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
2 # 天飛鶴
孫權曾經派衛溫和諸葛直率領甲士萬人渡海徵夷州和亶州,此役徒勞無功,得不償失。然後衛溫和諸葛直因為無功被殺,其實就是孫權的替罪小綿羊,陸遜和全琮勸了孫權也不聽,結果疫情嚴重,十之八九的人都死了。
這裡的亶州,在 《後漢書 東夷傳》中作澶州,說秦始皇派徐福求蓬萊神山和仙藥,帶著數千的男童女童入海,到這裡就居住下來,沒回來過。但是亶州太遠,到不了那裡,衛溫和諸葛直到了夷州,抓夷洲幾千人就回來了,就是類似抓壯丁,夷洲大約就是今天的臺灣省,然後現在這個記載成為了“臺灣是中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神聖領土”的重要證據。
沈瑩的《臨海水土誌》有記載夷州的風土人情,在臨海東南兩千裡的地方,土地肥沃,有銅鐵礦,產魚,並不發達,唯用鹿格為矛以戰鬥,摩礪青石以作弓矢,四面有山有水,有段話有意思,“此夷的舅姑子婦臥息共一大床,略不相避”,相當刺激。
讀過《三國志》的人往往都會注意到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出現的一段話:
(黃龍)二年春正月,魏作合肥新城。詔立都講祭酒,以教學諸子。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世相承有數萬家,其上人民,時有至會稽貨布,會稽東縣人海行,亦有遭風流移至亶洲者。所在絕遠,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還。
這裡出現的“夷洲”和“亶洲”指的是哪裡呢?孫權又為何派人去尋找這兩處地方呢?
關於“亶洲”,在《史記》的《秦始皇本紀》中並未出現“亶洲”字樣,只說到徐福東渡,“入海求仙人”,訪蓬萊、方丈、瀛洲三仙山而不得。只有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中才直言徐福入海“止此洲不還” 。今日關於“亶洲”究竟在何處,學界的觀點不一,但相對普遍認同是“日本”。一方面根據地理位置,指出“亶洲去琅琊萬里”,古時距離計算一般誇大,旨在說明距離很遠;另一方面,在日本當地至今還儲存著諸多與徐福有關的宗廟和相關祭祀活動,如在和山歌縣新宮徐福公園內立有徐福墓等。
關於“夷洲”,觀點相對統一,主要認為這就是古代臺灣的舊稱,與此相似的還有“琉球”、“琉求”、“東番”三個名稱。關於它的位置,相比“亶洲”而言更為明確,同時期的一本名為《臨海水土誌》的文獻就明確提到“夷洲在臨海郡東南兩千裡”,“臨海郡”也就是今台州市、溫州市、麗水市一帶,這裡的距離計算當有偏差,但已經說明距離相對較近。《三國志·吳書·吳主傳》則透過比較“夷洲” 與“亶洲”的距離遠近,說明了衛溫、諸葛直不能到達“亶洲”,而只能到達較近的“夷洲”的緣故,更確證了臺灣就是“夷洲”的可能性。
孫權為何要派軍隊去尋找“夷洲”和“亶洲”呢?其實主要是為了掠奪人口。首先經過黃巾之亂和多次群雄逐鹿,無論南北的人口都損失嚴重;其次,因為南方開發較晚,南北人口的遷徙隨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已經基本定型;最後,東吳政權受到世家大族鉗制,藏匿人口,隱瞞賦稅,導致兵源和財源不足,在應對魏蜀之際,向海外擴充套件無疑是更便捷的一條路。
參考文獻:
1、【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3、黎東方:《細說三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呂思勉:《三國史話》,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