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發兔冷知識
-
2 # 歷史寶藏
在各種電產品充斥市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眼睛近視,近視的年齡也呈現低齡化的趨勢。
這種現象在今天甚為普遍,眼睛近視了第一反應就是要去眼鏡店配眼鏡。
那麼在古代,尤其是那些讀書人眼睛近視了要怎麼辦?我們熟知的一個成語,挑燈夜讀。
就是來形容古代那些刻苦的讀書人,挑燈夜讀的時間長了,視力當然也要受影響。
其實在古時相對近視的人很少,因為畢竟古時候讀書的人數量比較少,大部分人都是文盲,根本連學校的門都沒有進過,因此由於用眼少,在古時候很多的朝代只是用眼過度的文人才出現近視眼,由於出現數量比較少,當時也沒有引起重視,而且很多人也對近視眼不瞭解,不知道什麼是近視眼,只是感覺自己視力下降,看東西模糊而已。
萬一近視了,怎麼辦呢?
首先也是去藥鋪找大夫。
古人大多是透過醫藥手段,如透過針灸、服藥來恢復視力。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在著作中列出的醫目、護目的藥方多達71方。還可以藥補加食補。
《本草綱目》記載多種藥物有明目助讀的功效。
比如蕪清花“主治虛勞眼暗”,櫆實“令人可夜讀書,延年益氣力”。
枸杞子、菊花,這都是古人常用的清肝明目之中藥。
還有一種解決辦法就是使用放大鏡。將放大鏡放在書上,把字放大,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看不清的問題。
清書《除餘眾考》中稱:“史沆斷獄,取水精十數種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牘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則見。”
這種用水滴看書的方法,和放大鏡的原理相同。也就是說,北宋一些官員就已經使用放大鏡來閱讀宗捲了。
清代銀柄放大鏡
實際上,在古代並不是每個人近視了都會採取相應的治療。因為不用常常看書寫字,不“從事”書生的大有人在,這些人近視了也不影響正常的工作。
人們交易都是面對面,幾乎不會為看不清而苦惱。而且,馬路上行走的都是行人,不像現在車來車往,要是有馬車經過也會提前發出聲音以便注意。所以,要是不妨礙正常生活的話,近視了也沒太大的問題。
總之一句話,還是古代社會好,車慢,馬慢,時間慢。古時的生活沒有現在這樣紛繁,所以近視的少,縱然近視了,影響也不太大。
回覆列表
發兔可以觀看影片介紹哦
古代的眼睛勞損發生在夜晚,蠟燭的正式發明是在唐代,白蠟是寄生在女貞樹上的雄性白蠟幼蟲分泌物,熔點是82.9℃,不易燃燒時變成液態,在明代時取代蜜蠟成為製作蠟燭的主要原料。
但是因為成本高昂,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是用不起的,晚上多用油燈照明,更窮一點連油燈都用不起,只能在晚上藉著月光讀書。由於光線暗,燈油燃燒時會產生黑煙,大文豪歐陽修還有為人們所熟知的紀曉嵐、陸游都是近視。不過,古代近視的也是少數,因為大部分人都不識字,所以近視也是讀書文人的專屬。
那古人近視了怎麼辦?有眼鏡嗎?
發兔回答:“《本草綱目·葛蒲》記載:石菖蒲置一盆於几上,夜間觀書,則收煙無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譽為“花草四雅”,可不單單是因為觀賞價值高,主要是因為它有吸收有害黑煙的功效。老少皆宜的也有打一盆熱水洗眼睛周圍。
另外也有不少醫學典籍記載了不少方劑用於治療眼疾。古代是有眼鏡的,在眼鏡出現之前用的是放大鏡,真正意義上的眼鏡傳入中國是在明代宣德年間,眼鏡被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清朝後期真正流行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