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人生微步WeBoot
-
2 # 西瓜皮影片
在生活中這種現象很常見,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一下,為什麼家長自己人生失敗,但卻更喜歡去管教約束自己的孩子。
第一角度:分析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凰,是大多數家人心底的期盼,不管自己是否有事業,人生過的如何,家長都想自家孩子能成材,長大能有出息,最好是名利雙收,對於家長本身事業及人生已很難成功的人,就更把精力全放在下一代了,其實這在心理也是一種成功轉移,我不行我家孩子來幫我完成心願,所以大部分家長本身很失敗過不好,對於小孩管教約束點就更多些吧,不儲備更多能力怕到社會變成他自己一樣,也是一種恐懼心理。
第二角度:分析孩子,大部分沒有成年的孩子,自己的約束能力是很差的,不管是學習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沒有生活經驗,未來就更不會去規化了,此時父母能正確的引導方向,是有幫助的,所以管教約束小孩是可以的,但凡事都應該有個過,不能太過了,給孩子們留更多思考的空間,更多的獨立行動的機會,管教應該鬆緊結合更為合理。
-
3 # 水口村夫
家長管束自己的孩子,是責任和義務,未成年的孩子需要監護人照顧和管束,這是法律責任。
什麼是“很失敗的人生”?
人各有各的活法,無所謂很失敗的人生,跟成功人士相比,我們可能不如意,或者是失敗,但是世間事都是相對的,沒必要去和誰比較。一日三餐,夜圖一宿,僅此而已。再輝煌的人生,終究還是曇花一現,匆匆過客而已。再不濟的人生,仍然可以閒雲野鶴,從容淡定。
孩子屬於未來,為人父母冀望於孩子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是人之常情,而不會因為自己的人生結局如何而改變。子把父當馬,父望子成龍,此乃天道人性,恆古未變。
寒門出貴子,家長事業失敗,多方面因素導致,世間事,三分努力,七分命運,與家長的素質沒有必然聯絡。就算能力低下的家長,也能夠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俗話說得好,上等人自成人,中等人打罵成人,下等人不成人。人生皆有自己的造化,所謂的定數,並不總是迷信。
-
4 # 退休知識匯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大多都是根據自己的經驗,總不能自己在人生道路的某個地方摔跤了,現在還讓自己的孩子再摔一次吧?不管父母的人生是成功還是失敗,在教育孩子這方面,大家的心理應該是一樣的,就不讓孩子再犯自己犯過的錯,把有益的經驗告訴孩子,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
其實人生的失敗與成功都是相對而言的,很多時候是因攀比而產生的自我評價。多數人認為:如果比身邊人搞的好,人生就成功,比身邊人搞的差,人生就失敗。很多事情除了事情本身的內部因素超作用外,外部因素影響也非常大,也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成功與否,除個人努力外,人生機遇、外部環境等也十分重要。父母教育孩子,只能改變內因,致於外部因素,則是無法控制的。
所以外因控制不了,就儘量把內功練好。不管自己的人生成功與否,都應當好好培養孩子,嚴格要求,教會他們做人做事,將來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之人!
-
5 # 蝸牛迷路了
首先,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能否教育好子女和父母在人生中經歷的成敗到底有多大關係?
楊振寧的父親是數學家楊武之,書香門第青出於藍,可謂佳話。劉強東的父母就是普通農民,也同樣養育出了京東的創始人。老話講: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這句話更多指的是階層固化和資源複利的現象,不是子女能否做到題主所謂成功的必要條件,優秀父母敗家兒女的例子也很多。
不過現實一點說,就算我們先不論階層的問題,資源複利確實是條捷徑。有笑話稱我們生下來確實在同一起跑線上,但人家坐的是跑車,我還得拖家帶口,怎麼可能公平?這是個社會學問題,公平就是個社會學名詞,所謂的成功失敗也有很大部分屬於社會學範疇。
不過,社會學裡還有一個名詞叫做大眾社會(mass society),提出於19世紀,英文原意裡有烏合之眾的意思。講的是什麼呢?社會學者D·裡·斯曼和C·W·米爾茲等人是這樣解釋的:社會大眾對國家政治大規模參與之後逐漸失卻了熱情,使政治趨向於保守化;大量生產、大量宣傳、大量販賣導致大眾的大量消費高潮;社會通俗文化的普遍流行和文化評價的劃一化傾向,一方面導致社會大眾文化對社會精神生活的全面佔領,另一方面也使得相當部分的社會成員在流行的壓力下成為流行文化被動的接受者。
於是我們看見漫畫中人人都是在塑膠跑道上奔跑,目標都是一致的。而題主所謂的成敗,便成了這個唯一的目標。但不客氣地說,這是一種裹挾。畢竟這樣的邏輯是主觀制定了評價人生的唯一標準,然後要求大家必須按這個標準參加比賽——這樣就顯得偏頗了。
這個話題太大,就不再贅述了。我們繼續思考下一個問題:題主所謂人生失敗的父母是否不應該嚴加管教和約束子女?
有些父母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確實相對比較嚴厲,比如鋼琴家朗朗的父親郎國任——他只是當過遼寧瀋陽空軍文工團的二胡演奏員,不知是否符合題主所謂失敗人生的條件,但在朗朗的教育上絕對堪稱虎爸,甚至說過讓兒子吃藥跳樓的話,逼得朗朗痛苦不堪。過頭的做法不見得可取,但他確實成功把朗朗培養成了鋼琴家,這其中到底有多少值得效仿之處,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沒有這些過去,就沒有今天的朗朗。特別是郎國任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刻苦和認真,身體力行地影響了朗朗,這恐怕也是題主想強調的父母在孩子教育方面應該起到的榜樣力量,擔心不好的榜樣帶來不好的影響。
能否教育好子女,是需要多方面條件來決定的。個人認為採用適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付出應有的愛和陪伴,身體力行做好榜樣,努力工作做好支援,這就足夠了。至於成功與否,那是針對一個目標來說的評估,而評估又是會因人因時不斷變化的東西,根本代表不了人生的價值。
人生的價值,是由你所有的成敗以及未完成共同組成的。就像《士兵突擊》裡許三多說的一樣:好好活著,就是做有意義的事。而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著。
-
6 # 樹原王康
這種現象在當今反映了一種社會的普遍性,究其原因就是失敗的父母呈現出的特別的擔心和焦慮。父母想以自己的失敗教訓讓孩子去借鑑,我不知道家長對孩子所呈現出的狀態是什麼樣的?如果是焦慮擔心糾結後悔等這樣的負面情緒,他沒有自己活著真好的真實感受,很可能就是以說教這種方式給孩子傳輸,試想孩子會從中獲得生活的動力嗎?
就像有人沒有吃過榴蓮,她一聞到這個味兒就說這個榴蓮太難吃了。然後她就跟孩子說榴蓮不能吃,榴蓮太臭了,你去吃蘋果吧,蘋果又脆又甜。如果這個孩子接納了媽媽的建議,那他這輩子都不會體驗到吃到嘴裡的榴蓮的真實感覺。
因此感覺自己生活不美好的家長一定去改變自己的狀態,換一種思維方式,換一種角度,因為人生沒有失敗,只有放棄。當你轉身認為自己正行走在更美好的路上的時候,您的人生也就不一樣了,那麼您對孩子的影響也就大不相同。因為你沒有了焦慮,沒有了擔心和恐懼,您就不再想控制孩子,您就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因為每一次的行動之後都有驚喜。
-
7 # 大忽悠和小迷糊
這個問題真的很棒。
越失敗的人,越會去管教自己的孩子,而這種管教就越失敗;
越成功的人,越會注養自己孩子的興趣愛好,而他們的孩子就越容易成功。
這早就是一個在世代上演的迴圈,只不過那些失敗的人,始終不願意去承認、甚至壓根意識不到罷了。
首先,先舉個例項。
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人當然有很多,但特朗普無遺就是其中的一位,無論他的人品或者言行怎樣,但能坐到美國總統的位子,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而除了美國總統和商業大亨的身份,特朗普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他對5個子女的培養,儘管他結果3回婚,儘管他是個種族主義者、也儘管他無數次發表過不尊重女性的言論,但他在5個孩子的教育身上,卻讓所有抨擊他的人佩服。
這裡,沒必要再去追隨眾所周知的大兒子唐納德和大女兒伊萬卡,也不提同樣出身名校又事業有成的二兒子埃裡克和小女兒蒂芙尼,咱?就看看他最小的那個兒子拜倫,從小就跟隨特朗普夫婦出入於各種頂級場合的他,無論見識還是思維,還需要刻意去培養嗎?還需要老爸老媽天天含辛茹苦的逼著他去學習嗎?
接下來,我們再分析一下,為什麼不成功的人卻願意去管教、去約束自己的孩子。
人生失敗的原因自然有很多,但是,普遍的原因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學習能力差而且拒絕改變思維,所以才會與人生中的若干個機會擦肩而過;當然,很多失敗的人也並不缺乏努力更不缺乏勤奮、甚至讀書的時候成績也不差。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裡,毫無疑問的是,失敗的人顯然要面臨著更大的危機與壓力,而他們的碌碌無為更讓他們失去了權威和話語權,只有回到家在孩子面前,才能找回他們所謂的尊嚴。綜合以上兩個原因,他們必須對自己的孩子很嚴苛,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不得志能在孩子身上找回希望,另一方面,自然是找回一個失敗者所有的尊嚴。所以,一個常見的現象是,越失敗的家長,越願意去管教甚至打罵孩子,儘管這是黔驢技窮般的無能的體現,但他們已經盡力了,至少他們是那麼認為的。
而成功的家長,面對同樣的問題,根本就有的是更好、更有效、也更能讓孩子接受的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根本也是他們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
8 # 樂康馨
子不教,父之過。不管人生自己成就如何,嚴格教育子女都是應該。憑良心做事,憑良心吃飯,你可以就是個平民。平民未敢忘國憂,教育好孩子,讓他積極向上,擔負起人生責任和社會責任,才是個好父母。一個人成功取決於自己努和天時地利人和。一個失敗的人生的孩子,作為父母親有推卸不了責任。為什麼很多家長擁有很失敗的人生,卻狠嚴格管教約束自己孩子,這話本身就有問題。君不聞,前人賢不如後人賢。自己再成功,出個敗家子,難道不是個最大的失敗吧!
-
9 # 和風戲雨22557869
因為經歷過的人,都知道教育的重要,不管是德智體美,接受教育後,都是多少有收穫的,可以站在更高的高度思考問題,做事情有更高的起點。家長當然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走自己走過的彎路,希望小孩比自己過的好一點。當然,我說的教育,不光是指書本上的東西,也包括一些經驗和文化的傳承!不管效果如何,但都期待能有好一些結果!
-
10 # Georg-Xia
沒有無所謂失敗,人生的勝敗不取決於地位高低和金錢的多少,而取決於健康的身體和自由的靈魂,父母督促孩子學習更多的一份責任,為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回覆列表
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人生失敗的父母卻都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甚至都很喜歡過度管教和約束自己的孩子。
主要原因應當都是源於父母本身的自我認知和人生經歷原因以及其自身的文化屬性和自我需要。
每個人都有出人頭地的文化屬性和自我需要而事實上,父母之於孩子的過高期望和過度管束,很大程度上都源自我們中華文明的出人頭地的文化屬性和需要。越是人生失敗的父母對出人頭地的渴望就越強烈,對孩子的期望和管教約束就越多。
正如國學大師周國平所言,中華民族是古代一直是農耕文明,自古受耕讀文化的薰陶,人生只有兩件頭等大事,第一件事做官,第二件事種田。
也是因為這個傳統文化的緣故,所以基本上天下所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裡頭等大事便是讀書做官賺錢(泛指出人頭地高人一等),都不願意做第二件事種田(泛指平凡普通低人一等或社會底層)。發展到當下社會就只有學習好,考個好大學,做大官或賺大錢,這就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望。
其實所有父母心裡很清楚,於內心的願景而言,他們心裡根本就只有這一種期望,從來就沒有第二種期望,如果有那肯定都是後來被孩子的“不聽話”、“不上進”、“不成才”所被逼無奈的接受現實,退而求其次罷了。
其實在成年父母的心裡,孩子的現在和未來都只有一種方向,也都只有一種可能:出人頭地,高人一等。而孩子自己個人所思所想所追求的任何方向和可能都是無知的,錯誤的,都是不可行的,甚至是大逆不道的。
所以就會很多父母自己這輩子沒有成功的出人頭地就把餘生的希望強烈地寄託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讓他們延續自己去實現出人頭地的理想和責任。他們輩子沒能成功地賺回的體面生活或所謂的面子、尊嚴或地位就一心指望孩子去幫他贏回來,從孩子身上得到這一切。
這父母的殷切期望之心貌似情有可原,卻也無比很荒唐。你窮盡畢生的努力都沒有的成功,卻全部一股腦的甩給孩子稚嫩的肩上,這種甩鍋是自私的,也是無知的,而這種壓迫對稚嫩的孩子來說往往也是致命的。但為人父母卻總是可以理直氣壯、理所當然的、心安理得的理由無外乎只有一個: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為了孩子的將來。
正常的成年人都應當知道,這個世界上99%的人都是普通人,都過著平凡的生活。
可是天下幾乎100%所有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普通之下的龍和鳳都有且只有一個,其它剩下的99.999%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今後又該如何面對失敗自己和失敗的孩子呢?餘生又將該何去何從呢?
如果不出意外我們絕大部分人的孩子很可能大概率地也都將平凡地度過一生,而此時此刻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如此躊躇滿志、傾盡所有地寄重望於孩子,若干年後,如果孩子用盡了全力,也都只能充其量甚至勉強地過著最平凡的生活和人生,那我們還會不會無條件地愛他一如最初呢?
很多時候父母嘴裡常唸叨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和所謂的“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其實可能都是條件的,甚至是自私自利的。
大道至簡,這個道理很多父母都懂得。但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一般都特別希望自己是和孩子都是那1%,甚至他們一生孩子就是衝著這個1%的概率和目標去的,這就是所謂的“精英教育”,父母們卻也都還自欺欺人地美其名曰:對孩子美好無私的期望。這其實都應當叫投機心理,賭博心態。
無情的現實可能會潑你一頭冰水。直到孩子逐漸長大了,自己也老去了,他不得不直面自己養育缺失或教育失敗的時候才能真正地被動地無可奈何接受現實人生的這個道理,然後自我安慰地跟孩子說:為人父母,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孩子也只能聽天由命地順其自然了。
父母對孩子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對孩子管束越多傷害深。父母必須要清楚地知道,你是你,孩子是孩子,回頭看看你自己也未必延續和實現了你自己父輩的理想,為何又還要強加給孩子呢?孩子他生而為人,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沒有任何人可以綁架和驅使、奴役,即便你現在可以這樣做,可是他長大了呢?翅膀硬不聽你管教了呢?甚至你不在人世了呢?孩子不是沒有自我思想的機器,他始終都會是自我獨立的個體。活在父母人生陰影的的孩子豈能不壓力大,又怎麼能不累不苦呢?
你現在口口聲聲反覆對孩子所講不這樣做將來會怎麼樣,不那樣做將來會怎麼樣,這都不過是站在你的世界和視角去規劃和譴責你的孩子,事未必會認為將來會這樣,但他很清楚地知道,這個年紀的他,現在的他應當怎樣,而你一味地指責他現在這樣不行,那樣不可,將來會活得很慘,將來會死得很難堪。你這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恐嚇與逼迫,正是這樣的恐懼和壓力的逼迫讓孩子長期焦灼或叛逆,無法找到自我,也無法從這種困惑和恐懼中突圍而出,尤其當其百般努力甚至使盡渾身解數竭盡全力都無法達到你所預期的基本期望之後,他內心本身就焦灼而有愧於父母,同時又對自己和現實深感無力無可奈何,對自己的無能充滿深深的自責甚至深深的自卑。
當有一天,孩子在這種長期的壓迫之下無能為力卻又無可奈何,痛苦不堪卻又走投無路、萬念俱灰的瞬間,心生放棄、妥協之念,就很容易採用極端的行為心結束痛苦求得解脫。
這就是父母之愛的沉重,我們都不過是在藉著父母之愛的名義一次次地傷害自己的孩子,而還不知悔改。
所以,當你無知到不能認識到的自己對孩子過分的期望和嚴苛的要求是一種錯誤時,無法意識到這對孩子是一種極大的傷害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逼迫孩子按你期望的既定方向走,按你的嚴格要求去做。如果他不聽話,不照做,不努力,或者努力了卻做不到,離預期還相差甚遠,甚至天差地別,這個時候,你著急、焦慮、恐慌、憤怒,恨鐵不成鋼。總是以過來人的高高在上的姿態去指責、要求甚至打罵孩子,用你的權威逼迫孩子聽話,屈從,把一切不能如願的原因和責任都一股腦的推一個稚嫩的孩子,而自己卻很有可能還是該上班上班,該打麻將打麻將,該夜宵夜宵,心安理得地繼續過著你一如既往的正常生活。
但是在現實生活的很多悲劇裡,很人也許可能會責怪孩子,她為什麼就不能好好聽話奮發圖強地努力滿足父母的嚴格要求去達成父母的期望呢?一個離異單親的父母帶著她多不容易呀,也相對懂點事了,要開始學會體諒爸媽,去努力達成爸媽的要求和期望。爸媽的嚴要求和高期望本就沒有錯,這一切本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尤其是有些失敗單親的媽媽,她極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曾經的婚姻、家庭或者孩子父親的失敗轉而全部轉嫁於孩子身上,寄希望於全心全意、盡心盡力地好好培養孩子成才,出人頭地,以此來彌補前半生的失敗,挽回後自己的半生,甚至很多單親媽媽將後半生的所有精力和希望全部寄託在自己的孩子的身上,可能動不動就對一個幾歲的小孩唸叨“媽媽為了你什麼都幹不了,為了你什麼都放棄了,下半輩子就指望你的,你必須好好努力,千萬不能再辜負媽媽了”。
也正如中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所總結的規律,一般單親或離異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會特別高,要求也特別嚴苛,甚至把前半生的婚姻的失敗和愛的缺失以及自己後半生的希望都全部押注到一個稚嫩的孩子身上,將自己的終生都全盤託付給這個孩子,即便孩子還很小,他必須牢牢地控制孩子,逼迫他能夠按自己的意願和要求去做,嚴格的管教和約束,一定要達到他的所有的期望,這樣他自己才能對人生和未來有更多的安全感和存在感,成就感。
當然天下的父母都認為,父母本對孩子高期望、嚴要求等等,所做的一切不都是為了孩子成長讓他今後能有更好的人生,這樣的父母難道有錯嗎?對,這一切想法、要求和期望的出發點也許都是美好甚至無私的,孩子自然也應當為了媽媽也更是為了自己去刻苦努力做到,既能寬慰母愛之心,也可以對自己的將來更好。當然,孩子她也可以這樣去做,我也相信孩子也不只一次的歇斯底里地去努力過。
可是,人世間不是所有的努力心想就能事成的,也不是所有的努力就一定都能有成功的結果的,很多時候人都是無可奈何的。人到中年後的父母們,有誰沒有真正地體會過力不從心、身不由己、無可奈何的現實而蒼白無力的感覺?除非你從來沒有過失敗,甚至從來沒有經歷過逆境,從來沒有被別人或被自己打敗過。有多少成年人世界的現實和無奈最後也都成了傷害,不是傷害別人就是傷害自己。
即便父母自己可以是這樣去接受,可是孩子畢竟也還只是孩子啊,未經世事磨礪,未經逆境成長,未必痛苦絕望,所以他可以在瞬間就萬念俱灰地失去人生前行的方向和動力,放下身邊所有的羈絆和顧慮以及眷戀而超脫逃離,這就是孩子,要知道她也只是一個孩子。
為人父母者,如果無知的意識不到你對孩子過高的期望,以及對孩子過度的管教和約束,對孩子本身就是一種傷害,甚至將你自己人生的失敗和夢想一味地壓迫到一個稚嫩的孩子身上,這本身就無異於對孩子的一場精心策劃的終身陷害。
每個父母都希望曾極力管教和約束自己的孩子,去達成自己的期望,每個孩子也都曾被逼活成父母眼裡希望的乖孩子。孩子乖不乖?孩子聽不聽話?孩子有沒有脾氣?這都身為成年人的父母和眾人對一個好孩子的評判標準。
聽話的乖孩子一般沒有什麼脾氣,也不亂髮脾氣,一般也不會跟父母頂著幹,大多都能遵照父母的意願去說話做事,在父母眼裡貌似很好溝通。
就如現實中的很悲劇裡的孩子,很多人也可以這樣假設,如果她做不到父母的要求成不到父母的期望,為什麼就不可以主動地多和爸媽好好的溝通,取得理解和支援,讓爸媽改變想法,然後調整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呢?
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父母和孩子之間如何溝通的重要問題。
當然他也可以這樣做,我也相信他肯定不下十次、百次地主動地跟自己的爸媽溝通過。可是你想過沒有這樣的溝通能有用嗎?爸媽能聽得進去嗎?爸媽能理解孩子的煩惱和苦衷嗎?
我相信天下很多父母都曾經看過或親身經歷過孩子與父母的溝通場景。當孩子和父母傾訴苦悶和煩惱時,有多少父母當面就駁得孩子無言以對或者乾脆置之不理,當孩子與父母討論和爭辯對錯的時候,有多少父母總是想當然地簡單粗暴地加以反駁與否定,一言不合就大河東獅吼般的強制孩子接受你所謂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和“照我說的去做沒有錯父母是不會害你的”,小孩子低頭不語內心焦慮憤怒的此時你在想什麼?你在做什麼?你又做了什麼?你不過每次都是借愛之名義,“一切都是為了他好,將來他就會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的”,甚至還一直自我安慰的以為將來孩子一定會感謝曾經來歷的父母和“逼孩子成長的堅持”。可是,你的所謂的溝通也都只不過是沉浸在自以為是的圓滿世界裡去要求和期望一個孩子,可是孩子本身畢竟也只是孩子啊,他將來會長大,也可能會感恩父母,但是此時此刻他仍然只是個孩子,他不是一個成年人,更不是一上供人驅使和奴役的機器。
你曾經可能以各種明裡暗地的方式無數次地逼迫過孩子,發洩、怒吼、打罵等等,這些是能看到或感覺到的對孩子的面子、自尊、心靈的有形傷害,還有在你和孩子激烈對抗後,你對孩子的沉默、冷Bao力等,都似無形的刀刃般在傷害你的孩子。
這也是很多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方式和問題。你千萬不要認為是自己的孩子內向啊,不善言辭啊,不善表達啊,不喜歡溝通啊。每個孩子先天出生的時候都不會說話,不懂表達和不善溝通很正常。
所以天下所有孩子的溝通問題一定是父母的問題,取決於父母怎麼和自己的孩子溝通。無知的父母可能一輩子都不懂得也學不會如何跟自己的孩子智慧溝通。
熱愛多父母與孩子所謂的溝通,都不過就是你一直在給孩子單向輸出,讓他聽話,把孩子培養成言聽計從不發脾氣的乖孩子。
天下根本就不應當有所謂的乖孩子,孩子本就該有脾氣,孩子原也就該發脾氣。
也許全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聽話,甚至言聽計從,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乖孩子,孩子乖張聽話,父母就覺得與孩子更容易溝通,能更輕鬆地解決孩子養育的問題,省事又省心。
對於你眼中的一個乖孩子而言,你所有的言傳身教都不過是你自以為是單向輸出,於孩子而言也只有不斷被動的輸入,卻沒有本真自我的輸出,孩子都是在無條件的接受並學習模仿,甚至都不會有太大的思考和斟酌,久而久之,孩子開始信奉父母的權威,並且照做,且不論對錯。
即便是他內心真的不能接受甚至極力抗拒的事情,經父母言語說教的思想工作之後甚至吼叫壓迫之後,總是可以強迫自己委屈地聽從和授受,深深地壓抑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孩子天生之靈性開始被一點一點打磨乾淨,天真好奇的靈氣也慢慢消失殆盡。
但是欠的總歸是要還的,這是因果,從這裡失去的一定會從其實地方彌補回來,這是補償定律。總之,你眼裡看到的聽話的乖孩子是一定會有問題的,或大或小,或早或晚,甚至伴其一生。
孩子本就該該有脾氣,因為孩子是人不是機器,孩子也有愛憎喜惡,也需要有不滿和宣洩。就像你家裡養的小寵物狗狗都是有脾氣的,即便它平時溫良乖順,可是你只要觸碰到它的根本利益或底線,它一樣跟你急,衝你犬吠,以示抗議,甚至還狗急了跳牆或者離家出走什麼的。有句俗語說的好,兔子急了還咬人呢,何況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如果你的孩子真的沒有一點脾氣,從來也很少真正的發脾氣,你可以認為他很聽話,很溫順,很乖,可是在我我看來,可能他在家裡活得不如你家裡的一條狗,狗還有獸性,還有脾氣呢。一個眾人眼中的乖孩子可能沒啥靈性,但至少還會多少有點人性。這樣說你就能理解,成為一個父母眾人眼裡的乖孩子有多難,有多痛苦,也能感受到你讓孩子聽話,把孩子調教成一個眾人眼裡的一個乖孩子是多麼殘忍的傷害和扼殺。所以在你關心你家狗的時候也儘量多關心關心你的家的乖孩子,因為他極有可能活得不如他身邊的狗,這可能會影響孩子心生下輩子投胎做狗的取向。
孩子有脾氣,孩子發脾氣,這一切才是正常的,沒有脾氣或者不從不發脾氣的孩子才是真的不正常,這樣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壓抑、苦悶甚至生不如死。
一個不發脾氣的孩子,一個不懂得正常宣洩自己的孩子,往往也更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甚至都早已習慣了逆來順受、聽之任之,沒有主見,順其自然,沒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標,當他在自己的人生困難甚至被逼向絕境的時候很容易找不到發洩的途徑和內心抑鬱的出口,容易積鬱成更多身體和心理的問題,甚至走向極端。
孩子發脾氣是正常的,千萬不要強行阻止,更不要動不動嚇止或不理不睬地用冷漠或者冷暴力摧毀他的情緒和脾氣。發脾氣讓孩子們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在被愛的人愛著,所以才會如此放肆。
孩子發脾氣是無害的,阻止脾氣才是有害的。所謂的乖孩子都是父母在孩子養育過程中自欺欺人地所偷的懶。
儘管為人父母的你可以一次次理所當然並且心安理得地對孩子進行無數次地逼迫,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輕或重,可是你很有可能始終都無法面對孩子對你的一次極端逼迫,而悲劇往往都是這樣順其自然地發生的,不可預見,也無可預期,更是無從接受。
很多父母都覺得,對孩子不嚴厲不行,不逼一把是不行的,對你有權這樣的做,也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嚴厲和逼迫,當然孩子也有權抗議,也有權沉默,但是當他反覆抗議無果內心被焦灼的傷害到只剩下順從和沉默的時候,就可能會產生一種失去理智的不可抗拒的力量,他可以脫胎換骨如你所願,他也可以瞬間崩潰萬念俱灰,這種來自父母的壓力和逼迫的力量有多大,他這種來自沉默和焦灼的反作用力也就有多大,最終結果不是喜劇就是悲劇,也可能提前全劇終。這個12歲女孩的悲劇就是一個孩子被逼迫到崩潰和絕望的境地所爆發的力量讓其能夠精心策劃地從容地走向毀滅,走向自我超脫,之後的她才是輕鬆最愉悅最超然的存在。
即便父母有一百個理由都可以站得住腳,有千萬種愛都可以是為了孩子,但每一個父母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孩子無論在什麼時候他都只是個孩子,而作為成年的你才是孩子的老師和導師,他不能接受和解決的問題根源一定是你,絕對不會是他,所以孩子們悲劇的罪魁禍首一定是父母,所有孩子的悲劇的原罪都一定是父母,一定不會是孩子本身。
為人父母者,一味地追求自己的孩子聽話,只是簡單將他培養成一個乖孩子,自己無知到不去思考和學習自己在孩子各個年齡時段和成長階段的溝通方法和技巧,你對孩子的教育和溝通總是一味地向孩子單向輸出,這本身就無異於對孩子的一場精心策劃的終身陷害。
總之,教子有方,絕不是簡單的打罵吼,更不是動不動就恐嚇、威脅,一定需要你主動的系統的學習為人父母的育兒理念以及方式方法。特別強調一點,養育孩子,爸爸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做決定之前可以先行親子鑑定),一個媽媽即便全心全意,100%的努力,也不可能一個爸爸對於孩子成長的付出和意義(這有違傳統爸爸的定義),媽媽需要協同爸爸身體力行地去做,去改變,去實踐,去調整,去修正,這才是合格的完美的父母。
無知無畏的人,教子無方,他不知道甚至根本不接受教子有方,認為孩子都會無自己自然而然地就長大,也不會有任何問題,他根本不知道為人父母需要不斷地學習、改變和自我成長,所以這樣的養育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精心策劃的對孩子的“陷害”和自我陷害。
人世間的父母之愛太沉重了。現實生活種父母無知自私的愛導致孩子走向極端的問題已經不是個例了,活生生的悲劇越來越多,已然是當下時代和社會裡孩子教育的一個普通問題了,每個人都會在內心深深地追問。
天下父母之愛實在是愛的太沉重了,甚至可能從來是不會考慮自己的孩子能否承受這樣沉重的愛。
所有孩子悲劇裡原罪的根源就在於父母往往都是借“愛之名”而“害孩子”,愛的沉重,愛得無知,愛得自私,其實他愛的從來都不過是自己。
要知道愛有多深,恨就有多真,傷害就有多深。
人世間相愛相殺悲劇,經常會在夫妻之間或成年人的世間輪迴上演,可是千萬不能讓這樣的悲劇在自己與孩子之間,相愛相殺的愛,從來都是彼此傷害,相愛相生的愛,才是真正智慧的愛,大度的愛。人間當然有真愛,大愛無疆裡當然也包括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陷害父母者,多為父母所陷害!有很多走不出父母過高期望的孩子,也有很多走不出父母過度管教和約束的孩子,甚至走向的輕生的極端悲劇,給父母造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和償還的,當然孩子選擇結束自己對他來說已經超脫,她也不再需要任何彌補和償還了。
也很多人認為很多走向極端的孩子這樣殘忍地拋棄父母撒手人寰的三觀和行為不正,嚴重的說,在他自我超脫之後留給父母的傷害,對父母的打擊和毀滅,就是對父母不滿的最大報復,這是一個孩子精心策劃的對父母餘生的報復和陷害。
雖然在很多悲劇裡能看到這個走向極端確實具有一定的報復心理,但也有很多孩子並沒有心存這樣對父母的報復和傷害,甚至留下遺言願父母能堅強面對,餘生幸福,他對自己的放棄和輕生也都只是對現實中無可奈何的自己以及對自己萬念俱灰未來的一種單純的自我超脫,絲毫沒有心存對他人的報復和傷害。
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和家庭的悲劇裡,很多孩子的極端行為確實是在與自己的父母對抗和報復,也有很多孩子一生都在與父母和原生家庭對抗,甚至耗盡一生的努力就是為了從父母和原生家庭裡解脫。
當然你可以把很多悲劇裡很多孩子的行為可以看成是對父母和報復和陷害。但是我要說的是,即便這樣心生報復的孩子,悲劇的根源裡也是存在原罪的,父母和婚姻、家庭都可以是原罪,而絕對不會是孩子本身。
人世間每天都不乏悲劇上演,令人心痛波浪,聽聞孩子發生這樣的人間悲劇之後,希望可以足夠讓天下為人父母者警醒。有些話,希望為人父母者能夠終生謹記:
孩子本不壞,就看長輩正派不正派!孩子犯大錯,必有父母大人之小過!
陷害爹孃者,多為爹孃無知所陷害!
這世界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切皆有因果輪迴。
父母之愛實在太沉重,愛的太無知,愛的太自私,愛的太過分。
正是你現在的無知和自私而“精心策劃”了一場對孩子的終生“陷害”,總歸有一天,這所有的陷害都會加倍地還給你,你自始至終都不過是自我陷害。
人世間的孩子,陷害爹孃者,多為爹孃所陷害,父母無知無畏的愛,都不過是對孩子的終生陷害。——[END]——
鄭重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