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電影鏡頭讀名著

    如果讓我推薦一部讀過多遍的小說,那應該是美國作家約翰·威廉斯的《斯通納》,讀了幾遍中文版覺得不過癮,還去買了英文版來讀,大概就就是不想錯過其中的任何一個詞彙的意思。

    說起來,這本寫於半個多世紀前,一直默默無聞的小說,這麼多年之後突然暢銷能說明什麼呢?從小說中故事好像看不出。斯通納就是個平凡人,一輩子默默無聞。他生於農民之之家,原本想著考上大學,讀個農學專業,畢業之後再回到父親的農場就侍弄那片地,度過一生就夠了。但是大學裡,偶然上了一趟文學課,讓他如了迷,他開始改了專業,學習文學。畢業之後,也留校任教,一輩子沒出過校門,他的同事和好友,還參加了戰爭,服了兵役,斯通納似乎對任何都沒興趣,除了教書。但是他的教書應該也不怎麼樣,因為沒什麼著作流傳後世,除了基本講義。他的名字還是他的去世之後,幾個同事為了紀念他的存在,特意捐了一部文獻,提到了他的名字。他婚姻不幸,教書平庸,一輩子默默無聞,這樣的一個平凡人的故事,有什麼吸引人的?

    但是,這大概就是平凡人的一生,也是我們大部分的一生,不是英雄,出身也不是富貴,一輩子沒有什麼光輝事蹟,就連選擇一生的重要的時刻,好像也沒什麼可說的。這樣的人死後也很快被人遺忘,就如同我們身邊的大部分人一樣。我們的平凡讓我們感覺到人生沒有意義,但是斯通納的一生沒有意義嗎?他的存在就是意義,他的人生就是意義,他過完這一生,他來到這個世上就是意義。

    說了這麼多,書中有很多打動人的細節,我舉例子的這段應該是政治不正確,斯通納有了外遇,跟他的同事有了愛情,這段描寫,大概是全書中最光彩照人的段落:

    斯通納還非常年輕的時候,認為愛情就是一種絕對的存在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如果一個人挺幸運的話,可能會找到入口的途徑。成熟後,他又認為愛情是一種虛幻宗教的天堂,人們應該懷著有趣的懷疑態度凝視它,帶著一種溫柔、熟悉的輕蔑,一種難為情的懷舊感。如今,到了中年,他開始知道,愛情既不是一種優美狀態,也非虛幻。他把愛情視為轉化的人類行為,一種一個瞬間接一個瞬間,一天接一天,被意志,才智和心靈返現,修改的狀態。

    這段話描述了斯通納擁有了真正的愛情之後,對愛情的認識發生了變化。他結識他的妻子是一種錯誤,他在錯誤的婚姻中不敢糾正自己的錯誤,所以愛情之花在內心枯萎了,他從來沒有真正的愛過。所以當他體會到真正的愛情的快樂的時候,他發現當他愛上一個人之後,世界都開始變了,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他再也不會絕望,每天懷著欣喜生活。每天都被會前一天修正,每天都被更大的快樂衝擊著。愛情改變了他的世界觀,改變了他的人生。但是這種愛情的狂喜,最終還得讓位於世俗的生活。

  • 2 # 華屁1

    說出最愛的經常反覆閱讀的小說那應該算是奧地利的作家,弗朗茨,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了。第一讀這篇小說離當下剛好三十年。但這小說及小說的主人翁始終讓我難以忘卻。作者卡夫卡生前是某保險公司職員。寫作是他的業餘愛好,寫著寫著這本來該永遠沉默的小說卻一不小心被朋友給偶然地代發表了!而且一下子紅遍西方成為十九世紀歐洲文學的先驅歌頌讚揚……安眠於地下的卡夫卡大概也永遠無法知道自己的作品會在死後被豎碑立傳。而其中的一篇《變形記》讓我讀後除了深深地被震撼外同時被迷戀成疾了。一有空閒就會翻看格里高爾的悲慘命運是否真實地預言了當下世界眾生隨時都有可能被異化的可能。一讀此文就讓我對卡夫卡預知未來人類命運的準確性。如神般清晰。我常常讚歎卡夫卡的思想是如此地深遂如此地智慧如此地神明!卡夫卡的作品始終是我反覆閱讀並深入思考的小說……

  • 3 # 紅樓夢魘時

    其實我是兩本,《紅樓夢》和《家》、《春》、《秋》這個系列。不過這兩者很相像,家春秋的很多地方與紅樓夢有異曲同工之妙。

    先說紅樓,一開始真的是當言情小說看的,喜歡與厭惡都十分直接且沒有理由。喜歡林妹妹,自然討厭寶姐姐;討厭攪屎棍賈環,連帶著不喜歡他的勢利眼姐姐;諸如此類。後來喜歡張愛玲,看到了《紅樓夢魘》這本書,才發現紅樓夢中的人物多麼立體化。感覺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看人開始少了一些紙片化、多了一點立體化。甚至在十年後、在考研的過程中不經意的一件事就能讓我再次想起紅樓夢中的某個人物某件事情再次收穫一些感悟一些成長。所以這些年的看書史也是我自己的一個心境成長史吧,很棒,可以一起成長。

    家春秋也是,這裡的人物相對來說沒有紅樓夢那麼立體,但對人性的刻畫又深入了些,我總是在覺新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並想要去改變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和比我大7歲的女孩子結婚,父母不同意,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