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馬1679696
-
2 # 張明文
以前家裡很窮,去親戚家拜年,大不了買幾斤果子走親戚,親戚家也用最好的一塊麵(白麵饃)招待,那裡沒有什麼交通工具,十里八里的大多是步行,條件好點的也不過騎個腳踏車算最好的了。也許過了多久,騎摩托車走親戚拜年很威風,到了二千年以後,家中的條件越來越好了,農村的路也開始變得寬敞了,由過去的水泥馬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真正變成了硬化道路,腳踏車,電動車已經落了伍,農村也開始象城裡人一樣,住進了樓房,開著轎車,走親戚,串朋友了,提幾箱好酒,好奶,然後再給幾百元錢。也許這就是生活在改變,家鄉在發展,時代在進步!
悟空回答的前一問提得太為隨意。中國社會幾十年來就這樣幾種交通工具,拜年當然主要靠汽車,現在條件好的靠私家車,發達城市靠地鐵。難道還能靠飛機不成嗎?春節拜年往往攜老扶幼一家子,腳踏車,摩托車乘不下,步行又太累人,也就只能靠汽車了。農村可能還可以靠拖拉機。所以小編這一問題的外延太單薄簡單,問得沒意義。可以做文章,而且可以做出各式各樣,內容獨特迥異的文章倒是後一問:過年那些難以忘懷的事情。
年輕時過年難以忘懷的事情真太多了。儘管那時我還是個家境貧寒的窮學生,勇於擔當的母親還是在經濟結倨的情況下,千方百計全力以赴,把過年過出同平時不一樣的味道來。那時國家也處於困難時期,所有年貨都是憑券計劃供應的。即使這樣,過年帶給我和家人還是欣欣向榮和歡欣鼓舞的感覺,歷久彌新,難以忘記。幾十年過去了,有兩件事印象特別深刻:一是傳統意義的“撣塵”,其實現在來講就是大掃除。母親在前一天買來了許多幾分錢一張的花紙,當天上午燒開水把麵粉衝成漿糊,讓我爬得高高的,她把抹了漿糊的花紙遞給我,張貼在棚戶房的板壁上,這樣一直貼到傍晚,10幾平方的一間棚戶房滿眼都是花紙幽雅的圖案了,雖然因為爬上爬下,累得腰痠背痛,但看到原本破舊的房屋,頓時變得蓬蓽生輝,心裡真有說不出的愉悅和歡快。第二件事是半夜三更到小菜場排隊買年貨。年貨中最主要的無疑就是雞了,而且是冰庫裡拿出來的光雞。為了能夠優先挑選,買到一隻壯碩一點的光雞,我第一次在半夜1、2點鐘,睡眼醒松的爬起來,穿上大棉襖,到菜場去排隊,這樣一直排3個多小時,也就是到天矇矇亮時,母親來菜場接替我。因為雞的大小好壞,母親挑選比我在行。等雞買進菜籃裡,我和母親好像打了一場大勝仗,心裡又湧起一股莫名的喜悅。
由此我體會到,春節過年的喜悅和歡快其實真不在物質的多少與高低,而在心態和氛圍所帶來的感受。對個人而言,心態特重要,爬上爬下貼花紙,累並快樂著;起五更落半夜,只是買了只光雞罷了,但從我的心裡而言,這好像不是隻雞,而是能帶給我難以言語快樂的戰利品。氛圍對過年來說也至關重要。社會歡快的的氛圍,能夠傳道到每個人的心坎裡。即便是大家深更半夜來排隊買雞,人都很辛苦,寫在臉上的都是過年的歡樂。個人也會在人聲鼎沸中領略過年的快樂。
反顧如今的過年,社會物質是大大的豐富了,心態因人而異,但總的說,個人是可以調節到最優狀態的。遺憾的是整體氛圍應該說年味是越來越淡了,尤其是以前在年味中起主角作用的爆竹,在大城市的上海受到嚴格限制甚至禁止,老百姓不能違禁,只能遺憾。但不約而同地翹首以待相關管理部門能儘快出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來:既能讓老百姓重新聽到春節爆竹的喧鬧聲,又能有效地避免其可能產生的種種副作用。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這應該不是一箇中國夢。老百姓過年,說實在的,真不想在春節的早晨,周邊竟像一部蘇聯電影一樣:這裡黎明靜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