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秋水文瀾原創
-
2 # 文化獨佳談
此詞描繪了一個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讀來悽婉動人。古人對它評價很高,把它與《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全詞為: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的最大特點是在抒情時不僅僅侷限在個人相思之愁上,而是由個人相思拓展到家國興衰上,從而使詞的意境開闊。
在上片中,人沒出場,先寫簫聲。這簫聲悲涼悽切,驚醒了秦娥,此時,月光盈室。開頭為什麼寫簫聲呢?其實,簫聲暗含典故。據《列仙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喜愛吹簫,後來與善於吹簫的仙人簫史結婚。簫史每日教她吹簫,作鳳鳴之聲,能把鳳凰引到他們居住的樓上。幾年後的一天,他們都隨鳳凰飛去。這裡暗用典故,實際上是暗示詞中的女子有過一段像簫史、弄玉那樣的美滿生活。也為下文抒發相思之情做了鋪墊。
夜半夢醒的秦娥,聽到嗚咽的簫聲,看著如水的月光,回憶起以往的幸福生活。而如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楊柳青青的時節,往日和愛人在灞橋折柳相別的情景有一次湧上心頭。兩廂對比,內心怎能不覺到悽苦和孤寂呢?
從上片到下片在時間上有個跨度,上片寫春天,下片寫秋天。暗示了秦娥所思念的那個人從春天到秋天都沒有歸來,這便使詞中的相思之情深了一層。苦苦等不來自己的愛人,於是秦娥在重陽節這天登上樂遊原,樂遊原在長安東南,地勢較高,可以從這裡瞭望全城和周圍的陵墓。秦娥站在樂遊原上極目遠眺,咸陽古道上塵土飛揚,自己所思念的那個人卻音信全無,這使相思之情又深一層。
夕陽西下,秋風獵獵,對愛人相思而又不得見的秦娥傷心欲絕。這時她看到了殘照中的漢家陵闕,在一剎那間內心受到了觸動,不禁聯想到強大的漢朝已成為往事,只留下陵闕供後人憑弔。寫到此處,詞的意境就擴充套件了,從個人相思上升到家國興衰。
對於這首詞,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這樣評價: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關盡千古登臨之口。這首詞對後世詞的創作也影響很大,《憶秦娥》詞調一名《秦樓月》,就是因它而得名的。
-
3 # 八卦研究室
憶秦娥——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一篇千古絕唱,永遠照映著中華民族的吟壇聲苑。開啟一部詞史,我們首先為它所震盪,為之沉思翹首,為之驚魂動魄。
然而,它只是一曲小令。通篇亦無幽巖跨豹之奇情、碧海掣鯨之壯採,只見他寥寥數筆,微微唱嘆,竟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藝術力量!這真是一個絕大的文學奇蹟。
上半闕。三短句,萬籟俱寂,忽有一縷簫聲,縈繞耳際。秦娥美女居秦樓。唯見滿樓月色,皎然照人。春柳依依,在此灞陵傷心告別。
下半闕。登樂遊原為觀賞。身在高原,四眺無際;向西一望,咸陽古道,車馬絡繹;然而自晨至黃昏,音塵斷絕。西風捲起,夕陽西下,餘輝映照著漢代的皇陵。
李白的《憶秦娥》,四十六字小令,開創了詞牌的先河;以獨冠詞史、成為千古絕唱,原因在此。
-
4 # 豬扒界娛樂
《憶秦娥·簫聲咽》以短短四十六字,描述了豐富的畫面,蘊含無盡的意境,並給讀者和研究者留下了無限的解讀空間。
近代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盛讚此詞:
“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後世唯範文正之《漁家傲》、夏英公之《喜遷鶯》,差足繼武,然氣象已不逮矣。”
一、《憶秦娥》的作者問題概述
但畢竟唐和南宋不僅不一個朝代,中間還隔了一個北宋,李白的詞沒有在唐朝流傳下來,卻在宋朝突然被人翻出,且沒有切實證據,因此,《憶秦娥》的作者問題從一開始就存在爭議,還有人提出《憶秦娥》應為溫庭筠所做,或後人託名李白的作品。畢竟託名人以傳詩文的做法在中國古代實在是屢見不鮮。
歷代學界大家為此不斷尋找證據,或證明不是李白所做,或證明應為李白所做,如俞平伯就結合李白生平,認為此詞與李白似無關聯(俞平伯《今傳李白詞的真偽問題》),而李漢超則認為俞平伯所列證據並不能否認李白作此詞的可能,並從藝術的想象性角度和李白的生平思想經歷出發,認為李白確有作此詞的動機和條件(李漢超《論李白<憶秦娥>》)。
但不管如何爭論,直至如今,此事也依然沒有定論,仍是一樁懸案,尚未有能被學界普遍接受的觀點。因此,筆者在本文中,還是暫從李白作此詞說。
二、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的審美藝術成就
《憶秦娥·簫聲咽》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表面上寫得很零碎,似乎一會兒寫簫聲,一會兒寫秦娥,一會兒又寫霸凌,一會兒又忽然寫節日遊玩,最後竟然又突然加入歷史滄桑,使人一時摸不著頭腦。但這只是讀者沒有深入理解的緣故,殊不知此詞妙處正在於似斷實連,似碎實圓,似散漫實渾融。
詞人在後一句就給了答案,“秦娥夢斷秦樓月”,原來是秦樓裡的秦娥夢斷而醒,恰恰抬頭,望見了樓外的月亮。
我們來重點看看第一句的“咽”字和第二句的“斷”字。
“咽”字使你想起了什麼呢?周汝昌在《吟壇聲苑的千古絕唱——析<憶秦娥>》此文中談到這個字,立時舉了蘇軾《赤壁賦》中的兩句:“如怨如訴,如泣如慕”,並說:“四個‘如’字,既得‘咽’字之神,復傳秦娥之心矣”。
這個字給人的感覺正是如此。而“斷”字,則有戛然而止,被迫中止,從中折斷的感覺,“夢斷”則是不正常的斷,非普通的“夢醒”所能相比。“夢斷”必然是夢中受了驚方才突然醒來,或是正是好夢,卻不知是外在的因素還是做夢者的憂心使得這好夢無端斷掉了,一旦醒來,好夢難續。這就留了遺憾和悽然。
更令人難過的是,剛剛夢斷,醒來還未回神,便聽到悽悽簫聲,如何讓人平靜!情緒層層起伏,詞句迴環發生作用,如此手法,實在是詞中高手。
其次,再接著看後面幾句——“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這就把前面的疑問一併解決了:秦娥為何夢斷?作者為何寫簫聲如此嗚咽?原來是秦娥因為情人不在,受離別相思之苦而悲傷。
於是不僅簫聲聽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連夢也要“斷”。而“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和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如出一轍,都是以美好的“楊柳色”這樣的樂景反襯離別的悲傷,以樂寫哀,哀情更哀。
再次,來看“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兩句。
樂遊原在長安東南方,唐朝時,太平公主曾在此地建造亭閣,這裡地勢高,站在此處,可以鳥瞰全城。長安士女們常在一些節日間來此遊覽賞玩。清秋節指的是重陽佳節。而咸陽則位於長安的西北,是漢唐時期向西北經商從軍的必經之地。
瞭解了這些,再看這兩句詩,即可得知,秦娥為離別而感傷,欲登高懷人,或是到熱鬧的地方開散心情,結果看著別人高興愉快地過節,竟襯得自己更為孤寂,愁便更難消除了,她根本控制不住自己,條件反射般的眺望咸陽古道,結果愈看愈加失望,我們都知道登臨最容易觸動相思離別或世事滄桑等情懷,秦娥這一登臨,自然只能給自己留下更多愁緒。
三、格調之高:“百代詞曲之祖”和“開宋代詞家格調”。
首先“音塵絕”和上闕的“秦樓月”一樣,都是對前句尾部的重複,給此詞帶來了音韻和意義上的迴環往復和綿延不絕。
其次“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是“音塵絕”的衍生,是從一家之情擴大到了萬世的悲哀,是人生短暫之痛的感慨,是對人世滄桑、世事易變的感嘆,具有巨集大的思考空間。
更有人從劉熙載對此詞的“歸趣難名”入手,結合詞句和李白生平,提出李白此詞,表面是寫秦娥登高所見之淒涼景,其實是由此暗寫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圖景,盡顯黍離之悲(李漢超《論李白<憶秦娥>》)。
“太白《菩薩蠻》、《憶秦娥》兩闕,足抵少陵《秋興》八首。想其情境,殆作於明皇西幸後乎?”
為何說“開宋代詞家格調”呢?
這就要從詞的發展來說了。詞本為配樂演唱的歌詞,最早的詞集是《花間集》,風格綺媚,格調多不高,此傳統一直延續,後來經由馮延巳、李煜等人發展,詞的格調稍高,能承載家國之情,但北宋之初依然以男女之情為主,柳永的詞就是代表。
直到蘇軾,以詩為詞,使得詞的品格和地位大大提升,詞才真正有了與詩並駕齊驅的資格。
而李白的這首《憶秦娥》,以男女情寫家國情,而氣象闊大,承載量豐富,讀之令人深贊格局之大,自然稱得上“開宋代詞家格調”。
-
5 # 明倫書院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我們都知道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卻少有人知道李白還是開宋詞之先聲的早期詞人,首創《憶秦娥》這一詞牌名。《憶秦娥•簫聲咽》與李白所作的另一闕詞《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明代學者顧起綸稱“李太白首倡《憶秦娥》,為千古詞家之祖”。
“詞曲之祖”之稱,並非說《憶秦娥》是詞和曲這兩種文學體裁之發端,而是說《憶秦娥》是李白首制,後人多效之,如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另外是因為此詞藝術精湛,氣象巨集妙渾厚,被後人奉為圭臬,故受此推崇,實非過譽。
王國維點評此詞道:“太白純以氣象勝”。然而,李白寫作此詞時,唐朝經過“安史之亂”,“盛唐氣象”已不再,只剩其餘韻,故此詞意境開闊而帶有衰颯悲涼之氣,是借秦娥傷別之情懷,抒寫家國動盪之愁、時代逝去之悲與千古興亡之嘆。
開端以“簫聲咽”奠定了此詞悲涼悽清的基調,又與“秦娥”相照應。“秦娥”本是秦穆公之女弄玉,與喜吹簫作鳳鳴的蕭史相戀而長相廝守,而在這裡是指秦地一位因丈夫遠遊而獨守空房的女子。女子相思成夢,然而好夢難成,更聞簫聲嗚咽,起來徘徊於繡樓,只見明月孤懸,天地蕭然,秦娥顧影自憐,黯然銷魂。
月光下依稀可見遠處灞陵(附近有灞橋)楊柳搖曳的影子。“柳”與“留”音近,《詩經》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之名句,故後人有臨別贈送柳枝的習俗。憶昔秦娥於灞橋折柳送夫,而之後柳色更新,年復一年,丈夫猶未歸來。
上闕是寫春愁,而下闕就轉入了秋怨。時令是天氣清肅的秋日,思婦也從封閉狹小的繡樓來到了廣闊熱鬧的樂遊原,然而遊興闌珊,離愁方殷。秦娥登高遠眺,極目當年丈夫外出行走的咸陽古道,盼望丈夫的歸來,但依舊塵埃不起,音訊全無。“音塵絕”來源於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故鄉隔兮音塵絕,哭無聲兮氣將咽”。連用兩個“音塵絕”更是表達了秦娥孤苦無依、欲哭無聲的淒涼、絕望的心境。
如果只是行文至此,則其氣象也只聊復爾耳,不脫兒女私情、纏綿綺麗之婉約風格。末兩句只是順著煢煢孑立的秦娥遠望的目光,自然托出一幅在蕭瑟秋風中荒廢、在如血殘陽中消磨的漢家陵墓群落圖景,不禁有“浪花淘盡英雄”“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等悲嘆。這兩句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可謂“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自然托出“傷心秦漢”、“憶昔開元”、慨嘆“古道”“陵闕”之凋敝與大唐盛世之不再的千古悲情,這是對一個時代逝去的悲悼,寄寓了詞人對家國、對歷史的濃重的憂患意識。
王國維《人間詞話》說“‘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這八字就把上闕的個人相思之憂愁與下闕的千古興亡之憂愁渾融為一體,氣象為之開闊,意境為之深遠。
《憶秦娥》一詞是盛唐餘韻,前有浮聲、後有切響,抑揚頓挫、轉接自然,曲終一奏、響遏行雲,情景交融、通觀古今,氣象巨集闊、擲地有聲,不愧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
-
6 # 關中博雅齋
據說東坡當年曾問幕僚自己與柳永作詞孰高孰低,幕下士答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幕僚這一席話,非常形象地為我們展示了婉約和豪邁這兩大詞派的不同之處。
而這首《憶秦娥》卻非常融洽地將兩種風格雜糅在一起,上片講的似乎是一個少婦,在淒涼的夜晚聽到了悲涼的簫聲,於是從夢中驚醒,而窗外,月色亦是淒寒迫人,樓臺橋邊的柳樹,一如霸陵橋層疊交錯的楊柳,滿滿的都是離別意。這個少婦的丈夫也許出征去了,也許在外地為官,也許只是去一個稍遠的地方處理一些事物,只留得一個孤獨的女子日日夜夜傷離別。此請此景與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何等相似。
二、言辭錘鍊,意境跳躍,卻脈絡相連文章一開頭,沒有往常的各種景色事物的渲染和描繪,而單刀直入,直接將女主人的處境展現在讀者眼前。從“夢斷秦樓月”,到“柳色”,“灞陵”,到“樂遊原”,“咸陽古道”,再到“漢家陵闕”。意向跳躍,格局超然,看起來有些迷離繞亂,實則前後照應,句句相連。從“夢中”一下過渡到“柳色”,因俗有“折柳送別”之說,更是補充了首句中秦娥夢中的內容場景。蔥綠的柳色勾起往事的回憶和傷感,正是曾經“樂遊原”上的歡樂,與今日“咸陽古道”的荒涼,令情感一落千丈。而蕭瑟的“西風”與“殘陽”映照下的孤獨的漢室陵墓,正如“咸陽古道”一般地消沉落寞。如此巨集大的空間情景轉變,絕非作者一時興起,恣逞意氣,而是絲絲入扣,又毫無拖沓之筆。
四、時空凝聚,悲歡百感,氣象萬千整首詞的意蘊主旨,就是思念親人,懷古傷今。由個人傷愁到歷史憂思。而這首詞最偉大之處,便是它的恢巨集壯闊,超越時空,又時空交融。時間上的今昔盛衰之對比,僅“樂遊原”與“咸陽古道”“西風殘照”中空間的轉變,就足以呈現。盛世王朝的咸陽古道與陵墓,使其進入了歷史的反思。過去的繁華富庶皆被埋沒,或者說徒有一副虛華的外表,實則早已危機重重。而如今,王朝毀滅的節奏伴隨著對現在與未來的擔憂。這種對歷史的反觀,更交集著古今、興衰與悲歡之百感。女子之情愁,驟然昇華為國家千秋萬代之赤子情懷。
集婉約與豪邁與一身,所抒之情又為詞曲之熱門大概是這首作品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的原因吧。
-
7 # 新枝先生
上片: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只聞簫聲,未見其人,簫聲悲涼悽切,驚醒了“秦娥”,這時候,月光照進來,充滿了房間。第一句其實暗含典故,據《列仙傳》,秦穆公之女弄玉喜愛吹簫,秦穆公就將女兒嫁給了一個叫簫史的善於吹簫的人,簫史每日教他吹簫,作鳳鳴之聲,鳳凰聞聲而來,二人便乘鳳凰而去。這裡暗示了詞中“秦娥”曾經也有一段如簫史與弄玉那般的美滿生活,一個“咽”字,便將悽切之感表現的淋漓盡致。
夜半夢醒的秦娥,聽到嗚咽的簫聲,看著如水的月光,勾起了以往幸福生活的回憶,現如今,又是一年楊柳青青,昔日與所愛之人在灞橋上折柳相送的情景一下子湧上了心頭。內心怎不傷心孤寂。
下片: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轉眼間,從春天到了秋天,從楊柳青青到秋風獵獵,對愛人相思而不得的秦娥傷心欲絕,可見相思至深。這時候她看到了漢家陵闕,剎那間內心不禁聯想到強大的漢朝都已經成了往事,只留下陵闕供後人憑弔。一下子,從“秦娥”的相思便上升到了家國的興衰之感。“秦娥”都要經歷如此悲慼的相思之苦,國家的興衰變換更是古今不變的規律。從一個“秦娥之怨”能夠上升到家國興衰,可見作者開闊的眼界和意境。
這首詞看似寫“秦娥”的相思之情,實則能夠上升到對國家興衰的感懷。可見當時唐朝的國力強盛,中國人眼界開闊文風豪放。這便是宋朝所不能及,被譽為“絕”之處。
-
8 # 我寫小說江山畫卦
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聲咽與天上月光構成夢境,夢境裡黑白顏色,飄風是簫吹奏是飄風的聲音,人的哭泣如同暴雨是人哭泣聲。破這樣夢境是夢斷。夢斷是回到詩人創作的時光中,詩人神奇在詩畫染上綠色,年年柳色。
我所以有大患者,為我有身,為我無身,我有何患。霸陵傷別為我有身,西方殘照,漢家陵闕,想像著我無身。
李白在上闕里製造出詞的波滔不絕,後面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又能以鎮靜的筆力解脫。
經典的製造出以殺人為樂的簫聲咽,不可得志天下的漢家陵闕,一種滄海桑田夢的味道迎面而來。
我認同憶秦娥是百代詞典之祖,憶秦娥是我拿著學校的飯票,飯票上有菜油的味道,校園裡買薄薄的唐詩宋詞書,因為憶秦娥出現在書中第一頁,所以也是我背誦的第一首詩,書太久了可以當老祖宗,讀憶秦娥也太久了。
-
9 # 杭州刺史
李 白《 憶秦娥》 詞在我 國文學史 和詞史上 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 但 在人們 的心 目 中至 今 還是一個迷離倘恍的 “ 謎 ” 。 治詞 曲史 的專 家 學者過 去雖然發 表過很 多有益 的見解 , 但相 互間 的意見 很不 一致 , 如《 憶秦娥》 這首詞 的 真偽 、 主題以及 審美評 價等 問題 都存在著 根 本性 的分 歧 , 如 果這些 問題得不 到進一步的 解決 , 那麼對《 憶秦娥》 的研究就很 難有新 的 進展 。 現 就上述 問題談談個 人 一 些 粗 淺 認 識 , 因多與 當前誠行 的見解不 同 , 所 以很 希 望大家 共同討論。
二詞 ( 《菩薩蠻》 、 《憶秦娥》 ) 雖工麗而氣衰 颯 , 於太 白超然之 致不窗窮壤 , 果 令 真 出 青 蓮 , 必 不作如 是語 。另一 種評價是肯 定的 , 如王 國維 《人 間詞話》 捲上 雲 :
太 白純以 氣象勝 , “ 西風殘照 , 漢家隆胭氣 寥寥 八字遂 關千古登 臨之 口 , 後 世惟 範文正之 《漁家傲》 , 夏英公之 《喜遷鶯》 , 差堪繼武 , 然 氣象已 不逮矢 。文學 史上時常 出現這樣一 種現象 : 人 們對有 深度 有價值的作品 , 往往 譭譽參半 , 而對之 不加 譭譽的作 品 則必然 是黃茅 白葦一 覽無餘 的平 庸之作 。 劉熙載《藝概 · 詞 曲概》 就說 :
太 白《 菩薩蠻》 、 《憶秦娥》 ,張志和《漁家子》 , 兩家一憂一樂 , 歸趣難名 。 或靈均 《 思 美 人》 《 哀鄭》 , 莊 史 “ 滾上 ” 近之 耳 。劉熙載所謂 的《 憶秦娥》 “ 歸趣難 名 ” 的意思究 竟是指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進一 步探索 的必 要 。 我們從前 文所 引劉 熙載對《憶 秦娥》主題 的評 論 : “ 太 白《 菩薩蠻》 、 《 憶秦娥》 兩閱 , 足抵 少陵《秋興八 首》 , 想其情境 , 殆作於 明皇 西 幸後 乎? ” 的意思來體會 , 他對《 憶秦娥》 詞的主 旨是有深 刻理解 的 , “ 歸趣 難名 ” 一語當然 不是指 這首詞 表現 的主 題難名 。 這裡 的 “ 歸 趣難 名 ” , 我認 為實指 《憶秦 娥》 一詞所 呈現 的審美理想 。 為 什麼這 首詞所 呈現 的審美理 想 竟使像劉熙載這 樣很 有造 詣 的清代著 名文 藝 批評家都 感到莫測高深 , 難窺 涯渙呢? 這 正是 因為李 白審美理 想實有其不可 測識 的一 面 。 這位天才 詩人 的世界觀 、 人生觀 的復 雜 性 , 直到今天 也還沒 有被我們 全部認識 。 李 白作為天才 的詩人不 僅 因為 他一生 寫了大量 的瑰麗 的詩篇 , 更在 於他 的詩 篇所 呈現 的 審 美理想 , 遠遠超 出了當時一般 人所 能達到 的 高度 。
-
10 # 霧都溼氣
《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以長安為物件,勾了幾幅素描,就彷彿是幾幅長安素描的合訂本。現實感與歷史感交織在一起,時間的悠遠感與空間的廣漠感融合在一起,我們覺得作者彷彿站在歷史長河的一座孤島上,正向著邈遠的時間與空間茫然地舉目四望,同時把他的一些破碎的回憶與印象編織成這首詞。
這首詞最早見於北宋末南宋初邵博所撰《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九,曰:李太白詞。予當秋日餞客寶釵樓上,漢諸陵在晚照中。有歌此詞者,一坐悽然而罷。可見北宋後已經被認為是李白所作。南宋黃升《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收錄了這首詞和另一首《菩薩蠻》,題李白作,且曰: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
詞是曲子詞的簡稱,就是歌詞的意思。曲子詞是唐五代時的通稱,詞是後起的名稱。蓋隋唐以來,曲子者漸興,開始有詞了。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水調《河傳》,煬帝將幸江都時所制。開汴河,種柳,至今號柳堤,有是曲也,《柳枝》者,亡隋之曲也。而《河傳》和《柳枝》都是後來常見的詞牌。在敦煌發現的曲子詞160多首,絕大部分是民間作品,是現存最早的唐代民間詞,大都作於唐玄宗至五代。
至於《憶秦娥》詞,只在南唐馮延巳的《陽春集》中有一首,但與句法傳為李白的不同。盛唐是否有《憶秦娥》詞就很可疑了!前人亦多有懷疑,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說:太白在當時,直以風雅自任,即近盛行,七言律鄙不肯為,寧宵事此?且二詞雖工麗,而氣亦衰颯,於太白超然之致,不啻穹壤。借令真出青蓮,必不作如是語。詳其意調,絕類溫方城輩,蓋晚唐人詞,嫁名太白。
最後再來欣賞一首,傳為李白的《菩薩蠻》也寫得十分蒼勁: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詞裡那種悲壯的氣象,沉思的神情,哀婉的語調,孤獨的情懷,再加上哀颯的畫面,黃昏的色彩,都帶有鮮明的晚唐詩歌的風格特點。
-
11 # 劉一千五
當年在成都的金沙遺址公園裡做彩燈。自貢的彩燈是非常出名的。到了年底,走不了,就當了安全員,專門看守彩燈的電源。白天無事,就在遺址公園裡面到處轉。白天不開燈。隨便自己安排。所以,就喜歡去猜謎語。當時,連綿不絕的城牆上盡是謎語。
其中,有一條叫——長安美女。
怎麼猜?後來猜出來就是——憶秦娥。
拿著這三個領到一個大大的熊貓,自己也沒有用,送給了一個朋友的小娃娃,把給小孩子天天纏著去猜謎語。
早就知道這是李白的一首詩詞,全文:
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長安美女,吹著簫管,嗚嗚嗚嗚地吹,西秦的地方音樂本來就蒼涼,雄渾,壓抑。這在秦地的皮影戲裡可以聽得出來。早期的文化沉澱,上千年的文明底蘊,幾個朝代的興衰成敗,無數的亭臺宮闕,上百座的帝王陵寢,無數的才子佳人,印證了“聚散皆是緣,離合總關情,一頁風雲散,變幻了付空。"
留戀於詩詞裡的韻味 不年自己。一個吹簫管的少女,在樓臺之上,在秦時明月的夜空裡,天是那麼的高,星漢燦爛,城闕高聳,就是不見自己心頭的那個人。一年又一年,物是人非,路邊的楊柳依依,枝條折了又發,發了又折,就是不見當初的人兒,在霸陵邊上的悲傷離別。而現在,楊柳依依,東望渺茫。
-
12 # 梧桐樹邊羽
為什麼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
這個問題怎麼回答呢?把《憶秦娥》賞析一遍?好像並不是題主想要問的,題主只是想了解為什麼《憶秦娥》被譽為百代詞祖。
憶秦娥·簫聲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這首詞因為寫過文章賞析,就不細說了。它的好在於最後一句,將個人小情調提升到了歷史的大情懷,讓這首詞脫穎而出,遠超出唐代所有詞作的風度氣勢。
《憶秦娥》和《菩薩蠻》被譽為百代詞祖,自然是後人評的。其實這兩首作品的作者是存疑的,因為根據詞牌、詩餘、曲子詞的發展歷史,在李白的時代,文人寫樂府詩用來變化演唱才是正道。比如《涼州詞》,樂府詩,因為合了格律後來變化成七絕。比如《清平樂》,後來因為不符合律詩格律就變化成為詞牌。也就是說在和民間俗文化相對應的士子文化中,直接就從古體詩(樂府詩)開始向詞牌演化,這其中是得益於白居易、劉禹錫對民間歌詞的採風和提升——這是有史料可循的,如《憶江南》。
因為《憶秦娥》的風格,已經接近南宋之間的辛棄疾了。詞牌和詩一樣,都有自身的發展軌跡,它的格式、體式、寫作物件、寫作內容有自身的演變路徑。即使在中唐劉白手中,《憶江南》之類的作品已經脫離了底層的低階趣味,但是它們作為歌女演唱體的格式是從未改變的。
詞牌從一開始誕生,就是寫給歌女演唱的。一直到南唐馮延巳、李後主,才開始漸漸代入詩人感情,慢慢脫離歌女代言,但是一直到北宋中期,才真正成為文人抒發自己心情的作品,不再專為歌女而作。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真正做到豪放、婉約融會貫通的要到宋詞第一高手辛棄疾了。這和他北人南歸,武將從文的複雜性有關,所以他的詞是五顏六色、以氣御詞、周天完滿的。
從中唐的白居易、劉禹錫到南宋的辛棄疾,中間過了差不多四百年。這是詞牌的發展史,相對於詩的發展,只是一小段時間。但就是這一小段時間,也不是李白可以穿越的。你以為他真的是“謫仙人”麼?
但是因為沒有人出來認領,或者說有人冒用李白的名字流傳自己的作品,加上確實寫得好,文人們就默認了這種說法。好的作品加上詩仙的名頭,以訛傳訛,再有這些大文人編書的時候予以記錄,就慢慢地變成了真相。
南宋淳祐年間,黃升選編了10卷本《唐宋諸賢絕妙詞選》,其中第一卷即為唐詞,收錄了李白的《菩薩蠻》和《憶秦娥》,並評價說:此“二詞為百代詞曲之祖”。這個說法就是由此而來。到了明朝,著名大才子楊慎所著的《詞品》,在序言中也稱“《菩薩蠻》和《憶秦娥》二首為詩之餘,而百代詞曲之祖也。”
也不是沒有人提出疑問,但是因為無法證偽,所以大部分人還是採用李白是作者的說法。
第一,因為李白名聲大。中華詩歌史上第一人不是吹的,他的作品拿“詞祖”最不會受質疑。
第二,因為李白時間早。如果《憶秦娥》真是李白作品,在曲子詞沒有被發現出世之前,因為正史對民眾文學的忽視,最早的詞集是晚唐五代的《花間集》,而最早的記錄就是白居易、劉禹錫的泛詞牌類作品(樂府詩、民歌演變)。而李白直接將詞牌的歷史記錄推進了五十多年。那麼稱他這兩首作品為“詞祖”實至名歸。
那些說李白開創了《憶秦娥》這個詞牌名的,其實也是因為李白早。
以上兩點都是基於李白是作者的緣故,如果作者不是李白,這些下論斷的人就都會被打臉。
第三,《憶秦娥》本身質量高。前面講了這首詞風格、氣勢非常類似於辛詞,就算放到南宋,也是佳作。當然,在宋詞中就沒有那麼出挑了,而放到詞牌並不成熟的唐朝,自然穩奪第一。
總而言之,為什麼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
那是因為現階段還沒有考古資料證明這首詞是冒李白之名的作品,所有都預設前人論證,認為是李白的詞。
而只要是李白的詞,根據上面三個原因,“百代詞祖,千古絕唱”的稱呼是名副其實的。
-
13 # 冰之斌
專家們已經有了答案,這首"憶秦娥"非李白的作品,只是後人找不到真正的作者,又覺得這首詞寫得不錯,為提高其知名度就把它說成是李白寫的。
-
14 # 寶劍藏鋒1
我也學模學樣地寫過一首憶秦娥。現在把拙作拿出來,感覺丟人現眼了。
憶秦娥 思友
殘雪融,憑欄醉眼盼歸鴻。
盼歸鴻,隻身孤杯,獨聽雨濃。
黃花不知思念痛,笑靨弄姿舞春風。
舞春風,可有神仙,駕雲相送?
-
15 # 國內ERP專題
為什麼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原文
憶秦娥
李白
簫聲咽。
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
年年柳色,灞橋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
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
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相關故事
《憶秦娥》,詞牌得名於李白這首《憶秦娥》。李白寫這首《憶秦娥》的時候,詞牌的含義與詞的內容完全一致,詞牌幾乎相當於詩題,所以這個詞牌之所以叫做“憶秦娥”,很可能就是從這首詞的內容來的。
《憶秦娥》共四十六字,上片與下片各押三個仄聲韻和一個疊韻,韻腳一般都用入聲字。古漢語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部,與現代漢語的四聲不同,尤其是入聲韻已經分散在現代漢語的四聲裡了。
普通讀者遇到押入聲韻的詞是最不容易讀出韻律的,那麼不妨用一個簡單卻不很準確的辦法:凡是入聲字都讀成現代漢語的第四聲,並且儘量讀得短促一些。以李白這首《憶秦娥》為例,上片韻腳“咽”“月”“月”“別”,最後那個“別”要讀作現代漢語的第四聲;下片韻腳的“節”和“絕”也要讀作現代漢語的第四聲。初階讀者經常感覺很多詞讀起來很拗口,甚至根本就不押韻,這就是因為不熟悉古音的緣故。
這兩句用的是蕭史和弄玉的典故。傳說在春秋時代,秦穆公把女兒弄玉嫁給了擅長吹簫的蕭史,夫婦二人一同修仙,終於乘鸞引鳳,昇天而去。“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這是用蕭史、弄玉夫婦吹簫引鳳的典故,暗示著曾經的兩情相悅、如膠似漆,但如今簫聲已咽,只有多情女子孤單一人,夢斷時只有月亮相伴。愛人何在呢?下文給出交代,“年年柳色,灞橋傷別”,每年都是聚少離多。
原本蕭史吹簫,弄玉調笙,這是青年男女幻想的美好愛情,但弄玉畢竟貴為秦國公主,最終可以選擇與蕭史乘龍歸去,塵世間的男女就只能一次次地忍受情人離別之苦,以至於看見柳枝新綠便勾起她惱人的離思。
如果全詞只在這場神話故事中打轉,也就難免流於俗氣和小格局,關鍵就在於過片那句莫名其妙的轉折,突然將世俗的男女情怨投射到廣袤的歷史空間去,將自我個體的愁事放大至永恆的宇宙悲哀。強大的西漢是令後人代代嚮往的盛世,但鑄就如此偉業的君王,最終也逃不過註定的死亡,而無比繁華的漢家天下,如今也只剩下蕭疏古道,那麼孑然一身的詞中人又能如何呢?更何況人生也已經很快就到西風殘照般的衰老之時了。如此,上闋的男女情怨也就有了落腳點,在歷史消亡的悲壯麵前,個人的悲情又算得了什麼呢?不是神仙眷侶,無法笑看人間的風雲滄桑,而這大千世界,終究容不下每一位小小的你我。
相關文人的評價
王國維《人間詞話》對西風殘照,漢家陵闕。這兩句詞有極高評價,“李太白純以氣象勝。‘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寥寥八字,遂關千古登臨之口。”
這是說李白這八個字已經把登臨之意寫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後人再也無法超越。在李白之後能和“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有一比的,勉強算上范仲淹的《漁家傲》和夏竦的《喜遷鶯》,但二人所作詞的“氣象”都比不上李白。
這首《憶秦娥》自創作以來,自古備受歷代文人推重,宋代文人邵博回憶過自己的一段經歷。他曾在與這首《憶秦娥》同樣的場景下(同樣是秋天,同樣是黃昏,也在同樣的地點),在咸陽寶釵樓上設宴為人送別,只見漢代陵墓正在一派殘陽晚照之下,此時有人唱起這首詞,滿座客人觸景生情,悽然淚下,不忍卒聽。
為什麼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
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某種角度而言,詞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如:
刺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實際上就是為相關樂曲所配的歌詞。在隋唐時代從西域傳入的各民族音樂,與中原舊樂逐漸融合產生了新的音樂形式。
原來中原文化流行的整齊的五言、七言詩不太適應相關的場景,有時候需字句不等的長短句。這就咱們現在所稱的“詞”的雛形。每一首新詞產生後都有一個固定的調名,也被稱為“詞牌”,後續的文人根據實際需要依調填詞,稱為“依聲”,到了宋代就非常流行了填詞,上到君王,下至普通文人。
也就因為音樂上的要求,詞的句子不再拘泥於五個字或七個字,句子有長有短,所以又稱“長短句”。
而詞的形式生於盛唐,到了中唐,詞才在民間逐步流行,一些愛好民歌的文人於是開始模仿民間的曲子詞進行創作。簡短而富於民間氣息,便是這一時期文人詞的特徵。只是當時詞被認為是一種下里巴人的民間藝術,如同狗肉上不了正席而難登大雅之堂。以至於到了宋朝,晏殊在當上當朝宰相之後,對於他以前所做的詞都不好意思承認是自己寫的。
所以,把一個婉轉的愛情故事寫得如此大氣之詞,這是李白之前似乎沒有先例。所以稱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也在情理之中。
回覆列表
為什麼李白的《憶秦娥》被譽為千古絕唱,百代詞曲之祖?
《憶秦娥》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遙望樂遊原上冷落淒涼的秋日佳節,通往咸陽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斷絕。西風輕拂著夕陽的光照,眼前只是漢朝留下的墳墓和宮闕。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這首詞的上片是說,玉簫的聲音悲涼嗚咽,秦娥從夢中驚醒時,秦家的樓上正掛著一弦明月。秦家樓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橋邊青青的柳色,都印染著灞陵橋上的悽愴離別。
第二韻,七字長句,“秦娥”,秦地的女流。“秦樓”,秦娥居住的地方。“夢斷”,夢醒。當秦娥之夢驚醒之時,張目追尋,唯見滿樓月色,皎然照人。
秦樓人月,相對不眠,月正悽迷,人猶悵惘,夢中之情,眼前之景,交相引惹。灞陵泣別,柳色青青,歷歲經年,又逢此際。閨中少婦,本不知愁,一登翠樓,心驚碧柳,於是悔覓封侯,風煙萬里,此時百感,齊上心頭。可知簫、夢、月、柳,四者都為此情而生,此境而設。
春秋送別,秋月望歸,自春至秋,已經幾度。在這清秋素節更加盼望有丈夫歸來的資訊。都人士女,每逢重陽九日,登樂遊原以為觀賞。身在高原,四眺無際。向西一望,咸陽古道,直接長安。
這時候,這首詩由秦娥一人一時之情驟然昇華為家國之心。自秦漢至隋唐,山河締造,此地之崇陵,已經不是帝王個人的葬所而是全民族的碑記。良人不歸,漢陵常在。讀者所感到的是極闊大、極崇偉、極悲壯。四十六字的小令之所以獨冠詞史、成為千古絕唱的原因就在於此。
全篇兩片,一春柔,一秋肅;一婉麗,一豪曠;一以“秦樓月”為眼,一以“音塵絕”為目——以“傷別”為關紐,以“灞陵傷別”、“漢家陵闕”家國之感為兩處結穴,傷今懷古,託興深遠。古人對此詞評價很高,和李白另一首《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一起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