衣服。
秋冬季節:平民穿袍;貴族穿裘。
-
3 # 嶺南人士葉生
三國時期沒有棉布,黎民百姓的服飾以麻布為主,顏色是天然色,青色。貴族才有資格用黑色。彝族就分黑彝、白彝。直至宋末明初,黃道婆才推廣紡織棉布,元朝棉布寸布寸金。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穿著什麼?孔子有什麼衣服呢?
回覆列表
三國時期的文物出土較少,據現在出土的推測,其大體服飾款式應承襲東漢,但在細節上也有其自身的特點。
也許因為戰亂頻繁,服飾變得窄小。其一是古怪的領子,一種突起的領子在三國陶俑類文物中常見。不知道代表什麼。其二是窄衣褲子的大量出現,似乎圓領內衣比前朝更流行,在這個時期,平民服飾中圓領內衣越來越重要,交領的衣領和圓領內衣共同形成組合,也許是漢代三重衣的影響,從東漢末年到三國許多俑都會露出大面積的圓領內衣。帽子越來越小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