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喜好歷史
-
2 # 道行行天下
都沒說在點子上,閃開閃開閃開,老夫來給你們補補課。
項羽失敗本質上是社會環境已經不允許再回到諸侯爭雄的年代。
秦國滅亡後,項羽實質上已經是天下共主,但是他沒要皇帝位置,他想的是能回到之前諸侯諸國的狀態,從他的分封就能看出來,但這樣的政策能不能行呢?
如果這樣做能行的話,或者說這是民心所向的話,劉邦是拿不到天下的。這個時候的民心已經厭倦了諸國之間連年的戰爭。
項羽這樣分封如果能成立,並且鎮的住。可項羽死了之後呢,難道諸侯之間還能老老實實的相安無事,不可能的,還是會紛爭不斷,最終還是會有一個人來結束。所以說項羽是站在了潮流的對立面上。
反觀古羅馬,民眾的基礎就不是這樣的,凱撒有一統羅馬的願望,但是普遍的民意卻不同意,最後也沒搞定。當然了這個民意需要從更久遠的歷史中才能找到。
春秋五霸的興起並不是周王朝就想讓諸侯長的那麼大,能威脅自己的統治,而是面對北方夷狄的威脅,周王朝必須讓北方的諸侯(齊國)成為牽頭人來抵禦夷狄的入侵,春秋五霸剛開始的幾個都是北方的,最後是南方的,實際上當南方的成為牽頭人的時候五霸的使命實質上已經到頭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生產力的提高已經不需要這樣的盟約了。但諸諸侯一家抵禦夷狄這樣的觀念是深入人心的。
五霸結束以後,以實力當頭的觀念下,自然的就到了戰國七雄。
秦滅六國之前,七雄一個王專門到周天子的地方問鼎的重量(問鼎中原),說明周朝雖然行之將死,但名義猶在,不要小瞧這個名義,這也是這個地面上最基本的大義之所在。
古羅馬的大義就不在這兒,古羅馬的大義在元老院。而元老院是從克里特島,到古希臘,一路傳下來的,民眾對這種制度的認可也是一路選擇出來的。
凱撒相當皇帝基本就不可能。隨著古羅馬疆域的不斷擴大,雖然事實已經證明元老院的統治很爛,需要新的體制來適應更廣闊的疆域。
但是凱撒想當執政官還是必須透過元老院,實質上這就相當於周天子的功能。
所以說項羽搞出來的繼續分封諸侯本身就意味著滅亡的開始
-
3 # 蔥蔥那年
項羽是個英雄,為何會變成一個失敗者?英雄似乎和失敗多少有點不大匹配對吧!那咱們先看看他英雄表現在哪些方面:
1.史記記載項羽"長八尺餘,力能扛鼎"說明他英武魁偉,健壯有力,頗具陽剛之氣。每次作戰,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多數時,項羽還未使用兵器,只深深的看一眼,對方已肝膽俱裂、一敗塗地,有這樣的戰績,項羽是非常需要的,並且留戀其中。這種感覺使他個人充滿英雄氣概,就如看到秦始皇遊會稽山,脫口而出的"彼可取而代也"。自信又自大。
2.楚、漢相爭,在項羽看來就是他與劉邦之爭,忍不住對劉邦說:乾脆我們倆個打一架,誰贏了,天下就是誰的,何必讓天下人都跟著受罪!瞧,英雄氣概十足,但是劉邦才不與他單挑呢,劉邦需要他的團隊以智慧取勝。但這恰恰是項羽認為是他最有把握的取勝方式,一旦改變了,他害怕就失敗了。所以聽到四面楚歌時,即認定自己失敗了。外表強硬,內心脆弱。
3.兵敗垓下,在這生死存亡的最後一刻,他萬千柔情,惦記著美人和駿馬。他不考慮如何轉危為安,轉敗為勝,如何突出重圍,東山再起。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士實在太溫柔。真是性情中人。
以上3點既提現了項羽英雄的一面,也包含了他是英雄又失敗的一面,比如:自大,脆弱,垓下的性情,總之他是一個內心衝突而性格又矛盾的人。
回覆列表
項羽名籍字羽生於公元前232項羽是個軍事天才但不是政治天才把人才都趕到了劉邦那邊。優柔寡斷不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