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教育情緣

    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的生活。教學反思是教師透過批判性的思維,用以提高教學質量和自身領悟能力的活動。

    教學反思活動架起了教育理念與課堂實踐之間的對話,它寄予著教師專業成長的人生價值,滲透在教師教學技能提升之中。它是一種意識、一種能力、一種習慣。

    教學反思是教師課後對上課內容的回顧、分析。找出自在己上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不斷改進,不斷進步。具體來說應該反思以下內容:

    第一:反思內容。

    備課的紮實程度決定了教學內容是否完善,但是教學生成過程中,由於受到多重因素影響不可能做到盡善盡美。有的時候會出現重難點未突出、主要內容漏講。課後就要及時反思,對於重難點未到位的在課後講解習題的時候就要穿插講解,讓學生及時把握。對於漏講內容更要在課後找時間給學生補充。尤其是數學,邏輯性很強,前一節課學生學習情況直接決定了下一節課的學生學習效果。

    第二:反思學生。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前提下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授課教師課後反思學生課堂反應是對學生最大的負責。如果學生課堂反應好,教師可以再接再厲,如果學生反應不好,就要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不足,尋找使學生模凌兩可的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就可以在以後的教學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反思教法。

    教師教學方法直接決定著學生的思維發展,好的教法可以使學生學起來輕鬆愉悅,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還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所以,課後教師要多反思,努力尋找最簡便、最有趣、最有效的方法交給學生。畢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總之,反思是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最快的方法,關鍵在堅持。只有每一位教師持之以恆的去反思每一堂課,我們的教育之路將會越走越遠。

  • 2 # 廣土湘

    教學反思,我們教師每天都在做,但是很多人是盲目的做,甚至是為了完成任務網抄。教學反思要求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再認識、再思考,形成對下次教研教學有借鑑經驗意義的總結,有利於教師個人和教研組全體成員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特也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窄的經驗,只有經過反思,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並對後繼續教學行為產生影響。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 教師透過對課堂主體(學生)、課堂主導(教師自己)、課標、課程、教學方法、簡約技巧的研究,對比分析不同方法實踐下的教學反饋,及時列舉並總結,對個人問題收集和處理建立分析文件。這個分析文件也就是我們得到的各類反思,諸如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教育心得、教育論文,教育資料分析,教育課題等等。

    鑑於教學反思具有“超越性,實踐性,過程性,發展性,主體性”的主要特點,我們在編寫反思的過程中要從“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後反思”三大方面體現反思的特點,讓三次反思真正成為教師教育教學的實質財富。

    ▲教學前反思:課程內容的可操作性,學生的接受性,教學裝置的匹配……

    ▲教學中反思:三維目標的開展情況,能力遷移拓展訓練能否落實,教師對課堂的操控力度是否得當,時間的合理分配……

    ▲教學後反思: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重難點突破成都和方式,改進之處,如何提高……

    教學反思是教師教學質量提升的必修作業,要堅持做,認真做,做踏實,形成個人特色體系,最後這就是你的教育著作!

  • 3 # 如虹vlog

    本人是高中教師,我認為教學反思的基本含義有三點:第一,教學反思是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點,重點在於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教學過程更最佳化,取得更好的教學效益;第二,教學反思是以追求教學實踐的科學性、合理性為動力,透過反思發現新問題,進一步激發教師的責任心和創新意識,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第三,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過程。教學反思要求把教和學統一起來,在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的過程中,提升行為,豐厚思想,享受專業成長。

    理論依據:

    1、 辨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地推進,一個方面一個方面地探索。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教師都有理論上迷茫,實踐上的困惑,他們的認識同樣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

    2、元認知理論:元認知的核心意義是對原有認知的再認知。即認知主體對自身的心理狀態、能力、任務、目標、認知策略等方面的認識,同時又是認知主體對自身各種活動的計劃、監控和調節。它主要包括元認知知識、體驗和調控,其中調控是核心。

    3、美國當代教育家、哲學家唐納德將反思分為“對行動的反思”和“在行動中反思”兩種型別。美國著名的學者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教師成長=教學過程+反思;中國著名的心理學家林崇德也提出“優秀教師=教學過程+反思”的公式。一個有事業心和使命感的教師,理當作為教育的探索者,其探索的最佳門徑就是從自我反思開始。

  • 4 # 愛數學做數學

    課堂反思是教師在課後對本節課的經驗總結,有利於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反思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針對整節課進行總體反思,也可以針對其中某個環節進行反思,無論哪種反思,都體現了教師提升自我的需求。

    以下為本人的一節數學課,針對切線長定理的片段進行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上,關於切線長定理的證明,有三位同學發表了自己的證明方法,分別是青青、王夢怡和張璐瑤,當然,不是說僅僅只有這三位同學完成了證明過程,多數同學都認真完成了定理的證明,特別如丁緒賞同學,寫完了全部三種證法,態度非常認真。定理的條件為圓O外圓外一點P,經過點P有兩條切線PA、PB,切點分別為A、B,求證的結論是PA=PB方法一是最容易想到的,畢竟連線OA、OB後再連線OP,太明顯了。

    關於圖中這兩個三角形的全等,可以用HL、SAS或AAS,均歸為一類,其中HL最簡單,該方法的描述是由青青同學主講的,但第二組的組長陳晨雨同學補充了不少關鍵步驟,宋晨芸同學的過程書寫也相當規範,粗略看了一下使用該方法的同學,大約有12個左右,其實這也是課本上的證明方法。

    方法二我覺得比較簡單,連線OA、OB後再連線AB

    此方法由王夢怡同學提出,連線AB之後構造出了一個等腰三角形AOB,同時利用等角的餘角相等,得出等腰三角形PAB,此方法的優點在於書寫過程較為簡短。

    方法三我認為比較有創意,依然是方法一中的輔助線作法

    此方法由張璐瑤同學提出,利用勾股定理,表示出PA和PB的平方,分別為OP與OA的平方差,OP與OB的平方差,透過比較發現PA=PB,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將幾何圖形中的數量關係刻畫得非常清晰,數與形的結合掌握非常好。

    對於本班的學生來講,課堂上能出現如此多的數學方法很難得,無論在數學課上思考問題能否得到最終結論,只要思考了,就一定有收穫,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過程遠比結果重要。

    其實本節課明星很多,其中張璐瑤同學講解的課後練習第2題,說得很清楚,板書過程規範,雖然因此下課延遲了幾分鐘,不過我覺得這是值得的,課堂上應該給予學生最起碼的尊重,讓人把話說完。

  • 5 # 聚焦職教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透過對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教師能夠進一步充實自己,最佳化教學,提高業務能力,更能與自己對話,理解教學物件,理解自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8T的奧迪A4L,用什麼型號的火花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