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長平之戰,秦趙兩軍的戰略決戰,以40萬趙軍全軍覆沒而告終,經此一役,趙國元氣大傷。本來,此前駐守長平的老將廉頗一直採用堅守不出的戰略,但趙王迫於壓力,派未有作戰經驗的年輕人趙括替換廉頗擔任統帥,結果慘敗。那麼,長平之戰的失敗,責任全在趙括嗎?怎麼評價長平之戰,又怎麼評價趙括呢?
8
回覆列表
  • 1 # 亂神虎

    勝利是多方面原因結合在一起的。

    我認為主要失敗原因在於趙王,而不是怪罪某個臣子。

    趙王作為趙國最高指揮家,竟然頻繁出錯,導致處處落後,慘敗於秦。

    第一,秦攻打韓的上黨。上黨主動歸趙。趙王利令智昏,要了上黨,結果得罪秦國。導致秦趙對決。

    第二,就是聽信讒言,撤回老將廉頗,用沒有歷練的趙括指揮大軍決戰。

    可以說,趙國當時軍事上雖然勉強可以與秦國抗衡,但是經濟實力遠遠不夠。尤其是北方的匈奴的影響。而趙王沒有注意這些,只是關注輿論的方向和自己的臉面。

    也要說明。趙括被圍幾十天。仍然拼死突圍。最後戰死。無奈面對的是戰國第一名將白起。不過秦國也損失慘重。

    所以說,趙括有錯,但絕對不是主要責任。

  • 2 # 史論縱橫

    長平之敗趙括有沒有責任?

    四十五萬軍隊全軍覆沒,要說做統帥的一點責任沒有,那純粹是開玩笑!

    長久以來人們對趙括的評價,都是把“紙上談兵”當做笑談,但是隨著史料的增多,研究歷史的角度不同,對趙括的評價趨於正面化,認為趙括是一個被深深誤解的人物。

    更有甚者,認為趙括軍紀嚴明,如果不是遇到白起,不是意外被射殺,很可能趙括會打敗秦軍。

    其實,這都是一種亂彈琴!

    趙括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差,趙國君趙孝成王並不是傻子,不會選用一無是處之人做主將;換個角度想,如果趙括一點實力都沒有,秦國又何必換白起為將,所以,趙括肯定是有一定水平的。

    當然也不會有大家誇的那麼厲害!趙括只是一個名聲在外的"將二代"而已,人們對趙括的嘲笑和讚美,其實都是源自於長平之戰的勝敗,雖然我們常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實際上,我們就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價值觀。

    如果說把整個長平之戰的責任都推給趙括,則有失偏頗!

    長平之戰的發生,本身就是趙國理虧在先,秦國戰勝南韓得到的割讓土地,趙國就敢去接收,雖然秦國的兼併是有失道義的,但戰國時期本就是武力至上,戰國七雄哪個不是靠拳頭站住的。

    但是,趙國的這種行為就有些出格了。如果趙國能夠將上黨之利,分給周邊諸國,那麼,長平之戰趙國的背後就是整個反抗秦國的聯盟。

    所以,雖然秦趙早晚一戰,但是以這樣的方式拉開了對秦戰鬥的帷幕,最終導致了各國從心底裡抵制趙國。趙王貪戀土地的行為,從道義上就輸了。

    尤其是趙國戰和不定,後來與秦國求和的行為,更讓各國認為趙軍沒有和秦軍決一死戰的決心,所以,不可能拿國運去冒險得罪秦國,尤其是楚魏兩國,從外交上也就輸了。

    廉頗將一場本來可以速戰速決的戰爭硬拖成長期對峙的國運之戰

    長平之戰打的很突然,在南韓和秦國打仗期間,趙國竟然沒有預料到要參與到其中,結果廉頗是倉促間應戰。

    秦趙之間的矛盾也不是很大,就是南韓的上黨,對秦國來說如虎添翼,對趙國來說少一個過渡地帶,只有對南韓來說是最厲害的,因為上黨土地佔了南韓將近二分之一的領土。

    廉頗在初戰戰敗的情況下,損失應該是趙國可以接受,並且不傷國本的失敗,但是廉頗因為幾次戰敗,選擇避戰不出,最終將秦趙兩國都綁在長平之戰這家戰車上,下注越來越大,到後來已經是秦趙都接受不了失敗的戰役。

    由於趙國國力較弱,所以趙國急於決戰,才有了趙括出戰後被埋伏的戲碼,當然,戰和都不一定是錯誤或者正確決策,也並不是趙括一定要出戰,而是當時的形勢使趙軍不得不尋求戰略決戰,然而,尋找決戰也並不是一定要被包圍。

    如果,趙括能夠穩紮穩打,不冒險突進,即使失敗,也是兩敗俱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想買臺SUV的車,新款榮放跟三菱歐藍德哪個比較實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