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ygccghcc

    任末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險阻。每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庵,削荊為筆,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勤學,更以靜衣易之。臨終誡曰:“夫人好學,雖死猶存;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 任末十四歲,揹著書籍不怕艱險(去拜師)。常常說:"人如果不學習,那麼憑什麼取得成就呢?"有時靠在林木下,編白茅為茅草小屋,削荊條製成筆,刻劃樹汁作為墨水。晚上就在星月下讀書,遇上沒有月亮的黑夜,他便點燃麻稈、蒿草之類取光。看書有領會的時候,寫在他的衣服上,用來記住這件事。學生們欽佩他的勤學精神,常用洗淨的衣服換取他寫滿字的衣服。不是聖人的話不看。他快死時告誡說:“人喜歡學習,即使死了也好像活著;不學習的人,即便是活著,也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今天我們學習的條件比古人好多了,我們學習任末苦學的精神就是要學習他那種生命不息、學習不已的精神。【註釋】①任末:字叔本,東漢繁人(今屬成都市新都縣),少習《齊詩》,學識淵博,遊京師,教授十年。②笈(jí):書箱。③或:有時。④庵:茅草編制的小屋。⑤荊:這裡指荊的枝條。⑥麻蒿(hāo):一種植物,點燃後可照明。⑦悅:敬佩。⑧易:交換。⑨誡:告誡。這是他臨終時對他弟子說的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學生喜歡學習文言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