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恩斯

    這是個肉食者謀的問題,但這也是關乎每個人切身利益的問題,我看大多數人都不樂意回答,那麼就來拋磚引玉。

    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一般不會高於充分競爭的市場,注意,我們要強調市場充分競爭,才是資金使用最有效益的情況。由於現實中市場經常競爭不夠充分,所以,政府幫助市場配置少部分資源。這就是財政支付。所以說,天上不會掉金子,一筆財富,要麼市場直接利用和配置,要麼透過稅收,集中到財政手中,然後再配置。

    所以,如何提高財政資金的效益。首先一點,政府除必要職能使用資金,儘量不要去配置資源,而是要讓資源或者說財富在市場上自由的配置和流動。讓大家因為私利而活躍起來。

    那麼為什麼還是需要保有一定量的財政支付:因為市場並不能達到完全競爭,因為社會不穩定或者失業導致有效需求不足,而這也會影響市場的活躍。甚至於人是非理性的,非理性的人會阻礙市場發揮作用。

    所以,政府利用財政資金,應該有如下目的:促進競爭,促進公平,促進效率。就這個方向,個人認為政府投向以下幾個方面最為划算:

    1、科研和教育。從世界看,以色列的教育,德國工業的產研一體,美國大學的創新能力。這些都依賴於教育和科研的政府投入。眾所周知,美國矽谷早期其實也是圍繞軍事基地發展起來的,而美國現階段大量的創新,起源於拜杜法案。這個法案最大的功績,就是將美國國家的科研迅速的推向民營。同樣的,德國的科研有國家資助,也有企業聯合資助,國家資助的成果對於德國企業屬於公共智慧財產權。可以說,如今科技的發展,很多依賴於基礎學科的發達,更依賴於人才。華人在國外有很多大人物,比如基因剪刀的張鋒,比如曹原。巧的是,他們都是MIT。科研和教育能夠提高效率,一個科學家,絕對比一個軍有戰鬥力。

    2、破除壟斷。財政要促進競爭,這和前一條略微有一點矛盾,比如科研專利就需要保護專利權,專利權會形成壟斷。但是專利權形成的壟斷大家都認為是合理的,因為專利權一定時間的壟斷權力反而促進了研發領域的競爭。但是在其他領域,競爭則並沒有這麼通行無阻。如何透過財政促進競爭?簡單的說,就是拆強扶弱。諸如小微企業的免稅,同時對超大型的企業進行拆分和反壟斷。美國上世紀80年代兩大政策促進了創新的延續,一個上面說了拜杜法案,另一個是對於IBM長達十四年的反壟斷,以及對AT&T的拆分。事實證明只有企業競爭,新的大型新興企業此起彼伏,一代新人換舊人,才可以保持經濟活力,窮小子才會做著馬雲夢努力往上奮鬥。這方面日本是個教訓,日本整個社會越來越求穩定,創新逐漸不濟。

    3、社會保障。一個是養老一個是健康。如果養老不安排好,那麼大多數人會傾向於儲蓄,就像日本。如果健康不安排好,那麼健康會阻礙經濟發展。不要小看健康,還記得當年SARS嗎?當時重創了香港經濟。美華人不儲蓄,因為他們養老透過401K的積累已經相當充分,而在健康上面,奧巴馬時代不是投入不足,而是投入過剩,導致了美華人覺得太浪費。然而相反,我們國家的財政還有很大的空間。另外,有人最近說有人用保健品治療腫瘤,有人說這是愚昧。個人說句略微不當的話,有人也可能是因為沒錢。

    以上三點,才是財政的重點,財政本身不產生財富,其本身是一個資源配置機構,而其財政收入來自於所有納稅人。故而,不要奢望財政能夠做太多事,諸如如今的基建,個人覺得維護現有設施已經是相當巨大的開支。基建應該有,但不宜過多,因為從效益的角度講,這部分投入效益太低。而在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以上三點才是重點。有教育,才可能讓一個勞動者養更多的人,有競爭,才能發揮人的積極性,有社會保障,才會讓心態積極向上的人更多。以上,個人看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裝色能打破屏障果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