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88莫莫

    《與朱元思書》的要點 : 

      吳均,南朝梁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好學有俊才。他通史學,私自撰寫《齊春秋》,披露了當時統治集團的不少醜聞。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職焚其稿的迫害。後奉詔撰寫《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齊代,未成身死。善詩文。其詩清新,且多反映社會現實之作。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科清拔有古氣,時人或仿效之,稱為"吳均體"。

      學習本文,首先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並結合課文的全部註釋,找出生字、生詞,查字典逐一注音、解釋。理清文章結構。   

      文章分三段。

      第1段,總寫富春江從富陽至桐廬間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2段分寫"異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點突出其"異"。

      第3段分寫"奇山",以群峰對峙,爭高直指和水聲鳥聲蟬聲猿聲突出其"奇"。

    思考:

      1、讀了此文,你認為這篇文章從應用範圍及標題形式看,它屬於什麼文體?從文章內容上看,又屬於什麼文體?從語言特點看,是什麼文體?

      從應用範圍及標題形式看,它屬於書信。

      從文章的內容看,它屬於遊記(散文)。

      從語言特點上看,它屬於駢文。

    2、文章第1、2段中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天共長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麼?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

      3、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麼?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4、文章突出表現水急的句子?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文章第3段中在意思上前後呼應的兩句話是什麼?

      "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與"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相呼應。

      6、第3段寫景的手法運用在文中有何作用?

      大量使用了四字或六字的對偶修辭方法,作者從景物的形狀、光線、聲響和給人的感受等多角度去描繪兩岸的山景。景色寫得生機勃勃,富於動感,富於生命力。   

      7、作者為什麼發出"望峰息心"、"窺谷忘反"的感慨呢?

      因為作者此時可謂陶醉於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之中,自然人世間爭名奪利、官場角逐的一切,都變得了無趣味了。另外,作者被這奇偉、瑰麗、美妙、和諧的山光水色所陶醉,人變得更奮發,精神得到洗滌而變得高尚,境界超出世俗的追求了。這裡的一切是那麼恬美而和諧、幽靜而美妙,作者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之中,自然暫時忘記了塵世的角逐和俗務的纏身。

      深入探求:

      這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這封信中生動地描繪了浙江富陽、桐廬一帶的富春江上的秀麗景色,表現了他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作者既否定仕宦生活,又幻想逃避現實、寄情山水,想過隱居生活的消極處世思想。

      積累:

      1、詞類活用

      負勢競上   上,名詞,這裡用作動詞"向上生長"。

      互相軒邈   軒,高。邈,遠。這兩個形容詞在這裡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2、特殊句式

      急湍甚箭(甚於箭,此箭還快。省略句,為了字數整齊,中間的"於"字省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0後的朋友們有沒有領悟到彈指一揮間,不知不覺到了不惑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