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兔訟師

    歷史不會重演,但我們可以推演和假設。我認為,即使項羽有重來的機會,楚漢之爭也不會發生改變。這是由於項羽的出身、性格、智慧、能力等決定的。項羽自古以來都是我們佩服的物件,古人也對項羽推崇。比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就充分說明這點:“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是英雄,但不一定是治國治世的良材。我們讚賞項羽的義,但不能肯定其在主帥位置之上的善和義。這會害死更多的人。

    首先,項羽的出身,決定其做事光明磊落,從而在使用計謀的戰場上會失去先機。項羽是楚國貴族後代,也可以說是沒落的貴族。項羽從起事開始,就起點較好,有很多的貴族支援他起事,比起劉邦來說,項羽的基礎要好得多,因此後來佔領的地方也相對大得多。但是,貴族有貴族的性格,即行事要光明磊落,不偷奸耍滑,不耍無賴,特別遵守中國傳統的禮儀。看似項羽戰場英勇無敵,勇往直前,但僅限於真槍真刀的對抗,其他的玩手段和權術,項羽是不屑於去做的,他喜歡明面上的直來直去。這點,在中國政治歷史上,不會權術和手段,一般是成不了氣候也活不下來的。劉邦就深諳此道。所以,在爭奪天下的戰爭中,項羽首先就失去了先機。

    其次,項羽講義氣,這使其在爭奪帝位時狠心不足,猶豫不決。爭奪帝王,是容不得猶豫半分的,稍凝遲一步,可能就會遭到殺身之禍。項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正緊張時刻,在到處找劉邦決戰時卻找不到劉邦,劉邦象泥鰍一樣到處滑跑。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用底下謀士的意義,即帶話給劉邦,你再不與我決戰,我就把你的義父殺了。劉邦與無賴地說,我與你結拜過兄弟,殺我父如同殺你父,無所謂。從這裡看出,即使這麼大的仇恨,項羽還是替劉邦照顧其父。劉邦則不然,只要達到目的,就會不擇手段。在鴻門宴中,項梁極力主張殺掉劉邦,劉邦在赴宴中,確實是刀俎上的魚肉,但項羽還是因為“義”,把劉邦放了。這就說明項羽做帝王繼承人可以,但作為開創帝國卻不合適。所有的開國帝王,都是踏屍前行的。

    第三,項羽講感情,過多的感情色彩不利於帝王威嚴的形成,所以其只能成王,不能成皇。伴君如伴虎。在遠古時候,黃帝炎帝這兩兄弟都要透過戰爭來定天下。帝位之爭,不是父子相逼,就是兄弟相殘,完全沒有骨肉之情,父子之情和兄弟之情。這種宮廷政變在歷史上太常見了,比如唐朝時代,宋朝時代,明清時代等。不勝列舉。但正因為項羽講感情,就會有兄弟們誓死相隨。當初從江東三千子弟,到最後戰敗時,都還有八百子弟跟隨而不散,這是太難得了,特別是每時每刻都有死亡的戰爭期間,這種跟隨,不是靠恩威,不是靠許諾,更不是靠威嚇得來的,而是靠項羽個人的人格魅力所得來的,是其與戰士們相互的感情得來的。在剩餘的人都過江東,項羽還不肯過去,一個人反覆殺入敵陣中來回十餘次,殺得人心驚膽裂。但當其看到以前給他當馬童計程車兵時,就對他說,你把我的頭顱拿去領賞吧,隨後就自吻了。你看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何等的感情和義氣。

    最後,項羽沒有大格局的智慧,這使其爭雄決心不夠。項羽能在各路反秦英雄脫穎而出,證明其有能力,有智謀也有本領的。但從史記上來看,他的爭雄的決心是乎不是特別強烈,反而是因為底下的人爭雄強烈些,這是他的格局缺陷。

    所以,項羽因他的出身、性格、義氣等原因,即使再給他一次機會,也不可能問鼎大位的。

  • 2 # 使用者3926722064098

    還是輸,項羽是以暴易暴,而劉邦是約法三章,民心所向。這與項羽的性格有關,他沒劉邦狡猾,也沒劉邦有社會經驗,知道人們所想的,所盼望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釀的葡萄酒可以帶上火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