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河岸邊一老農
-
2 # 國平軍史
所謂的北洋軍閥,是指袁世凱掌控中華民國政權以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所組成,而北洋新軍則是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清政府在天津小站所練之兵,由袁世凱仿照德、日陸軍建制和操典條令,進行改編的清廷軍隊,是中國陸軍近代化的開始,袁世凱以此奠定了作為北洋軍閥領袖的基礎。
但袁世凱死後,無人具有足夠的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以及政權,軍閥割據導致國內事實上的分裂,各省督軍掌控軍隊建立了各自的勢力範圍。
在名義上,各省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將長江吳凇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1928年,老蔣完成北伐大業,重新統一了中國,北洋軍閥統治覆滅期間,其內部擁有皖系、直系以及奉系三大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發生了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等大規模的內耗,對社會造成嚴重危害,民眾反對北洋軍閥統治呼聲不絕於耳。
北洋軍閥期間,總共授予了65人為上將軍銜,海軍上將僅有5人,而陸軍上將則有60人,上將以下的中將和少將,可用“牛毛”來概括之,也即“中將多如牛,少將多如毛”,軍中不乏濫竽充數之輩。
(袁世凱北洋軍隊鼻祖)
其中,將軍的名號是由大總統決定的,都有“武”或“威”字,根據該將軍的任職崗位來確定,派往各省的將軍冠“武”字,譬如浙江的朱瑞是興武將軍,江蘇的馮國璋是宣武上將軍,安徽的倪嗣沖則是安武將軍。
期間,留在京師將軍府內的則冠以“威”字,譬如孫武是義威將軍,蔡鍔是昭威將軍,張鳳翽是揚威將軍,段祺瑞則是建威上將軍等。
張作霖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時,作為東北王,顯然東三省的地位比較特殊,可從軍銜上體現出來,譬如奉天的張錫鑾是鎮安將軍,吉林的孟恩遠是鎮安左將軍,黑龍江的朱慶瀾為鎮安右將軍。
將軍名號中的另一個“字”,一般帶有很大的隨意性,但其中一些字的選用卻有一定的規律,譬如江西的李純,取南昌中的“昌”,為昌武將軍;四川的胡景伊,取成都的“成”,為成武將軍等;張學良取自己名字中的“良”,為良威將軍;吳佩孚則為孚威上將軍等。
綜上,北洋軍閥是中國近代一支特殊的軍事政治力量,其深刻的社會根源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決定的,軍閥組成的集團,操控了20世紀初期中國的政局,給民眾帶來了一定的災難,但其軍隊建設包括軍銜制度的確立,卻為統一後的中國國民政府所借鑑,北洋軍閥是中國歷史上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抹不掉的歷史記憶。
回覆列表
北洋時期起自1912年,終至1928年。在這六年軍閥混戰期間,據統計共有65人授過上將軍銜。但北洋政府執政者更迭頻繁,每個執政府的授街標準很不一致,而是與當權者的派系相聯絡的,即那個派系執政,那個派系授的上將軍銜就多,反之則少。據歷史記載,較為正規授於而受到公認的上將軍只有二十四位。他們是:一建威上將軍段祺瑞。二、定武上將軍張勳。三、宣武上將軍馮國璋。四、虎威上將軍曹錕。五、彰武、鎮武上將軍段芝貴。六、孚威上將軍吳佩孚。七、德武上將軍王士珍。八、振武、隆武上將軍龍濟光。九、照武上將軍薑桂題。十、靖威上將軍王懷慶。恪威上將軍孫傳芳。十一、義威上將軍張宗昌。十二、同威上將軍閻錫山。十三、揚威上將軍馮玉祥。十四、鎮安上將軍張錫鑾。十五、耀威上將軍陸榮庭。十六、熙威上將軍劉冠雄。十七、英威上將軍李純。十八、襄威、壯威上將軍王佔元。十九、匡武上將軍王承斌。二十、益威上將軍田中玉。二十一、寧武上將軍齊燮元。二十二、炳威上將軍蕭耀南。二十三、曜武上將軍李鼎新。二十四、恪威上將軍孫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