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娃娃心理

    孩子在學校裡的勤奮的原因:第一方面我覺得,勤奮感的培養主要依靠體驗。孩子在學校裡會獲得更多的體驗機會,學校環境裡有很多為孩子提供勞動的機會,從做值日、送作業、協助老師參與班級管理、維護環境去衛生等一系列的體驗都可以提高孩子的勤奮感。第二方面是集體意識促使孩子透過自己的勤奮給自己的班集體或者自己所在的小組爭得榮譽。而相反在家裡面懶惰也是因為家長不給孩子體驗的機會,更注重孩子的學業而忽視孩子的勤奮感的培養。或者是因為擔心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的安全隱患或者擔心孩子幫倒忙而阻止孩子的體驗機會而導致了孩子在家裡的懶惰。還有就是父母缺少對自己孩子勤奮的讚揚和家庭教育中對勞動的錯誤教育導致孩子表現出在家庭裡的懶惰狀態。

  • 2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學校是一個和學習為第一位的場所,在這裡要求學習一些被認可的,對的東西:文化知識,思維品質,行為習慣,語言交流等等。那些不被認可的,認為是不好的,是錯的差的言行舉止,思維品質等就會不自覺被制止。所以,孩子在學校和家裡的表現,很多時候因為對這兩者的不同認知決定的!

    二,不同的要求。在家裡,我們也會要求孩子做些家務勞動或者其他的事情,孩子有時會接受,有時會拒絕。不論是接受或是拒絕,我們對待孩子是沒有什麼明顯的差異,從莫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我們默認了他們的選擇----不論是接受還是拒絕。這就給了孩子一個訊號,在家裡是可以不做這些活動的,拒絕也是可以的!學校也不同!在學校裡,每天的勞動是平均分配的,每個人每天做什麼有具體明確的安排。你不做,沒人會替你完成,做了,是你的本職工作,額外的才可能有獎勵和表揚。誰都一樣!此時,孩子心中就會將這樣的要求內化為自己的要求,從而有不同的行為表現。

    三,不同的環境。這個環境不是物質環境,而是人際環境。在家裡,可能也不是孩子不做家務,還有家裡的其他成員承擔家務勞動的可能永遠是媽媽或者奶奶。受這種環境的影響,孩子也會不自覺認為那時媽媽或者奶奶的任務,與其他人無關。在學校不同,不論班級,不論年級,甚至老師,都會參與勞動。每個人的任務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各司其職,共同參與!一個拒絕參與公共活動的同學,可能會被同學拒絕,很少人會去冒這樣的險。

    其實,孩子不一樣的行為準則,很可能是我們給出了一些錯誤的訊號和榜樣!

  • 3 # 學習助手喵老師

    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反應,說的好像是我自己。我在學校雖然也不能用很勤快描述,但是也絕對是勤快的,打掃衛生挺積極,擦黑板什麼看到了就擦,幫同學做點事,跑跑腿都沒啥問題,作業在學校也是做的特別快。回到家就軟癱了,什麼也不想做,我媽也整天說我懶。

    我也不是心理學專家,沒讀過什麼心理學,就從我自己心理說說。在學校,那是一個公眾場所,不管怎麼樣,都要保持自己應該有的形象,給同學老師留一個好的印象,所以能做的肯定是要做的,在學校別人也不會幫你做,也只能自己完成。回到家中就不一樣了,我媽當於一個全職媽媽吧,家裡什麼事情她都做了,我也就不用做,而且家裡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怎麼輕鬆怎麼來,所以回到家中就很懶,加上小時候身體不太好,比較容易生病,爸爸媽媽都比較慣著我,我是啥都不做,我媽讓我做的話我就隨便做做,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我媽都不知道,我是農村的嘛,我媽讓我和她一起去地裡,我就去,到了做飯時間,我回來做個飯,北方農村做飯比較簡單,就做個湯,去買些饅頭,我媽回來就嫌棄我做的,不是稠了就是稀了,反正怎麼做都不滿意,說多了我就懶得多了,反正在你眼裡我也做不好,我幹嘛還做,基本上在家就是不做飯,不打掃衛生,偶爾會把自己房間打擾一下,玩玩手機,玩玩電腦這樣過的,在家也很少寫作業,基本都是在學校寫的。

    沒講什麼大道理,但是看了,家長應該會有所啟發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日子是不是就是“過”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