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補〈大學〉格物致知傳》中有述:“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朱熹像
按照朱熹的意思,“格”就是說要窮盡事物的道理。按照宋代一部分人的做法,大體就是死盯著一個物件看,一直看到自己感覺看透為止。
明代大儒王明陽年輕時候就按照這種“格物“的方法盯著自己家裡的竹子呆呆看了三天,格了三天,直到淋雨感冒發燒,也沒格出什麼東西。
格竹子的王明陽
畫山水畫,當然要對山水的本質有透徹的認識。不過,你以為呆呆地看一個月大山,就會格出來什麼東西,就會畫畫了嗎?也許會有什麼心靈的頓悟,不過,對於繪畫而言,光靠呆看,並沒有什麼卵用。
繪畫中格物是第一步,但每個人的眼睛裡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比如一隻雞,你看到肯德基,我看到齊白石。你看到嫩黃色,我看到水墨線條。老先生們畫畫,都是要先格物,但畫的過程中,卻從來沒有按照實際的物象來。
你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不出所以然,只說,筆不要掉下來!
比如齊白石格出來的山水長這樣。
齊白石,《溪橋秋柳》,141x49cm,紙本,1948
張大千格出來的山水長這樣。
張大千,《松峰曉靄圖》,188x96cm ,紙本,1969
黃賓虹的長這樣。
黃賓虹,《陸游渭南詞意圖》,151x83cm,紙本,1933
傅抱石的現代化山景長這樣。(不得不說是國際級一流選手!)
張善孖和邵彌的長這樣。
黃山圖張善孖 159x54cm 1927
臨邵彌山水卷組合 金城 20x115cm 絹本水墨設色 1916
你說這是都是中國山水裡格出來的,長得完全不一樣。
還有更離譜的。
石魯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無異於中國的梵高,他和梵高一樣,最後犯了精神病,筆觸也有相似的迷狂特質。
石魯像
石魯是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山水畫中,有著濃郁的陝北氣息。他“格物”的物件,是自己居留之處的大山大水。
華山一丈峰 石魯 150x59cm 紙本水墨 1972
在這件作品中,石魯表現了華山壯美之境。皴法恣肆,用筆老辣至極。
相比於石魯,張大千的格物之法又很不相同。
石魯的格物,主要是從自然中格出了獨特的筆墨,張大千的格法,則更多來自對古人的揣測。
王安石有一首詩名為《定林》,描繪的是他自己在定林寺旅遊很開心的事。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
但留雲對宿,仍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北宋大畫家李公麟(即李檢法)根據詩意,畫了《定林蕭散圖》。但這張畫也早就不知道哪兒去了。張大千則根據畫史的文字記載和王安石的詩,自運丘壑,畫了一張《李檢法定林蕭散圖》。
李檢法定林蕭散圖 張大千 絹本水墨設色 122x56cm 1949
詩中有“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一句,畫中的王安石,也正是這般閒散自在,穿著涼鞋躺在石頭上。
《李檢法定林蕭散圖》中的王安石形象
張大千的《李檢法定林蕭散圖》筆法高古,以大青綠畫成。據他題跋所述,張大千使用的是乾隆時期宮廷所藏雙絲絹,無一絲一毫煙火氣息。
定林寺真實的山水當然不是張大千所畫那樣,但大千所格之物,是詩詞中的山水。
自然之物、影象之物和文字之物,哪一種更能激發畫家的創造力,還真難說。
朱熹《補〈大學〉格物致知傳》中有述:“格,至也。物,猶事也。窮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朱熹像
按照朱熹的意思,“格”就是說要窮盡事物的道理。按照宋代一部分人的做法,大體就是死盯著一個物件看,一直看到自己感覺看透為止。
明代大儒王明陽年輕時候就按照這種“格物“的方法盯著自己家裡的竹子呆呆看了三天,格了三天,直到淋雨感冒發燒,也沒格出什麼東西。
格竹子的王明陽
畫山水畫,當然要對山水的本質有透徹的認識。不過,你以為呆呆地看一個月大山,就會格出來什麼東西,就會畫畫了嗎?也許會有什麼心靈的頓悟,不過,對於繪畫而言,光靠呆看,並沒有什麼卵用。
繪畫中格物是第一步,但每個人的眼睛裡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比如一隻雞,你看到肯德基,我看到齊白石。你看到嫩黃色,我看到水墨線條。老先生們畫畫,都是要先格物,但畫的過程中,卻從來沒有按照實際的物象來。
你問他為什麼?他也說不出所以然,只說,筆不要掉下來!
比如齊白石格出來的山水長這樣。
齊白石,《溪橋秋柳》,141x49cm,紙本,1948
張大千格出來的山水長這樣。
張大千,《松峰曉靄圖》,188x96cm ,紙本,1969
黃賓虹的長這樣。
黃賓虹,《陸游渭南詞意圖》,151x83cm,紙本,1933
傅抱石的現代化山景長這樣。(不得不說是國際級一流選手!)
張善孖和邵彌的長這樣。
黃山圖張善孖 159x54cm 1927
臨邵彌山水卷組合 金城 20x115cm 絹本水墨設色 1916
你說這是都是中國山水裡格出來的,長得完全不一樣。
還有更離譜的。
石魯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無異於中國的梵高,他和梵高一樣,最後犯了精神病,筆觸也有相似的迷狂特質。
石魯像
石魯是長安畫派的代表人物,在他的山水畫中,有著濃郁的陝北氣息。他“格物”的物件,是自己居留之處的大山大水。
華山一丈峰 石魯 150x59cm 紙本水墨 1972
在這件作品中,石魯表現了華山壯美之境。皴法恣肆,用筆老辣至極。
相比於石魯,張大千的格物之法又很不相同。
石魯的格物,主要是從自然中格出了獨特的筆墨,張大千的格法,則更多來自對古人的揣測。
王安石有一首詩名為《定林》,描繪的是他自己在定林寺旅遊很開心的事。
漱甘涼病齒,坐曠息煩襟。
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
但留雲對宿,仍值月相尋。
真樂非無寄,悲蟲亦好音。
北宋大畫家李公麟(即李檢法)根據詩意,畫了《定林蕭散圖》。但這張畫也早就不知道哪兒去了。張大千則根據畫史的文字記載和王安石的詩,自運丘壑,畫了一張《李檢法定林蕭散圖》。
李檢法定林蕭散圖 張大千 絹本水墨設色 122x56cm 1949
詩中有“因脫水邊屨,就敷巖上衾。”一句,畫中的王安石,也正是這般閒散自在,穿著涼鞋躺在石頭上。
《李檢法定林蕭散圖》中的王安石形象
張大千的《李檢法定林蕭散圖》筆法高古,以大青綠畫成。據他題跋所述,張大千使用的是乾隆時期宮廷所藏雙絲絹,無一絲一毫煙火氣息。
定林寺真實的山水當然不是張大千所畫那樣,但大千所格之物,是詩詞中的山水。
自然之物、影象之物和文字之物,哪一種更能激發畫家的創造力,還真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