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快樂庭院

    學生用石頭連砸老師頭,這個板子指定是家長和學生一起來承受。

    事情大致情況如下:

    10月24日之前,學生因為在校園內騎車帶人,被該老師批評,學生記恨在心,報道中說是:該學生認為自己的爸媽都管不了自己,老師憑什麼管自己。於是在10月24日學生早於老師進教室,學生趁老師進教室放傘的功夫,從後面用硬物連砸老師頭部,把老師砸倒在地,還不停手,被其他同學拉住這才停下來。

    十幾歲的孩子固然是青春期情緒衝動,可是如果是家長有良好的教育,學生的行為自然會有界限。對老師不滿的學生多了去了,青春期打老師的又有幾個?

    這個學生舉起硬物砸向了老師之前,他心理意識必然具備兩點:

    首先,他不認可老師的管理,心中眼中沒有學校的紀律要求。

    換言之,就是不懂得遵守規則。

    規則的意識不是自然形成的,是自小的成長中從兩個方面逐步形成的:

    ·家長的言行身教。

    這一點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把自己的生活觀傳遞給了自己的孩子,就是家長想避開孩子,也是避不開的。

    比如家長告訴孩子紅燈行、綠燈停,孩子記住了,可是家長自己帶著孩子出去,看到沒有車或者看到他人闖紅燈的時候,也會跟著去闖紅燈,孩子問起來,家長的理由很現成“沒有車,可以走!”或者“別人都走了,沒事兒!”家長如此做,孩子以後又怎麼會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呢?

    很多家長不懂得尊重老師,總是當著孩子的面從道聽途說的訊息抱怨老師的不好,還無端地誣陷老師,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家長不認可的人,孩子又怎麼會尊敬呢?

    ·孩子從生活環境中得到的自我認知。

    孩子在自己的成長中,透過家長的言論、身邊人的言論,先是接受、之後會用一些自己遇到的或者聽到的事情去證實早先接受的觀點,沒有形成正向是非觀的孩子在接受負面的是非觀之後,自然就不會用正向的是非觀去認識一件事物。

    規則的意識也是在這兩種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學校的紀律可以不遵守的意識也是在這兩種作用下逐步形成的。

    其次,在他向老師舉起硬物之前,他心中是唯我獨尊的。

    現在由於孩子是家中的寶,每個家庭的物質生活也都富裕了很多,家長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心理驅使下,下意識地認為從物質方面給予孩子力所能及的最好照顧和滿足就是“不苦”孩子,就是對孩子的愛。恰恰是這種心理,導致了孩子的極度自我,所有事情都以我為中心,從不考慮他人。吃飯的時候只考慮我是否喜歡吃,從不考慮他人是否也喜歡?下雨的時候會考慮我是否會淋溼,從不考慮媽媽會不會淋溼?

    這種情況的造成歸結為一句話,就是養育中,家長對孩子物質的超額滿足和孩子精神的極度空虛所致。

    孩子物質的超額滿足是家長所致,孩子精神的極度空虛也是家長的養育所致。

    這種事件,板子不打在家長和孩子身上又能把責任推給何人?

  • 2 # 戫晨說

    這個方面其實我十多年前在蘇州教書就預計到了。

    當年我曾經寫過信(真的是書信),就是關於怎麼教育孩子的。

    孩子能夠在遇到一點挫折就狠砸老師,說明其心態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問題。這個問題主要應該是家長造成的。過度寵愛孩子導致孩子心理承受力低。

    家長有可能因為不懂教育孩子,這方面應該是ZF有責任(當年我的辦法就是ZF承擔教教家長教育孩子的責任,從準父母開始)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現在往往太過於關注考試成績對孩子心裡心理關注太少,所以也有責任。

    孩子這麼大沒有自己行為判斷力,沒有預計事情後果,。。。

    不想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區內畫線停車收費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