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偉少講文玩

    周芷若是一個和趙敏高度“對仗”的人物。她們就彷彿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金庸老爺子《倚天》的後記實際上是敘清了全書主旨。其中,這句評語是可謂周趙二姝的判詞:“周芷若和趙敏卻都有政治才能,因此這兩個姑娘雖然美麗,卻不可愛。”

    1.周芷若的“身世之謎”周芷若本是漢水船伕之女。張三丰,張無忌初識周芷若,是漢水助常遇春力退蒙古追兵之時。三聯版裡:常遇春護送的是起義領袖周子旺的幼子,但幼主喪命。然而,閱讀這段初識遭遇,總會感覺有些許異樣。至少有三處可疑。

    首先,一個貧苦船家的女兒怎麼會叫“周芷若”這麼文秀的名字?連張真人也心想“船家女孩,取的名字倒好”。而且,周的行止跟身份很不相符。“周芷若將魚骨雞骨細心剔除乾淨,每口飯中再加上肉汁,張無忌吃得十分香甜。”雖然船家女勤快,但是,如此精緻的做法,竟然還要再加上肉汁,難道真的不是來自實際的生活體驗?

    第二,如果周芷若只是與常、張雙方,萍水相逢,即使真如周所言家中已經無人,也怎麼會聽憑常、張雙方安排命運呢?試想,一個沒什麼見識的船家女兒,乍遇兩撥人廝殺,還喪了爹爹性命,如何會信任這些“歹人”呢。如果是正常人,去投奔尋常認識的人,乃至自尋出路,也好過將自己命運託付給常在生死線上奔走的陌生人。當然,此點只是存疑。如果硬拗,周此時就是孤苦無依,就是年幼無知,所以將命運託付眼前陌生人,也罷。

    第三,萍水相逢的常遇春為什麼要把小姑娘託付給張三丰,搞了一個無忌-芷若的交換?還說日後,要去武當去找張真人尋回芷若。這一點很是奇怪,如果真如常所說是因為對小姑娘父親之死於心有愧,合理的是,四人結伴同行去尋胡青牛,只不過,最後,面見胡青牛的時候,不讓張真人出面就是了。有一個解釋可以理順全部三點。周芷若本來就是起義領袖、常遇春主公周子旺的女兒。周芷若遭逢此變,面對陌生的張真人,立刻機敏地化稱是船伕女兒,把死亡的船伕當作父親,以求避險。而這樣一來,一切就通順了。

    以上一二條,自然合理,第三條,常將芷若託付給張三丰,帶上武當,即是為了讓小主可以立刻脫離險境。而無忌-芷若之約可保無虞。這並不是空穴來風。事實上,在最初的連載版本里,周芷若就真的是周子旺的女兒,常遇春保護的就是她。後來大家通常閱讀的修訂版本(指三聯版,非新修版)裡,才改作船家的女兒。這樣修改,我不認為金庸把周芷若是周子旺之女的原意給完全改變過來,其實,讀者還是可以透過以上的線索,去推測,周芷若是周子旺女兒(其實書裡還有其他符合以上的暗示,甚至張真人很可能已經洞悉了芷若的身份)。所以這樣一個修改,將芷若是周子旺之女的身世從一個明線變成了暗線。那麼為什麼要這麼改呢?

    從事實上,如果周芷若一開始是明教起義首領的女兒,並且是挑明瞭的,那麼,情節需要對這個身份進行一定的照顧。對於明教如此重要的人物的女兒,許多明教人物都理應同她有一個先天的身份聯絡、或者態度。這就埋藏了使後續情節設計不完善不合理的風險。另外,比如像滅絕師太,仇視明教深入骨髓,又如何會傳周芷若掌門?(由於我沒有逐字細考最早的連載版全文,不過翻閱時似乎也沒有看到,周跟峨眉交代/欺瞞自己身世的描述。即使週一直隱瞞,但開場打明牌的身份,後來既無人拆穿,又不產生任何化學反應,於小說行文上也說不通。此處請各位指正。)

    從效果上,現在的寫法給了周芷若的很大的開放性,可以明面上把她從周子旺女兒的人設中解放出來,而增加了周芷若的解讀可能性,也增加了情節的含蓄性。但是,從修訂版的描述來看,金庸並沒有一竿子把周芷若完全打成船伕的女兒,而是留下了大家可以解讀和回溯的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買了一件400多的衣服回來穿兩天,發現起球了會是什麼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