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看雲南

    2012年,二維碼墓碑開始大範圍的進入中國,網際網路+掃墓的形式一時風靡江浙、天津等地。用網際網路技術手段記錄逝者的音容笑貌,省下人力、物力和時間進行隔空掃墓也成為了一種現象級的“祭奠方式”。據從事相關產業的技術公司統計,昆明目前的二維碼墓碑約有3000多個。

    從多年前的“網墓”到如今的二維碼墓碑,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衣食住行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網際網路的衝擊下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改變,甚至包括許多我們傳承千年的傳統習俗,掃墓也不例外,如今二維碼掃墓的技術可以說很成熟了,但是並非所有人都會欣然接受它。

    自2008年,國家正式把清明節劃入法定節假日之列,掃墓這項華人傳承幾千年的習俗被提到了更高的位置,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文化。無論是傳統掃墓還是二維碼掃墓其目的都是為了祭奠逝者、懷緬過往,兩種不同的方式背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的衝突。

    網際網路再快,要擊穿傳統文化的壁壘仍需正確方法論

    快速和連結是網際網路的特點,但是奈何我們經歷傳統思想浸透的時間太漫長,中間的壁壘並非一朝一夕便能擊穿溶解的。掃墓之於許多人來說,已經是一種近乎“莊嚴儀式”般的存在,在某些地方儀式感之強並不是一種方便快捷的方式能夠替代的。

    尤其在網際網路技術還十分薄弱的雲南的一些農村,清明掃墓更象徵著團圓和興旺。每逢清明時節,家族裡的人都會聚到一起,一同在墳前祭奠祖先們,除了一些特殊環節的肅穆外,整個過程更像是一場其樂融融的家庭野炊。在地上鋪上青松毛,擺上各類豐盛的菜餚和酒飲,所有人席地而坐,孩子們在席間打鬧,大人們則有說有笑,一切彷彿在告訴逝去的先人們:家族興旺,一切安好,勿牽勿掛,且在天堂安心。

    或許是因為網際網路還未徹底滲透這些地方,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儀式感是掃墓傳承千年的精髓所在,也是“二維碼掃墓”絕對無法做到的。再如何“身臨其境”,也脫離不了虛擬的本質,這樣的儀式感唯有身體力行、人肉親為方能切身體會,而這也正是許多人在今天堅守傳統人工掃墓的一個重要原因。

    情感的承載力度不夠,徒有便捷也奈何

    人之立碑多是為了紀念,而紀念其實是一種情感的寄託,掃墓則是透過墓碑這一個載體來承載活著的人對於死去的人的情感。如果沒有了這個載體或者這個方式的存在,那麼對於許多人來說,那些滿溢的情感將無處安放。

    對於某些人來說,可能隨著時間的流逝,情感會慢慢變淡,在忙碌中也欣然接受了二維碼掃墓這樣一種方便快捷的方式。但對於那些情感積重巨大的人來說,每一次與墓碑的接觸都是一次情感的宣洩,哪怕人已逝去,但那一塊墓碑成為了他們與逝者對話和安放情感的唯一橋樑。

    在影視作品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劇情:主人公把愛人或者家人的墓碑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那種對於逝者的無法隨時間散去的濃烈情感,最後演變成了對一塊墓碑的終身守護,現實中不乏這樣的例子。

    資訊保安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快而穩才最好

    目前的二維碼墓碑,並非由逝者家屬親友來全權掌控,而是經由墓園委託第三方的科技公司來統一管理。這樣一來,家屬除了定期不定期提供素材以外,更多環節的維護和操作都由科技公司來執行,雖然目前的技術已趨於成熟,但是對於資訊保安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技術的成熟並不代表資訊安全系統的成熟,對於逝者家屬來說,逝者的資訊更多的是希望提供給家族的後輩,讓後輩牢記“祖先的模樣”,而並非對所有人都公開。如果第三方機構出了問題,逝者的資訊保安就得不到保證。這樣也造成了許多家庭因憂慮這個問題而拒絕二維碼掃墓這種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自己的堅持和現實相撞,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