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場主大叔

    外腰帶起到的作用是使自己看起來精神,作風嚴謹。外腰帶扎是否扎的緊緻,這也是一項重要的軍容風紀檢查內容,鬆鬆垮垮的外腰帶,也是作風稀拉的表現。在部隊出席重大場合、訓練執勤等,武裝帶是必須要扎的。外腰帶一般都是訓練時用的,體能訓練除外。

    軍官和士兵其實差不多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管理者,一個是被管理者。內腰帶當然是繫褲子用的,部隊的衣服都大,沒扎內腰帶的人應該是軍官了,比較胖。在訓練,執行作戰任務,領導視察等特殊情況下,必須扎外腰帶,而且扎外腰帶必須戴帽子。

    另外外腰帶是用來裝載各種東西的比如可以和直升機的吊索連線等可以配合戰術背心使用內腰帶就是扎褲子的,和普通人一樣穿皮鞋是美觀需要軍刀是儀仗隊帶的只有一線計程車兵才是平頭,比較好整理皮靴是作戰穿的,人人有。

    經常有一句口令叫“卸腰帶!”“扎腰帶!”列隊時解下腰帶,左腿跨出一步,右手將摺疊的腰帶放在地下,要整齊劃一。扎腰帶仍是同一相反動作,要求快速一致。訓練結束或執行任務返回宿舍,腰帶摺疊後統一放置在每人被子一側,不可亂扔亂掛。當兵在部隊裡不可以扎部隊規定以外的內腰帶。

    擴充套件資料:

    第八十八條軍人應當按照規定配套穿著軍服、佩帶標誌服飾,做到著裝整潔莊重、軍容嚴整、規範統一(著裝序號見附錄五,軍服的配套穿著和標誌服飾的佩帶見附錄六,標誌服飾的綴釘方法見附錄七)。

    軍人退出現役後,參加國家和軍隊組織的重大紀念、慶典活動,通常著便服,也可以按照活動組織單位的要求,統一著退役時的軍服,佩帶國家和軍隊統一頒發的徽章。

    第八十九條季節換裝的時間和著裝要求,通常由警備工作領導機構統一規定;駐地無警備工作領導機構的,由師(旅)以上單位首長確定。

    第九十條軍服以及標誌服飾不得變賣,不得仿製,不得擅自拆改或者借(送)給非軍人。軍人退出現役時,應當將標誌服飾上交。

    第一百條著常服參加執勤、操課、檢(校)閱或者攜帶武器、戰鬥裝具時,通常扎外腰帶(扎於最下方衣釦與上一衣釦之間,著夏常服時扎於內腰帶外側)

  • 2 # 風正輕搖雨自飄

    當時的棉服多數以棉布家庭手工做成,家庭成員眾多,而以家庭中的母親或其他女性完成,工作量比較繁雜,蘿蔔快了不洗泥,製作工藝相對粗陋,為了能多穿幾年,好拆洗,大多數製作的寬鬆肥大。

    七、八十年代冬天沒有秋衣秋褲等內衣,棉衣服都過於寬大鬆散,並不能起到良好的保暖作用,用外腰帶束縛和褲腿緊扎是當時保暖的有效措施。

    另一點就是,寬大鬆散的棉服在下地幹活和工廠工作都相當累贅,用腰帶和扎腿起到了束身的效果,幹活的時候不至於太掣肘。

    另一個方面,就是束縛起來的衣服相比鬆散的樣子,確實顯得人更加精神爽利。

    七、八十年代的一些中年人腰間繫個腰帶,褲腿要扎著,既保暖又精神還不拖累幹活,一舉多得啊。

  • 3 # 樂若魚

    早年間北方人的打扮什麼樣,大家都看過電影《小兵張嘎》吧,山東河北一代的人大體就那樣:男人白羊肚子手巾包頭,手工疙瘩扣的對襟褂子、棉襖,大甩襠褲,老北京樣式的尖口布鞋。。

    之所以腰上扎個帶子,是因為衣服普遍肥大,冬天又沒什麼內衣,難免撒風漏氣,紮上腰帶既暖和又緊趁利落。不但扎腰帶,褲腳也是紮上的,傳奇大掌櫃看過吧,就那意思。

    解放後隨著中山裝國防服等制服衣服的興起,這些老舊的服裝自然遭到了淘汰,人們包頭巾的習慣也變成了帶帽子,時下連帽子也懶得戴,當然腰帶也就沒人紮了。

    如果你大街上遇到包頭巾扎布帶,肯定以為是穿越過來的。

  • 4 # 隨流揚波

    本人出生於69年,七、八十年代人都很窮,冬天都是裸穿棉襖、棉褲,褲角、腰間、袖口很容易鑽進寒風,很冷,我們小時候冷的時候也這麼做過。

  • 5 # 胡省吾

    七,八十年代不是中年人腰間繫腰帶,而老年人也繫腰帶,褲腳扎口。那是因為那時服飾肥大,不象現在有工作服,茄克衫。繫腰帶是為了勞動利索,方便。冬天扎著腰帶有禦寒功能。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時物質貧乏,貧窮,不象現在有多套衣服,不同場合,穿不同衣服。

  • 6 # 打仗片兒

    腰間的皮帶,一保暖、二幹體力活的時候能用得上力並保護腰椎。褲腿扎著,幹活或者走路方便不絆腿絆腳的,利落。時間長了就習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讓行人,行人就應該為所欲為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