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天小飛俠007
-
2 # 錢多多讀文史
清代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和碩親王(親王)、多羅郡王(郡王)、多羅貝勒(貝勒)、固山貝子(貝子)、奉恩鎮國公(鎮國公)、奉恩輔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代的親王是爵位的第一等。俸祿也是最高的: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這是什麼概念呢?要知道,在那個時候一品大員的工資也只有兩百餘兩,更別說是那些基層的苦命官員了。但是,王爺的錢財並不侷限於從國家發的俸祿中來。他們本身就是家財萬貫的地主階級,僅僅依靠手中所有的田地就能取得鉅額的收入了,這是明面上的收入。暗地裡又有不可知的賄賂。晚清時的慶親王奕劻僅在銀行的存款,就有712.5萬英鎊。其餘財產又不知有多少。
哪些人會被封為親王呢?
親王爵封最早起源於皇太極稱帝時期。皇太極在關外稱帝后,將宗室定為九等。“和碩親王”位於第一。在當時,被加封為親王爵位的,都是立下功勞的宗室。皇太極時期,建立基業基本還是要依靠愛新覺羅氏的力量。加封他們為親王。可以鼓勵他們奮勇向前,敢於在沙場上衝鋒陷陣。對於軍隊戰鬥力,有極大的提升。
除了宗室親王,清朝還封有外藩蒙古親王。不過,跟宗室親王相比,外藩蒙古親王的待遇,明顯會下降很多。清朝初期,順治十四年時規定,內蒙古親王中,科爾沁圖什業圖、桌裡克、翰爾達三親王,每年待遇俸銀二千五百兩,綢緞40匹。
清朝的親王們可以掌握實權,鎮守地方,卻沒有直接的封地。除了那些蒙古親王可能會回到本地,其餘基本都住在北京。
宗室親王中,有些還被封為鐵帽子王,意即其爵位可以世代不降等傳遞。可以說,大部分鐵帽子王都是親王爵,但不是所有的親王都是鐵帽子王。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莊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這八大鐵帽子王中,其中六位是親王爵,兩位是郡王爵。其他沒有獲封鐵帽子王的親王還有許多。
到了清朝中後期,又封了四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怡親王胤祥、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和碩慶親王奕劻。這四位,都是親王爵。
由此看來,親王確實是清朝宗室裡待遇最好的。
回覆列表
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銀一萬兩,歲米五千石。
世襲罔替的王爺有禮、睿、豫、肅、鄭、莊、怡、恭、醇、慶這十位親王和順承郡王、克勤郡王。親王和郡王世襲罔替本質上都是一樣的,級別是一樣,但是後代的襲爵待遇不一樣。
滿清皇室爵位是這樣的: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清初諸王都是因軍功受封,功勞大的被封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後代襲爵沒有變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沒有世襲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襲爵制度“遞降襲爵”,如果沒有特殊的功勞受到皇上的再次嘉獎,每傳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級,直到親王降到鎮國將軍、郡王降到輔國將軍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孫,稱為“恩封諸王”。
清代六大親王分別為:禮親王代善(努爾哈赤時期)、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時期)、安親王嶽樂(順治時期)、康親王傑書(康熙時期)、怡親王胤祥(雍正時期) 、恭親王奕訢;(咸豐、同治、光緒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