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裡田西

    每一種佛繫戀愛背後,都藏著一顆不佛系的心。

    比如,我們生活中有著很常見的兩類,平時面對感情問題,都表現出一種佛系姿態,從不主動爭取,覺得戀愛這事無所謂,自己一個人也挺好。又或者是那種多次戀愛的這類人,換戀人速度很快。他們覺得這些戀人沒有一個是真正喜歡自己的。這兩類人都有相同的特點,都對美好純良的感情抱有期待,每當看到很甜的電影、劇或者現實戀情,嘴上不說,內心也會動搖,然後心生嚮往,並告誡自己也一定要做這樣的人。可實際上,也都失敗了。

    正所謂“知行不合一”,人的心靈和行為,時刻會因為外部因素產生矛盾。

    當我們無視這種矛盾帶來的痛苦,從此逆來順受,“也行”、“隨緣”、“湊合”、“就那樣吧”等等這些也都成為了佛繫戀愛的常用詞彙。

    佛繫戀愛其實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戀愛前,第二種則是戀愛中。

    我們先來說說第一種。

    我相信,在大家生活圈子裡,一定有那種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男孩、女孩,可對於自己的戀愛始終提不起興趣。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如此,談過兩個女朋友,最後都以分手告終。打那開始,對於戀愛這個事他從來都是隨遇而安,絕不強求,平時將自己的時間安排得很滿,看起來也沒什麼時間談戀愛。跟他聊過之後發現,“無欲則剛”這四個字讓他用得爐火純青。

    這樣的原因在於,當他不過分奢求幸福的感覺時候,也不會被幸福的代價所傷害。更何況,當代社會戀愛節奏速度都很快,彼此心裡想的和嘴上說的都不一樣,情話一套套說的比唱的還好聽,一切愛情承諾都顯得匱乏。這個時代,好像誰離開了誰,都能活得挺好,反正時間會沖刷一切,與其忍受失戀的痛苦,還不如獨善其身,在花花世界裡守護內心的寧靜,這也的確是一種逃避問題的選擇。

    不過,逃避問題的壞處是將來註定被所逃避的問題吞噬。

    當我們在戀愛前就已經抱著佛系的態度,其後果,可能是一直會對真愛產生猶豫心態,這就像法國經院哲學提出的“布里丹效應”,面對選擇猶豫不決,左右都不想放棄瞻前顧後,最後很有可能喪失獲得真愛的機會。

    我們再來說說第二種。

    比如,我們生活中時常察覺到那種白開水式的神仙情侶,無聲中戀愛,無聲中分手,好像這段戀情根本沒什麼特殊意義,平時裡表現出來的恩愛,都只不過是作為情場老手的一種條件反射。他們的內心已經磨鍊得足夠堅硬,談戀愛並不在乎對方是誰,只是身邊有個人就可以了,沒有喜悅和難過,戀愛前後的狀態完全相同,因心動而產生的患得患失更不可能存在。反正對方說什麼都行,心裡也並不在乎,倘若吵了一架,立刻說分手再見,心裡也不會產生一絲波動。

    說其原因,對他們而言,“戀人”一種替代品,只要能達到擇偶標準的另一半,都可以成為戀人。現在社會誘惑足夠多,年輕一代的快感越來越容易滿足,傳統的男女關係本質也在發生變化,彼此防備成了常態,反正誰也別耽誤誰的時間,高興便在一塊,不開心就分開,反正這個時代選擇很多,都沒關係。

    這種在戀愛中產生的佛系行為,其後果會讓自己一直處於持續喪偶的狀態,畢竟在情感世界裡誰也不去相信,對自己也是一種傷害,傷害過後一旦適應了腐朽的感情,那未來勢必會帶來心靈上的空虛。

    佛繫戀愛只能為我們帶來短暫的快樂,猶如劃火柴的瞬間,當火光熄滅,我們又於無盡的空虛中幻滅,然後在惡性迴圈的煎熬中等待下一次因被愛而帶來的點點愉悅。我們不敢讓任何人永久地停留在生活裡,於是做慣了彼此的過客,最後我們誰也不愛,只愛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迷你世界和我的世界裡的人物大戰,誰會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