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澱讀書
-
2 # 南朝居士
基於歷史記載和電視劇的影響,宦官的形象通常是不好的,他們是邪惡變態的化身,惑亂朝綱、屠害士大夫。
實際上是這樣嗎?
拿東漢來說,很多皇帝就是利用宦官奪權成功,才有實權的,比如,漢和帝劉肇十歲繼位,竇太后臨朝稱制。竇太后倚仗親族,竇氏戚族開始專權。永元四年,漢和帝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
漢朝、唐朝、明朝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三個朝代,如果宦官是皇帝昏庸的結果,沒有理由三個朝代都是昏君吧?都不知道宦官的危害
如果昏庸一點,讓宦官專權,就可以依靠宦官奪權,就可以做有實權的皇帝,那漢獻帝、曹髦、曹芳、劉子業這些皇帝,哭著喊著想要宦官專權,依靠宦官奪權,
可是,漢末到隋朝的400年,死了那麼多傀儡皇帝,沒有一個人可以依靠宦官奪權的,
皇帝依靠宦官奪權,這句話就是說,宦官是皇帝的助手出現的,宦官跟外戚和士大夫的鬥爭,實際是皇帝設定的權力格局,內外製衡。
如果在這樣看歷史就很明白了,像宦官、酷吏、商鞅、主父偃等這些人,都是皇帝的爪牙,行使的皇權,幫助皇帝解決士大夫集團的,所以,他們的下場通常不會太好,皇帝為了緩和跟官僚集團的矛盾,會犧牲這些人的。
宦官用閹人,始於東漢,之前的宦官不一定是閹人,東漢用閹人做宦官,是因為士大夫集團勢力太大,威脅皇權,而東漢選拔官員的制度是“徵辟制”,選拔孝子、廉吏到皇帝身邊做郎官,然後做官,這種選拔出來的都是豪門貴族、地主管理階級,這樣代表的還是這些人的利益,皇帝需要的是寒門子弟。
而豪門當官在當時很容易,寒門就沒機會了,所以,如果用閹人,那選拔的才可能是寒門。
用閹人做宦官之後,皇帝身邊就是多是閹人,用他們來做自己的助手,給他們權力,一來可以用他們來制約士大夫集團,二來,給他們權力,他們也不可能坐大威脅皇權,用起來安全。
三國的出現無關宦官,只是生產力發現的結果,
到了東漢末年,漢朝立國200多年,土地兼併嚴重,階級矛盾集中爆發,東漢滅亡。
而出現三國,而不是像隋朝那樣被另一個統一王朝取代,而是分裂,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社會沒有統一的趨勢,所以往後400年都沒法統一。
回覆列表
其實宦官和三國紛爭的關係匪淺。我們知道三國紛爭起源於後漢,那為什麼偏偏出現在後漢末年呢?
其實,這裡的根源就是漢靈帝劉宏寵信的十常侍。劉宏寵信宦官,他在位期間突破常制冊封了12位中常侍,史稱“十常侍”。
圖為360百科。從紅框裡,我們可以看到,因為宦官亂政,爆發了黃巾起義。後面漢靈帝死後,少主即位,國舅何進想要誅殺宦官,就有了後來的董卓進京,再後來的事情,大家看過三國演義想必都知道,董卓進京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和曹操等起兵討伐董卓,天下就此開始分裂,也是著名的三國演義的內容。
宦官,我們大都稱之為太監。太監的名字起源於明朝,因為他們的官都稱為某某監的原因。然而,最早稱為宦官的,並不專指太監,而且在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前,宦官還不一定是閹人。
《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裡就有“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閹人就是被閹割過的人,意思是在光武帝之後宦官都用閹人了,那在光武帝之前是不是宦官也都是閹人,這個就不好說了。
總而言之,後漢三國紛爭根上的起源就是宦官亂政,而宦官最開始是指專門到機構學習的人,並不一定是太監,專門為皇家辦事的,就稱之為宦官。最開始的太監行閹割,也只是一種刑罰,後來有人為求富貴,自行閹割,宦官的意思也和最初的意思完全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