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糧崗

    人類認識自我有許多缺陷,有很多是極度錯誤的。特別是對疾病的本質認識,還有疾病後果的認識。

    現在本人認識了人類疾病的本質,對像孔子、牛頓、愛因斯坦、還有一些頂級科學家、“神童”這些人,要重新認識,知道這些人為何偉大,偉大的力量源泉是什麼!

    孔子被世人稱聖,有沒走缺點呢?有還是很大的缺點,他的稱聖還是這個缺點成就的。

    孔子名丘,這個丘是中間凸起意思,是凸。這是根據孔子的頭型起名,據說孔子頭頂中間凹四周高,這是反向起名起稱凸,所以為丘。

    正常人頭頂一般是凸型,為什麼孔子頭頂凹呢?這是人類的特殊現象,出生後大腦還有兩個生長髮育階段。

    孔子父母年齡差異很大,父親去世後,孔子母子被趕出家,過著極度清貧的生活。在缺食少穿的條件下,孔子患上了慢性病(這是對人類疾病本質破解後的新認識),致使孔子大腦發育有嚴重缺陷(這個時間是孔子乳牙生長完成到恆牙生長前),造成孔子頭頂中間凹的結果。

    這和孔子死後稱聖,在世是總想做官而不得志,正相吻合。

    現代人把這樣的人稱為智商高情商低,還有“神童巨嬰”。

    由於大腦發育的缺陷,孔子的缺點就很多了,可以觀察現實的“神童”的缺點理解孔子的缺點吧。

  • 2 # 滿山紅遍

    在這奴隸制崩潰、封建制興起的社會大變革時代,奴隸主階級的政治代表孔丘,於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魯國(今山東)。孔丘排行老二,所以又名仲尼,祖先本是宋國貴族,父親孔紇是個破落的奴隸主。

    孔老二念念不忘自己是奴隸主貴族的後代,他從小迷戀貴族老爺的生活,喜歡用小碗小盤做祭。

    從十五歲起,孔老二就下死勁學習周朝奴隸制的典章制度,學習奴隸主貴族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夢想將來出人頭地,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孔丘切望結交有權勢的人,一步步爬上政治舞臺。有一次,魯國新興地主階級分子季孫氏設宴招待賓客。剛死了孃的孔老二,認為自己是貴族後代,不顧身上披麻戴孝,也趕去參加宴會。

    還沒踏進季孫氏家門,季氏的家臣陽虎迎頭給他一頓臭罵,把他趕下臺階。孔老二意識到,新興封建社會勢力抬頭,奴隸貴族就要倒黴。他咬牙切齒要為復辟奴隸制賣命。

    孔丘十九歲成婚,第二年生了個兒子。魯國國君昭公特地送來一條鯉魚作賀禮,孔老二受寵若驚,給兒子起名叫孔鯉,巴望他有朝一日重振家業,光宗耀祖。

    孔丘一心要復辟,一心想當官。到了二十六、七歲,總算來了機會,當了個“乘田”,職務是管牛羊;後來又當“委吏”,就是倉庫會計。孔老二不嫌官小,乾得很賣勁。他要為今後向上爬,打下個基礎。

    孔丘三十歲左右開辦私塾,廣收門徒。他嚴格規定招生的階級界限,當時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根本無權入學;他向學生勒索學費,誰要來報名,他就伸手說:“你能交納十條臘肉做見面禮,我才肯教。”

    能在杏壇聽孔老二講學的,都是貴族、當官人家的子弟。孔老二利用講學,聚徒結黨,培植復辟奴隸制的吹鼓手。他壓根兒不是什麼“全民教育家”。春秋末期,各地經常爆發奴隸起義。有一次,鄭國奴隸大暴動,奪佔禁地萑苻,統治階級萬分驚慌。孔老二對奴隸造反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竭力主張鎮壓。

    鄭國的奴隸主貴族殘酷鎮壓這次暴動,殺害了所有起義的奴隸。孔老二大聲喊好,叫嚷什麼:“對奴隸太寬大,他們就要造反;只有嚴厲鎮壓,才能斬草除根!”殺氣騰騰,充分暴露了他反對革命的猙獰嘴臉。

    魯國當時有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新興地主,勢力很大。家臣出身的季孫氏,按照周天子的排場,用六十四人在家廟裡作樂起舞;祭泰山原也是周天子的事,可季孫氏照樣去祭了泰山,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

    孔老二認為這都是“不守本分、犯上作亂”的行為,火冒三丈地罵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魯國國君失權,孔老二也憂心忡忡,說:“這樣發展下去,真是太危險啦!”

    孟孫、叔孫、季孫三家的勢力越來越大,逼得魯昭公在國內站不住腳,只得逃亡到齊國去。孔老二尾隨主子來到齊國,一路盤算著如何託人情、拉關係,從國君齊景公那兒撈個一官半職。

    齊景公果真接見了孔丘,並向他請教政事。孔老二便大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說:君王要象君王的樣子,臣子要象臣子的樣子,這樣才能維持奴隸主統治的舊秩序。他把這一套道理叫作“正名”。

    景公聽了連聲稱讚:“對對對!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那我即使有滿倉大米,也吃不成太平飯啊!”一語道破了“正名”維護奴隸制的反動實質。

    孔老二還提出要“興滅國,斷絕世,舉逸民”,就是要復興滅亡了的奴隸制國家,接續斷絕了世襲地位的貴族世家,起用被趕下臺的舊貴族。這套全面復辟奴隸制的反動主張,頗得齊景公的賞識。

    景公一高興,就要把尼溪地方的田地賞給孔丘。執政大臣晏嬰反對道:“孔老二這幫儒生專門招搖撞騙。周王朝早已衰落,老一套的制度早就不中用了,他還要開倒車。重用這種人必定壞事!”

    景公不敢重用孔丘了,下次見面時就不再請教什麼,只是找個藉口說:“我老啦,沒有精力任用你來做一番事業啦!”孔老二一聽,頓時涼了半截,只好作收拾行李滾蛋的打算。

    三十七歲的孔丘,灰溜溜地回到魯國。他對當時在魯國掌權的季氏新興封建勢力十分敵視,認為是“亂臣賊子當道”,無法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便打定主意躲在家裡授徒講學,擴大自己的反動影響。

    孔老二教學生,離不開一個“仁”字。他提出“克己復禮”這個復辟奴隸制的反對綱領,說什麼“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就是要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於周禮,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人就會歸順你的統治。“仁”是孔老二反動思想的核心。鼓吹“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就是妄圖復辟殷周奴隸制,把歷史車輪拉向後退。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他再三叮囑學生:仁者必有勇,只有凶狠對待奴隸和革新派,才能維護奴隸主的統治。

    有個名叫樊遲的學生,要求把“仁”的涵義講講清楚。孔老二換上一副正經面孔說:“仁就是愛一切人。”他一忽兒對血腥屠殺奴隸大聲叫好,一忽兒又鼓吹愛一切人,這分明是騙人的鬼話。樊遲他們都鬧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在講壇上,孔老二總是滿口“仁義道德”。一次,有人跑來問孔丘:“我有個老鄉,為人正直,他父親偷了羊,他就去揭發,這算不算講道德?”孔老二衝著他說:“我認為,老子偷羊兒子隱瞞,這才稱得上為人正直!”

    原來在孔老二心目中,互相包庇就是“仁義道德”。學生們聽不下去,曠課的越來越多,有時跑得只剩顏淵一個人。顏淵是孔丘的得意門生,他告訴孔丘:有個叫少正卯的也在辦學堂,講的是革新道理,把同學都吸引去了。

    少正卯是新興地主階級政治思想上的代表,常和奴隸制代言人孔丘唱對臺戲,他公開宣稱:“有人死抱住西周奴隸制不放,想復古開倒車,一定要碰得頭破血流!”孔老二對少正卯恨得直咬牙,可一時也沒什麼辦法。

    公元前513年,晉國的革新派,把限制奴隸主權益的法律條文刻在鐵鼎上,公佈於眾。這一來,奴隸主貴族的特權地位受到了限制和打擊。“鑄刑鼎”也震動了魯國社會,孔老二的學生議論紛紛。

    孔老二對這事大加反對,氣呼呼說:“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晉國鑄刑鼎,豈不要鬧得貴賤不分、國家不象國家的樣子了嗎!”他忙著把三五成群的學生驅散。

    當個教師,孔老二覺得很不得志。他懂得,要搞復辟就得手中有權,因此動不動官迷心竅地問學生:“一個君子能一天沒有官職嗎?”學生回答:“不能。”孔老二連連點頭:“我三個月做不到官,心裡便惶惶不安。”

    轉眼幾年過去了,孔老二還是沒撈到官兒做。一天剛下課,學生前來報告:“陽虎派人來,說什麼要老師去拜會他。”“陽虎?”孔丘一聽這名字,就想起年輕時在季孫氏家門口被他臭罵過,便說:“你告訴他,老師不在家。”

    學生覺得很為難:“這……這陽虎近來很得勢,連他那個主子季氏都操縱在他手裡。再說,人家還送來一隻火腿做禮品呢!”孔老二靈機一動,關照把火腿收下再講。

    幾天後,他打聽到陽虎不在家,便裝得一本正經地去拜訪陽虎。事有湊巧,在回家的路上,正好和陽虎撞個正著,孔老二隻得老著臉皮耍起兩面派手法,同陽虎打招呼。陽虎要他找機會弄個官兒做,他連連點頭稱是。

    不久,季氏另一個有權勢的家臣公山不狃,和陽虎聯合起來反對季氏。公山不狃在季氏老家費都起事,他和陽虎知道孔丘一向反對季氏,就派人邀請孔丘去費都當參謀。孔老二動心了,很想到費都去。

    學生子路反對道:“老師天天講君君臣臣,而今公山不狃犯上作亂,你為什麼要上他那兒去當官呢?”孔老二扯下遮羞布,說:“周文王、周武王當初不也是從豐、鎬兩個小地方起家的嗎?那我為什麼不從費都起家!”

    正當孔老二躍躍欲試的時候,傳來了陽虎事敗出奔齊國、公山不狃暫時按兵不動的訊息。當官的迷夢破滅了,孔老二一聲長嘆:“唉——我五十歲了,事情辦不成,是命中註定呵!”他動不動把“天命”掛在嘴上。

    孔老二要學生們記住:“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還胡說什麼“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就是奴隸主是天生聰明的上等人,奴隸是下等的愚民,永遠不能改變。他宣揚唯心主義的天命論、天才論,把這些黑貨作為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鎖。

    然而,五十歲以後,孔老二突然爬上了魯國的政治舞臺。以魯定公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在魯國重握大權,重用孔丘為魯中都宰(主管首都的行政官),後來又把他升為掌管工程的司空、掌管司法的司寇,並代理宰相職務。

    孔老二上臺後,立即為維護奴隸制幹了兩件事。首先,他向魯定公獻計:“照老規矩,當大夫的不得私自建築都城。如今季孫、孟孫、叔孫三家在費都、成都、郈都各霸一方,乃是心腹大患,非把三都摧毀不可!”

    毀三都就是鎮壓新興地主階級,魯定公當然很贊成。孔老二便發兵毀了郈都,又攻毀了費都。成都比較堅固,孟孫氏和家臣們決心抵抗,魯兵攻了幾個月攻不下來,只得作罷。

    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被暫時削弱了,孔丘接著就把革新派人士少正卯逮捕,捏造了五大罪狀:一、通古今之變,是個危險分子;二、不走正道,實行革新;三、花言巧語,鼓吹革新道理;四、醜化奴隸制;五、宣揚反對奴隸制的理由。

    孔老二專橫地認為,少正卯每一條罪狀都可以殺頭。他凶相畢露,終於以聚眾結社、鼓吹邪說、淆亂是非的罪名把少正卯處死,並將屍體示眾三天,以此威嚇革新派人士。這是垂死的奴隸主貴族對新興封建勢力的殘酷鎮壓。

    新興的封建社會勢力,決不會容忍沒落奴隸主階級的專政。他們用離間計,使熱衷吃喝玩樂的魯定公整天沉醉在歌舞中,對孔丘十分冷淡。

    孔老二預感到前景不妙,試探著向魯定公提出辭職。

    定公並無挽留的意思。五十五歲的孔老二隻得帶上一幫學生離開魯國,夢想到其它國家去兜售復辟黑貨。臨行,他想起子路有個近親是衛國國君的寵臣,可以拉拉關係,便決定先去衛國。

    孔老二百般鑽營,見到了衛靈公,又把“君君臣臣”、“克己復禮”、“興滅國,斷絕世,舉逸民”等一整套復辟主張推銷一番。衛靈公答應按魯國的標準給他吃用。

    衛國新興地主勢力對孔老二早有戒備,他們警告衛靈公:孔老二隨身帶著一幫人,萬一他們搞陰謀,可不好辦!靈公不得不防,派心腹監視孔丘。孔老二進進出出,這個人都跟著。

    孔丘受不了這個罪,住不數月,就和學生們匆匆離開衛國。

    剛走到衛國邊境匡城(今河南長垣),冷不防,路兩邊殺出幾百個農民,把他們團團圍住。這些農民是剛從奴隸制枷鎖掙脫出來的,他們知道孔老二到處亂竄,目的就是要復辟奴隸制,讓奴隸主貴族重新騎在他們頭上,所以非要殺死孔老二不可。孔丘那班學生,一個個嚇得面無人色,束手無策。

    匡城的農民把孔丘一夥包圍了五天,不許他們走動。孔老二躲在車子裡自吹自擂:“我是中國文化的繼承人。如果老天要毀滅文化,我就完啦;如果老天不要毀滅文化,匡人能拿我怎麼樣!”他又搬出“天命”論給同夥打氣。

    最後,孔老二耍花招,讓學生出面向農民苦苦哀求,這才解了圍。

    他們一夥七零八落地來到黃河邊,正想渡河到晉國去,忽聽得晉國當權的趙簡子殺了兩個舊貴族,孔老二嚇慌了,不敢入晉。他悵然望著滾滾東流的濁浪,長嘆一聲:“天哪!我不能過黃河,大概也是命中註定吧!”

    沒有別的出路,孔老二隻得厚著臉皮折回衛國。衛靈公討厭他又來吃閒飯,有一次故意問他:“你說說,該怎麼打仗?”孔老二說:“我不會打仗,我只會行禮。”靈公不睬孔丘,顧自抬頭看著天上飛過的大雁,弄得孔老二非常尷尬。

    在衛國再也立不住腳,孔老二不愉快地來到宋國境內。這天,他正和學生們歇在一棵大樹底下,叫大夥演習“周禮”。突然,有一群人蜂擁而上,為首那個正是宋國的司馬(掌管軍政兵賦),名叫桓魋。

    桓魋是宋國的新興地主,十分痛恨孔老二這個奴隸主的忠實奴才。他叫人砍掉大樹,還揚言要殺掉孔丘。孔老二嘴硬腿軟,一面嘟嘟囔囔:“我是有天才的,不怕他殺我。”一面拔腳溜之大吉。

    這以後,孔老二又去了陳國、蔡國、楚國……,但到處“天下大亂”,他那套“克己復禮”、倒行逆施的復辟主張,根本沒有市場。孔老二聲嘶力竭地吹噓:“誰重用我,一年內給他成績看!”可誰也不相信他的牛皮。在陳、蔡交界處,孔老二被當地新興地主包圍在郊外,幾天吃不上飯,有些學生還病倒了。孔老二問學生:“我不是老虎,也不是野牛,如今流落荒野,是什麼理由?”子貢說:“老師的主張,世上行不通。”孔老二聽了大發脾氣。畢竟是得意門生顏淵說得好聽:“我們有好主張,各國當權者不實行,這是他們的恥辱。他們不睬我們,更顯得我們偉大!”孔丘連聲稱讚:“說得好,顏家小子!如果你有錢,我一定給你當帳房先生!”

    勞動人民對孔老二這個頑固派十分鄙視、憎惡。在鄭國,孔丘和門徒失散了,獨自孤零零蹲在城東門悵望。鄭國百姓罵他是“喪家之狗”,子貢把這話告訴孔老二,孔老二不得不承認自己“象一條沒人過問的喪家狗”。

    孔老二和學生們前往蔡國,中途迷了路。孔老二打發子路,向兩個正在並排耕田的農民詢問渡口在哪裡?其中一個渾身汗津津的高個子農民反問子路:“坐在車上的老頭是誰?”子路答道:“是孔丘。”

    高個子又問:“就是魯國的那個孔老二嗎?”子路點頭稱是。“哼!”高個子冷冷一笑:“他是有‘天才’的,應該知道渡口在哪裡,何必來問我!”

    子路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向另一個身材魁梧、兩腿沾滿泥巴的農民問路。滿腿是泥的大漢沒好氣地說:“嘿!與其跟那個反對社會變革的老頑固上竄下跳,還不如跟我們一起種田好!”說罷自管自繼續耕作,不再開口。

    子路懊喪地回到路口,卻不見了孔老二,便拉住一位過路的老農問道:“見沒見到我的老師?”老農明知他是找孔老二的,啐了一口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這算什麼老師!”在勞動人民看來,孔老二隻是個蠢傢伙、寄生蟲。

    子路把這些話一一告訴孔丘,孔老二楞楞地說不出話來。

    周遊列國多年,到頭來成了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一切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派,勢必落個可恥下場!

    轉眼又是幾個寒暑。到處碰壁的孔老二,突然打聽到在魯國執政的季康子很重用他的學生冉求,便得意地手舞足蹈起來:“有回國希望啦!有回國希望啦!我的學生有的是本領呵,還怕抓不到權?”他決定馬上回魯國。

    公元前484年,頑固地為復辟奴隸制東奔西竄的孔老二,已經六十八歲了。他終於在一個夕陽西下的黃昏,坐著破馬車,狼狽不堪地回到家鄉魯國都城(今山東曲阜)。

    頑固不化的孔老二,人老心不死。他對魯國的新興地主階級實權派一百個看不順眼。季康子要改革奴隸制的生產關係,實行田賦制度。孔老二把這些新生事物一概汙衊為“天下無道”,死命反對。

    本來,孔老二滿想通過冉求實現復辟奴隸制的美夢。誰知冉求不聽他的話,盡幫著康子搞革新,打擊舊貴族。孔老二大發雷霆,煽動學生說:“冉求這小子不是我的門徒,大家給我敲著鼓狠狠地去揍他一頓!”

    孔老二整天跟舊貴族鬼混在一起。

    不久,從秦國傳來訊息:奴隸起義的領袖柳下跖,率領一支九千人的造反隊伍,攻打城池,活捉奴隸主殺頭示眾,聲勢浩大。孔老二向聞風喪膽的舊貴族獻策,由他前去誘降柳下跖。

    跖正和戰友們在山邊休整,聽說孔老二來了,不由勃然大怒:“這老傢伙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是個陰險奸詐的假聖人。他官迷心竅,專搞復辟倒退,罪大惡極,快叫他滾開!”

    孔老二死皮賴臉不肯走,跖吩咐把他帶上來。孔老二見了跖就打躬作揖,耍出他吹拍的手段:“將軍生得眉清目秀,天資聰明,又善於帶兵作戰,實在是世上少有。不過……”

    他話鋒一轉:“你……被人家叫作盜跖,我很替你可惜。如果你從此不再造反,我可以替你向國君說情,擔保能弄個大官做……”跖怒目按劍,厲聲喝道:“呸!當面說好話、背後下毒手的壞蛋!想誘我落圈套,這辦不到!”

    孔老二又搬出看家法寶,什麼“克己復禮”啦,“修文武之道”啦……跖鄙棄地哈哈大笑:“你自吹這套破爛是通行天下之理,那你為什麼在齊魯無立足之地,在陳蔡受圍攻,在衛國幾乎送命,弄得四處奔波,到處碰壁?”

    柳下跖指著鼻子痛罵孔老二:“你盜名竊譽,迷惑天下,是貨真價實的盜丘!你來耍誘降的把戲,無非想到主子那裡邀功領賞。告訴你那些主子,我們就是要推翻你們這夥自命為‘君子大人’的天堂!”

    說完,跖喝令左右,把孔老二轟走。

    孔老二暈頭轉向,不知東西南北。他面無人色,慌亂得一連三次掉了馬韁,抱著腦瓜連呼“快走!快走!”隨著伴他前來的顏淵、子貢,一溜煙滾了。

    丟了這次醜,孔老二隻得繼續辦他的孔家學店。不學無術的孔丘,一不懂革命理論二不會生產勞動,是個滿肚子秕糠的大草包。他向學生灌輸的所謂禮樂仁義,也完全是奴隸主貴族僵死的舊文化。

    有些學生,對孔老二帶著花崗岩腦袋進棺材的死硬態度表示不滿。樊遲公開要求教些種田的知識,孔老二愛理不理,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要求講講怎樣種菜,孔老二臉一沉,說:“我不如菜農!”

    樊遲連碰兩個釘子,只好走了。

    孔老二在背後破口大罵:“樊遲真是個小人!君子怎麼用得著自己去種田呢?種田活該捱餓,讀書才能升官發財!”

    除了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奴隸制教育外,孔老二還借編寫歷史典籍為名,大肆篡改歷史,為復辟奴隸制記下一筆筆帳。這本歷史變天帳取名《春秋》,內容百般美化奴隸主,斥罵新興地主,宣揚開倒車的反動歷史觀。

    孔老二支撐著老朽不堪的身體修訂完《春秋》,已經七十歲了。他那些學生,死的死,散的散,身邊剩下沒幾個人。老頭兒反覆地嘮叨:“我的理想完啦!我的理想完啦!沒人瞭解我呀,真是天知道!”

    公元前479年春天,在孔家店的陰暗角落裡,七十三歲的孔老二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藥。這天清晨,他掙扎著起床,昏昏沉沉地拄著柺杖倚在門口。大地Sunny普照,他卻覺得眼前一片漆黑。

    七天以後,孔老二終於嚥下最後一口氣,帶著他的花崗岩腦袋進了棺材。他那復辟奴隸制的迷夢,被新興封建社會制替代沒落奴隸社會制的滾滾歷史車輪,輾得粉碎。

    孔老二留下的,除了歷史變天帳《春秋》外,還有門徒編纂的孔丘反動言論集《論語》。

    後來,古今中外的反動統治階級,就把這些黑貨當作統治人民的思想武器,把孔丘吹捧為“聖人”。其實,孔老二是個十足的反革命老頑固。

    在中國歷史上,勞動人民從來是站在反孔鬥爭的前列,是批孔的主力軍。歷史上歷次農民革命鬥爭,從陳勝、吳廣一直到太平天國,都猛烈衝擊了這個被反動統治階級尊為“聖人”的孔老二,以及他的反動思想體系。他們對孔老二的批判,一次比一次更勇敢、更深刻;他們這種反孔的革命精神,在中國勞動人民革命鬥爭的歷史上,永遠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 3 # 王玉潔507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人無完人,孰能無過。聖人也是一樣。

    首先他鄙視農民,看不起勞動者。他認為都都者都是不思進取的頑愚之徒,也不許他的弟子從事農業或與之相關的產業。

    其次他認為皇帝是上天選定的不可推翻。孔子支援並維護封建制度,他所倡導的儒家思想,還好符合當權者的利益。

    再說是愛說粗話。孔子有一學生叫做宰予,宰予是一個能說善辮之人,說起話來非常動聽。孔子對他很重視,經常給予很多的見意,但是宰予並不喜歡聽,還經常與孔子抬槓。有一次他問孔子:一個有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訴他井裡頭有仁在那裡,他應不應該跳到井裡?這讓孔子很無奈。還有一次他問孔子,三年的守孝時間太長,一個君子三年不參加禮儀活動,不練習音樂,不工作會影響他的學識與經驗,認為守孝一年就可以了。大家都知道孔子是非常注重禮節的人,不會認同宰予的說,便問他:你沒有守孝三年就吃新的糧食,穿新的衣服安心嗎?沒想到宰予竟然說:安心。這下可把孔子氣壞了,就說如果你安心的話,你就這樣做吧,宰予走後,孔子還說宰予沒有仁愛之心。除此之外,宰予還有一個非常不好的毛病,那就是懶,據說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宰予睡著了,孔子很生氣,你不好好學習,大白天還睡覺,浪費這短暫保貴的時間,實在是太懶惰了,一氣之下他便說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汙也的千古名句。

  • 4 # 嘻哥談歷史999

    長期以來,幾乎所有教科書、辭典、百科全書中都講:孔子打破官學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之風。

      孔子是中國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化人士,這是沒什麼問題的。但一定要說是因為有了孔子才打破官學壟斷、才有了私人教育,這恐怕不是歷史事實。

      中國自古就有極為重視教育的傳統,在孔子之前,教育之普及、文化水平之高恐怕超出很多人的想象。《禮記•學記》中講:“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孟子也講:“設為庫序以教民,庫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學則三代共之。”(《滕文公上》)我們都熟悉子產不毀鄉校的故事,子產比孔子約長三十歲,是同一時期人,可見孔子時代“鄉校”是很普及的。“鄉”的規模,有解釋為一萬二千五百家,有解釋為三千六百家。如果連“鄉”都普遍有“校”的話,那就很難說是“官學壟斷”了。

      

      孔子自述“吾十五而有志於學”(《論語•為政》),又自稱“吾少也賤”(《論語•子罕》)。既然“少也賤”的孔子都可以受到良好教育,那就很難說“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是自孔子始。 

      因此我們可以說:在孔子時代乃至孔子之前,“官學”與“私學”的界限很可能就並不明顯。我們甚至可以做這樣一個假設:對“中國人”來說,也許原本就沒有官學與私學的區別,因為在理論上每個“中國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當然,這一假設能否成立還需要更多的證據。

      下面就孔子教育思想的優缺點談一些個人看法。

      孔子教育思想的缺點:

      1、忽視科學

      忽視科學這點是中外不少人對孔子的批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在孔子那個時代,中國自然科學已經有了驚人的發展和積累,主要有:

      

      2、 缺乏尚武精神

      如果說忽視科學是先秦多數士人之通病的話,那缺乏尚武精神恐怕只有孔孟、楊朱等少數學派了。以軍事見長的孫子等人就不用說了,主張耕戰強國的商韓吳起等人也不必說了,就是《墨子》、《管子》中也有相當篇幅、很高明的軍事理論和技術,連主張虛靜無為的《老子》中,雖然多有反戰言論,但也講獨特的用兵之道,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第六十八章》)等。

      

      3、缺乏務實精神

      如上文所講,孔子不講科學、不講軍事;以前也曾述及,孔子不講經濟、不講法制。那麼孔子講什麼呢?只講兩類內容:一類是《詩》、《書》、《春秋》等“文”類;一類是禮儀、道德、倫理等“禮”類。因為孔子認為有這兩類東西來維護君主統治、防止犯上作亂就已經夠了,這就是他的那句名言:“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這句話在《雍也》和《顏淵》中重複出現,可見這是孔子本人所注重的觀念。

      孔子還有另一句名言:“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器”是器具,孔子這句話是說:理想的君子是不像器具那樣,具有某方面用途。

      那麼,孔子是不是說“君子”應該有多方面用途、有多方面能力呢?不是。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應該坐而論道、不做任何具體事。孔子並不欣賞有多方面實際才能的人。

      孔子諸弟子中最有才能的要說是子貢了:政治上“常相魯、衛”,外交上出使一次使“五國各有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學術上被孔子稱為“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並且經商能力突出,是位商業鉅子,因此當時有“子貢賢於仲尼”(《論語•子張》)的說法。而且子貢對孔子的貢獻也可以說最大,孔子厄於陳蔡時,是子貢使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史記•孔子世家》);由於子貢“所至,國君無不分庭與之抗禮”,因此“夫使孔子名佈於天下者,子貢先後之也。”(《史記•貨殖列傳》)

      但孔子並不很欣賞子貢。他曾當面對子貢說:“汝器也”(《論語•公冶長》),聯絡他所講的“君子不器”,“汝器也”並不是一句好話。(不過當子貢進一步問“何器也?”他答曰:“璉瑚也。”還是肯定子貢是廟堂之器。)另一次他還故意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子貢自然回答:“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孔子進一步肯定:“你的確不如顏回。我和你都不如他。”(“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同上》)

      孔子最看重、最喜歡的弟子是顏回。顏回的確聰明好學,上文中講子貢曾稱讚顏回“聞一也知十”;顏回去世後,孔子甚至認為再沒有好學的人了:“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論語•先進》)他的心地也很善良,孔子稱讚他:“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他的性格比較溫順,孔子曾講:“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論語•為政》)甚至認為他過於溫順了:“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悅)。”(《論語•先進》)他的修養也很好,孔子說他:“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上》)但顏回做過什麼具體事情嗎?什麼也沒做過,連謀生也是個問題。(“回也其庶乎,屢空”《論語•先進》;“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

      孔子自己只注重“文”和“禮”,不喜歡實用學問,因此也最欣賞顏回這種沒表現過實際能力,但好學、在為人上溫順謙恭的人。

      

      4、二分法思維,缺乏包容度

      二分法思維是指那種非此即彼、非黑即白、非我即敵、否認或忽視中間狀態存在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必然導致缺乏包容度。

      孔子二分法思維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的“君子”、“小人”之辨。《論語》中提及“君子”的有一百零幾處,提及“小人”的有24處,其中將“小人”和“君子”作鮮明對照的據我數為19次。也就是說,孔子在提到“小人”時,幾乎都是用來與“君子”作對照的。其中為人們所熟知的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述而》)、“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等等。

      那麼,除了“君子”和“小人”外,還有沒有第三類人、第四類人呢?在孔子的言論中沒有發現。

      

      有些尊孔者曾質問說:基督教在中世紀也禁錮封閉,經過改造不也在現代社會發揮作用嗎?為什麼對孔學就這麼苛刻?但孔學與基督教在相當關鍵、本質的一點上不可比,那就是原初的基督教有相當濃厚的注重平等的平民色彩,而孔子思想中沒有。

      耶利了。

      2. 啟發式教學方法

      孔子也是很喜歡教學的。如上面所引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雖然他自謙地說“何有於我哉”,但正說明“教”與“學”都是他內心的願望。

      《論語》中直接有關教學方法的論述並不多,但很有價值。

      他最經典的一段教學名言是:“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述而》)意思是:學生不到百般思索、發憤非想弄清楚的時候,不要啟發他;不到心裡有些明白、想說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要開導他。如果告訴他房間的一個角,他不能推論出其餘三個角來,就不要再告訴他了(要讓他自己去思考)。這種結合並注重發揮學生本人主動性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直到今天也仍然是很高明的。

      但另一件事值得我們討論討論:孔子同鄉有個少年,有天來給孔子捎個信。有人就問孔子:這孩子挺求上進的,是不是?孔子答道:我曾看見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曾看見他與先生並肩走。我看他不是求上進的孩子,而是個急於求成的人。(“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曰:“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於位也,見其與先生並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憲問》)

    春秋時的魯國以好禮、多禮而著稱,孔子又是魯文化土壤產出的禮學大師。孔子看人主要不是看他是否聰明好學,更討厭活潑勇敢,而是格外注重他一舉一動是否符合尊卑有序的禮數。這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好處還是沒好處?

      魯迅曾寫過一篇雜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其中寫道:“但中國一般的趨勢,卻只在向馴良之類——“靜”的一方面發展,低眉順眼,唯唯諾諾,才算一個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潑,健康,頑強,挺胸仰面……凡是屬於“動”的,那就未免有人搖頭了,甚至於稱之為“洋氣”。……其實,由我看來,所謂“洋氣”之中,有不少是優點,也是中中國人性質中所本有的,但因了歷朝的壓抑,已經萎縮了下去,現在就連自己也莫名其妙,統統送給洋人了。”

      人們都知道,“洋”孩子最沒禮數,小小年紀就和家長老師討論、爭論問題,一點兒沒大沒小。但迄今為止大多數發明創造、新思想新觀念還是“洋”人們做出來的。而越是講禮數、講“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孔學居統治地位時,中中國人就越守舊停滯、缺乏創新創造力。“五四”時期反禮教究竟是反錯了還是反得不徹底?

      3. 豐富了倫理行為準則

      以前曾討論過,孔子偏離扭曲了相當一些上古基本倫理傳統,例如:只講“子孝”而從不提“父慈”,只講“事君以忠”而從不講“忠於民”,將以“德”為中心改變為以“仁”為中心,將“以義制事”扭曲為“小人喻於利”,將“禮繁則亂”的主張轉換為繁文縟禮,等等。但他也的確提出了一些以往典籍中(尚)未見到的帶普適意義的有關倫理行為的準則,這應該說是對我們民族思想文化的貢獻。

      孔子之所以能被尊為聖人,多位有才能的學生之所以能夠服他,這是需要有一定資本的。我們反對的是聖化崇拜、句句是真理,反對的是禮教這部分思想;但對其思想言論中有價值的部分,我們也沒有理由不予肯定。

      4. 宣揚了德政惠民思想

      孔子雖然將西周時代“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民本思想改變為“君君,臣臣”的君本思想、加進了或強化了尊卑有序的禮數,但他也的確宣揚了上古傳統中的德政惠民思想。

      《論語》開篇不久的一段話可以說代表了他的政治準則:“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學而》)他講“愛人”在不少情況下也很可能是真心的,比如這件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

      他曾稱讚子產說:“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他也主張“修己以安百姓”(《憲問》)、“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堯曰》)。

      一次魯哀公問孔子的弟子有若:今年歉收,我用度不夠,怎麼辦?有若答道:為什麼不只收一成稅呢?哀公說:我收二成稅還不夠,收一成哪行呢?有若回答:百姓夠了,君主怎麼會不夠?百姓不夠,君主又怎麼會夠?(“哀公問與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合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

      有若與哀公的這段對話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大。“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常常成為後世輕徭薄賦、藏富於民的理論根據。儘管這番話是孔子弟子講的,但也可以算孔子一半功勞。(有人也曾指出,過分強調藏富於民、國家財政空虛,這對國家百姓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在有急難時。這一看法也值得考慮。)

      5. 繼承了注重教化的傳統

      我們民族自有記載的堯舜禹時代起,就有重視教化的傳統。如《舜典》中即有:“帝(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大禹謨》中有“明於五刑,以弼五教。”《夏書•胤徵》

      

      孔學這種“興禮教”受到後世很多儒生的追捧,但推廣體現尊卑有序、繁瑣複雜的“禮”的規矩和程式對國家繁榮富強是否有利,這也不在這些儒生們的考慮範圍內。對這種“興禮教”應給與正面評價嗎?

  • 5 # 陽明悟行學宮

    “缺點”是人都會有,只是聖人與凡人在缺點的處理上還是有區別的。

    孔子弟子子貢曾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

    你看,這就是儒家對君子之過,也就是所謂”缺點“的觀點。故此可以知道,聖人是會有過錯的,但他的過錯卻是大家都看到的,而且他能馬上改正,也是大家都能看到的。

    估計題主所謂“陰暗面”就是人們看不到的缺點,就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那種,孔子有嗎?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儒家強調“慎獨”與“慎微”,強調“一以貫之”,假如當面一套背後一套,怎麼會有“君子坦蕩蕩”?須知只有小人才會“長慼慼“,因為小人才是陰暗面的集合體。

    孔子”聖人“的稱號可不是白來的,就連莊子也是承認他的聖人地位的。

  • 6 # 明發不寐

    儒家思想在古代幾千年來都被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視為官方思想,凡是不重視儒家思想的朝代必定長久不了,比如元朝。那為什麼古代統治者都如此重視儒家思想呢,主要是儒家思想裡面很多內容是教人順從的,所以也正好順了統治者的意思。所以歷朝歷代都重視儒家思想的建設,修孔廟,辦太學等都是對孔子的尊重。那麼話又說回來了,古代的封建統治者都是靠剝削人民生存的,所以他們與人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在一起的,甚至是對立的。那麼既然與人民是對立的,按現在的說法就是錯誤的。所以孔孟之道有著天然的錯誤。

  • 7 # 生物宋士見

    孔子對弟子恨鐵不成鋼,教學過程中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教學語言不規範,時常罵學生。他曾經詛咒自己的大徒弟兼貼身護衛子路不得好死,結果竟被言中,子路被剁成肉醬,孔老師近乎崩潰,從此拒絕吃肉,不久就含恨離世。他曾經罵樊須同學是小人,而且是背後罵人。他曾經罵宰我同學是朽木、糞土。……弟子們想必極度不適。如果孔老師穿越到現在,可能出現師生矛盾、家長抗告,恐怕會被吊銷營業執照、通報批評、記入檔案、頻遭差評。

    可見,孔老師辦事總是著急火燎的,沉不住氣哈。

    但他的學生們幾乎都是不離不棄,和他一起進行了一次歷時14年的文化“長征”,贏得粉絲無數!可見,祖師爺真的偉大,也真的可愛!

  • 8 # 思考帶來希望

    說孔子有缺點,說的是孔子所代表的文化的的區限性,應不指孔子本人性格的缺點,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區限性是由當時社會經濟、文化和人們生活認識的體現,二千多年了,肯定不能完全適應現在的社會。

  • 9 # 姬付文

    聖人無過,如果有過,那就不是聖人!如果題主想強硬給孔子增加些汙點,找不到藉口的話,那我給你提供一點。那就是孔子評價吳孟子的一次口誤,後經弟子提醒,及時改過。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其他的過錯。題主如果想借此動搖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那不妨將這條上綱上線,進行大肆批判!!

  • 10 # 邯鄲醉

    再說會聖人孔子,孔子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他認為自己不是君子,因為君子不做瑣事,可是孔子自己小時候苦,什麼活都幹,所以算不上君子,這也就是為什麼君子遠庖廚。他不僅說自己是小人,他也說弟子是小人。

    還有一個最嚴重的就是孔子反對一切從下往上的反抗,甭說什麼是非對錯,甭說什麼壓迫反抗,這些都是“犯上作亂”。可是小孩都知道這是錯誤的,如果都這麼來,那我們現在還是封建王朝呢,不,甚至是春秋戰國。

    其實孔子的思想、儒家的學說不能救國,他是和蘇格拉底、釋迦摩尼一樣的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我不認可他是聖人,但我不否認他是歷史偉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孔子也不例外。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就說對於孔子的學說,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去聖乃是真孔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玩過哪些可以稱作良心的同人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