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水趣談

    當時使用駁殼槍最廣泛的復也只是中國,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內的衝鋒槍還非常少。

    駁殼槍的自動射擊功能恰好能彌補本應衝鋒槍承擔的火力空白,所以才會廣泛的被當作衝鋒槍使用,駁殼槍雖然容量大,百殺傷力強,但是作為自衛手槍仍是太大太重,不便攜帶。

    所以在歐美這樣配備均度衡的軍隊中並沒有市場,因為問他們有足夠的衝鋒槍和機槍,用到手槍的機率很低,因此對手槍的需求主要答是殺傷力、可靠性和小巧的外形。

    駁殼槍淘汰的主要原因是威力太小,它是威力最小的手槍,口徑小、子彈長度短,造成彈藥少,所以威力就小了。

    一,淘汰的其他原因

    1,駁殼槍跳彈嚴重 連發精度低。

    2. 做工複雜,該槍價格太高。

    3. 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

    4. 作為衝鋒槍又不易控制槍口上跳。

    5. 全自動射擊前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copy上作為槍托,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複雜,攜行較難。

    6,科技進步,新式武器的發明和出現,如衝鋒槍等自動化武器的出現。

  • 2 # 紙上的宣仔

    駁殼槍,即德國毛瑟1896年推出的C96手槍或後來改進的M712手槍。這種槍從1896年開始生產到1939年德國本土停產,在德國只獲得了一次軍方的訂單,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陸軍採購的15萬支9mm版本的“Red 9” C96手槍。相比之下1906年生產的魯格手槍卻大獲德軍青睞,被德國軍方定為制式軍用手槍一直到二戰結束。

    為啥兩種槍待遇差別這麼大呢?其實主要還是毛瑟槍對手槍的定位有點不對。毛瑟槍起初的定位是一種單發精確性非常好的大威力的手槍,這種槍的尺寸也顯得與眾不同,長達288mm,槍管長達140mm;相比之下美國的M1911也不過210mm。空槍重量達到1.1kg,所以單手使用起來還真的不是很舒服。C96用的是7.63x25mm毛瑟手槍彈,在毛瑟上能打出425m/s的初速,在手槍裡是威力是非常驚人的。

    也許是意識到了駁殼槍糟糕的射擊穩定性,毛瑟專門還為這種手槍配備了一種可抵肩使用的槍托,使得這種槍在射擊使可以像步槍一樣穩定,但這樣一來又失去了手槍便攜、輕量的優勢。

    儘管毛瑟C96和Red 9沒有獲得德軍的青睞,但是這種手槍在全世界其他國家的軍用和民用市場還是很暢銷的,西班牙和中國甚至直接引進了它的生產線,光中國就有太原兵工廠和漢陽兵工廠仿製。由於這種槍威力大且可以抵肩射擊,威力相當於半支步槍,又可以全自動射擊,民間的各路武裝勢力也十分喜歡。甚至還成為了八路軍游擊隊的標誌。

  • 3 # punkfox

    只有在當初的中國,盒子炮才有用武之地。

    這是一種設計很尷尬的武器,說是手槍,但是重量比一般手槍重太多了,而且主要賣點是可以連發,威力大。

    當做手槍來用,駁殼槍遠比普通手槍笨重,缺乏隱蔽性,隨身攜帶非常不方便,而且手持非常笨重。和步槍,步騎槍比,射程威力又都不夠,和真正的衝鋒槍比,火力,裝彈量又比不了,實際上是一個四不像,卡在手槍和衝鋒槍之間的一個半吊子產品。

    我沒用過裝真子彈的駁殼槍,但是玩過裝空包彈的,重量比真彈頭已經輕很多了,但是還是非常重,手腕沒點力量,端起來絕對會抖。

    初學者學開槍,一般都是採取穩定的姿勢,三點一線,瞄準,然後穩穩當當地擊發,還要注意擊發的時候不要用力過猛,導致槍口下壓等等,基本和初學步槍的時候要求差不多,可是用這個來玩駁殼槍就玩不轉了。

    我開始接觸駁殼槍時,是多年前在我父親的電影劇組,那時還是個半大小子,瘦弱得像個小雞仔。偷偷拿著煙火師的駁殼槍玩,被煙火師看到肯定要挨一腳。

    和早年同樣比較常見的"狗牌擼子"比,駁殼槍絕對重量翻一倍都不止。雙手持槍還好,單手持槍,稍微一點時間就會開始抖,如果再考慮到巨大的後坐力,當年那些瘦弱的中國士兵八成都沒法用正常的姿勢使用駁殼槍。

    早年間,劇組拍戲的時候都有軍事顧問,其中不乏有戰鬥經歷的老兵。我遇見的那個,年歲很大了,對我們幾個臭小子很寵,我們亂動槍械,他也沒罵我們,只是不讓我們動子彈,空包彈都不行。他曾和我們說過,我們用駁殼槍的方式都是錯的。真正的用法,恰恰是早年影視劇裡常見的"甩槍",槍以一個特定的角度斜著甩下來,到了特定的位置就擊發,實際上是在運動中瞄準。平常的時候,就要不斷地練習這個動作,形成肌肉記憶,打手線。這樣,雖然增加了瞄準的難度,但是,第一解決了槍過重,持槍抖的問題(運動起來就不會抖了),第二也解決了一些槍口上跳的問題,槍本身的動作抵消一部分上跳,即便跳了,第二發第三發也是向一個斜上方向,比直接跳到天上去好很多,可以形成一種橫向的火力壓制。

    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苦練的基層上,先要把這一個甩手的動作練千百遍,形成定式才行。

    在極度缺乏輕重火力的中國抗戰戰場上,駁殼槍的一些特性被我們最大化了,但這都是建立在我們用各種苦練和土辦法來客服那些缺點的基層上。

    到了新時代,有衝鋒槍了,為啥還要用盒子炮?再後來,新型的突擊步槍,特別是短突擊步槍,攜帶起來比駁殼槍都方便,再用笨重盒子炮就純屬有病了。

    在抗日戰場上,盒子炮戰功赫赫,不是因為這槍好,而是我們的那些先烈們的聰明才智和刻苦訓練得到的。

  • 4 # 袁載譽

    看過抗戰電視劇、電影,去過抗戰博物館的同學們,一定對這種長得有點醜的駁殼槍印象深刻。

    它曾活躍在幾乎所有中國軍隊的火力輸出點上,是中國軍隊對日作戰的重要火力依靠。

    遠看這把槍形似手槍,近看在它長長的槍管下,有一個醜得要命的“槍夾”下巴。

    駁殼槍來歷

    駁殼槍其實是有2個“雅名”的,分別是毛瑟槍、菲德勒槍,其中“毛瑟”二字是得名於這把槍的生產工廠——毛瑟兵工廠。在駁殼槍的生產專利上,清晰地標準著專利權利方毛瑟兵工廠。

    而“菲德勒”這三個字的來歷,就有點曲折,甚至可以說至今是祕密。根據坊間傳言,毛瑟兵工廠雖然生產出了駁殼槍,對外渠道上,它也是首發。

    不過槍並不是工廠的老闆毛瑟親自研發,而是廠裡的技術工人菲德勒兄弟,利用空閒時間的額外創作。

    但是遺憾的是,“菲德勒兄弟”的故事,在二戰末期被徹底地消滅了。目前為止,沒有任何證據,可以100%有力證明駁殼槍是菲德勒兄弟的成果。

    二戰末期,英美代表的盟軍士兵,殺入了德國之時,為了快速消滅德國再次武裝的可能,對德國的軍工設施,進行了逐一地摧毀。其中就包括了毛瑟工廠,而摧毀的物件中,有毛瑟槍的生產資料。

    所以自二戰結束,毛瑟槍失去了出生的“家”、“出生證”,成為“無家可歸的孩子”。

    駁殼槍的能力

    駁殼槍的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

    最大的特色有2個點,首先是駁殼槍的50-150米有效射程,遠遠大於了一般手槍50米左右的有效射程,達到了步槍400米有效射程的近一半。

    再而每分鐘900發的射擊速度,更是手槍無法比擬的,足以媲美衝鋒槍高達每分鐘1000發的射速,足夠形成強有力的火力輸出網。

    可以說駁殼槍,完美的彌補了衝鋒槍和手槍之間的空隙。同時由於它的造價,要抵於衝鋒槍以及機槍,其成為了很多低軍費國家,組建自身火力網的首選之物。

    中國何時開始使用駁殼槍

    1912年9月, 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簽約, 購買: “七密裡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杆, 連有木匣手把, 每杆連子彈五百粒, 價計京公砝足銀五十八兩。 共計京公砝足銀一萬一千六百兩。 在天津碼頭交貨。 關稅在外。

    這是一份中國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可見清晰的看到,我們中國早在北洋時期,就大規模的引進駁殼槍。

    中國自己的仿製

    漢陽兵工廠

    德國距離中國有千里之遠,若購買的槍,需要全部從德國運過來,根本無法滿足中國清末之後的軍閥割據。於是中國本土工廠,開始了自己的仿造之旅。

    漢陽兵工廠、 鞏縣兵工廠、 大沽造船所、 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 重慶武器修理所、 衡陽軍械局等中國軍工廠,都相繼加入仿造大隊中,尤其是在抗戰爆發後,中國工廠是拼命的造。

    爭取一次彌補中國軍隊重火力不足的缺陷。在我們中國不同時期,仿製出了20響的“駁殼槍”、“盒子炮”、自來得手槍。

    為什麼會被淘汰

    駁殼槍被淘汰的核心原因,總結起來有2個。

    第一是它的尺寸,槍長288毫米的它,無法便捷的攜帶,作為防身自衛之物,少了隱蔽性,因而很難被官員或者普通百姓接受,它打擾了大家的愛美之心。

    第二則是它的功能,因為他的槍管,較衝鋒槍要短,卻有旗鼓相當的射擊速度,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每一次射擊,很難讓槍口不上跳,致使駁殼槍的準星很差,只能做火力輸出,無法精確打擊。

  • 5 # 南閣水哥

    這把神槍是怎麼進入中國的呢?

    傳統的說法是它是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流落到中國的白俄軍人帶進來的;也有說法認為早在晚清時駁殼槍就已被中中國人少量使用,並參與了辛亥革命。據官方史料記載,至少在民國元年(1912年)中國官方的交易記錄中就出現了駁殼槍,當年9月,中國政府(北洋政府)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簽約,購買“自來得毛瑟手槍”200杆,連同500發子彈和全套附件。

    駁殼槍之所以在中國大行其道,與當時歐美各國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有關。1921年11月,美、法、日、中、意等國家的代表在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的結果除了在限制各國海軍噸位的決議上達成共識之外,也決議對當時軍閥混戰中的中國實行武器禁運。由於手槍不在禁運名單中,而駁殼槍與當時其它手槍比起來,具有威力大、裝彈多、用途廣等優勢,故而備受中國各大軍閥的青睞。

    由於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廣受歡迎,這個市場很快引起了其他軍火商們的注意,各種“山寨產品”應運而生。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南北皆瀰漫著內戰硝煙之時,西班牙的各軍火廠便相繼推出了他們的“山寨版”駁殼槍,其中以波依斯特兄弟於1925年設計的“皇家牌”駁殼槍最為著名。與德國毛瑟廠原版相比,西班牙版的價格較低,質量也不錯,故成為中國軍閥們的另一種選擇。直到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西造“駁殼槍”對中國的出口才基本終止。

     在抗日戰爭時期,無論是蔣介石指揮的嫡系中央軍,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或是各地實力派人物麾下的地方軍,無一不以駁殼槍為軍中必要之裝備。早在1932年,中央軍部隊已經開始普遍配發這一武器。據《抗戰機密檔》一書記載:“按民國21年(1932年)整編師的編制,每個步兵連有12支駁殼槍,不足夠配發到步兵班班長……中級官以下配駁殼槍、中級官以上配自衛手槍。”

    對於長期在敵後作戰的八路軍來說,駁殼槍自然是備受歡迎的寶貝。早在紅軍時期,朱德總司令就常佩戴一把在南昌起義時使用的7.63毫米警用型毛瑟軍用手槍,槍身上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的字樣。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駁殼槍雖多,但大多是“中國產山寨貨”,因此原品的德制毛瑟軍用手槍一旦出現就會被視作珍寶。

    抗日戰爭後期,在滇緬印地區的中國遠征軍獲得了美械裝備,湯普森衝鋒槍、M1卡賓槍逐漸取代了駁殼槍的地位,但在國內戰場的部隊中,駁殼槍依然是中下級軍官的必要裝備。抗戰勝利之時,毛瑟廠停產駁殼槍已有6年之久,但在中國,它卻繼續在之後爆發的內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直到北韓戰爭時期才逐漸被蘇式託卡列夫手槍所代替。

  • 6 # 邯鄲醉

    駁殼槍其實主要使用國就是我們中國,當時駁殼槍在歐洲的使用並不多,最大的主顧就是中國,德國毛瑟廠所生產的150萬支駁殼槍有四分之一甚至更多都是賣到了中國。像當時的張作霖等軍閥裡的僱傭兵就有很多人隨身攜帶駁殼槍,據說早在1912年,北洋政府從德中國人手中買的駁殼槍每把價值足銀58兩。

    駁殼槍之所以在中國如此流行,其主要原因民國初年軍閥們的各種混戰,所以國際聯盟對中國實行了長達十年的武器禁運,但是很奇怪駁殼槍卻不在禁運之列。據說西班牙阿斯特拉公司在日本的貿易戰每個月要向中國傾銷一千多支駁殼槍。

    但是駁殼槍之所以不再其他國家流行,也是因為有很大缺點的。首先駁殼槍的造價很高,由於內部使用的零件達四十多個,而且都是獨特的,所以成本居高不下;其次駁殼槍的設計存在缺陷,有的部件一旦磨損就可能會齊根斷裂,會使槍機向後飛出,所以安全性也有問題。駁殼槍雖然因為過時而被淘汰,但同時也見證了中國的崛起。

  • 7 # 河東三叔

    “駁殼槍”德國製造,官方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7.63毫米口徑、彈匣容量20發、射速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一款自動手槍,1896年由毛瑟工廠製造,牆內開花牆外香,本國沒有大量裝備,反而在中國以各種不同版本活躍半個多世紀。

    反觀原裝生產國,毛瑟軍用手槍尺寸偏大作為制式手槍很不方便,其次單價高、攜行不便、槍口上跳嚴重、構造複雜等。更重要的是做為西方軍事大國,有完善配套的輕重、遠近火力體系支援,造成了這款“機關手槍”在原產國定位不清晰最後沒有大量裝備。

    看這照片,很明顯體積太大,做為制式防身手槍確實太大。

    加槍托作為近戰火力補充,實際在德軍中使用量不大。

    再加上比如MP40衝鋒槍、魯格P08手槍的大量使用,近戰中相結毛瑟手槍更方便,火力持續性更強。所以毛瑟手槍在德軍中的使用量更少了,下圖中這種制式手槍造型才更合適德軍的選擇。

    不過再奇怪的武器也有適合的使用產地,比如中國就曾大量引進及仿製,這支改變了中國抗戰史的傳奇手槍進入中國立刻就“水土服了”,曾經的缺點也變點了優點。

    20發容量、可單發也可以連射,立刻成了缺衣少彈中國軍隊的大威力武器。而原來槍口跳彈問題直接改為橫射就解決,同時為了使用方便連準星都磨平。(快速抽取出槍套)

  • 8 # 一盤拉條子

    駁殼槍在中國還有很多名字,比如什麼毛瑟手槍盒子炮王八盒子……

    在19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手槍,當毛瑟軍工廠推出這款手槍之後,就將他推薦給各國軍方,希望獲得大批量的訂單,但是實際上天不遂人願,一直到1939年,毛瑟M1989軍用手槍停產也沒有賣出太多。

    為什麼這麼貴的駁殼槍在中國還有這麼大的市場呢?

    由於駁殼槍在中國有廣大的市場,所以也就有人開始製造山寨版。國際市場上最有名的山寨駁殼槍是20世紀20年代時西班牙軍火商波伊斯特兄弟推出的“皇家牌”駁殼槍,和德國毛瑟出品相比,西班牙的山寨版價格又低,質量還說得過去,所以很快就收到中國市場的青睞。直到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自己的需求大了,也就沒能力向外出口了。

    正是因為毛瑟廠出品的駁殼槍售價高昂,而且作為手槍而言,他的重心太過靠前不容易瞄準,激發之後後坐力太大,造成槍口跳動過高,對於威力的要求造成了精準度有一定的損失。所以並沒有大批量的銷售到西方國家,直至停產。

  • 9 # 史料不輯

    駁殼槍本就是歐洲的“棄兒”,只因西方對中國軍閥實行武器禁運,這種又重又貴的半自動手槍才在中國走俏。

    在1895年全世界還不知道自動槍械是個什麼玩意時,德國毛瑟廠的菲德勒三兄弟設計出了全世界第一款半自動手槍。之所以叫“毛瑟手槍”因為是毛瑟廠申請的專利,與德國軍工天才威廉·毛瑟沒有多少關係。也有一種說法是中國軍人迷信“毛瑟”,德國軍火商為開啟中國市場,故意命名為“毛瑟手槍”。

    毛瑟手槍的設計理念非常超前,在射速和火力上有很大優勢,然而多時候劃時代的產品通常在功能上都是半成品。駁殼槍又重又貴,因為口徑大,後坐力強,射擊精度不高,歐洲各國都不願採購,只能轉入民用市場。

    當時國內軍閥混戰,西方各國都中國實施武器禁運,民用的毛瑟手槍則不受限制,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中國。毛瑟手槍雖然貴,北洋政府第一次採購時的價格是58兩白銀一把,但因為能夠連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軍閥部隊火力的不足,軍閥們都競相組建手槍隊。

    駁殼槍發射時後坐力較大,導致子彈經常打到天上去,但是在實戰中,中國軍民發現只要把手槍放平,槍口上跳反而會帶來掃射的效果。因為特別適合中國戰場,駁殼槍在中國軍隊中始終是明星產品,一直服役到抗美援朝。

    毛瑟廠前後生產了100多萬把駁殼槍,絕大部分都被賣到中國。不僅如此,中國各大兵工廠也都熱衷於仿製,以至於電視劇《潛伏》中民兵翠平也能配發一把駁殼槍。

    前文也說了,中國軍隊是因為沒有更好的選擇,建國後,軍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駁殼槍也就推出歷史舞臺了。

  • 10 # 曉林158238475

    其實駁殼槍在中國大行其道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武器禁運,在抗戰爆發武器進口渠道被日本徹底封鎖前中國的任何一個時期都不缺乏輕武器進口途徑,成千上萬的合同甚至都不用出國在上海的洋行就能辦了。這支槍之所以在軍隊普遍使用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軍隊嚴重缺乏重武器,這樣就只能在近戰中靠輕武器戰鬥,而步槍火力不足輕重機槍數量不夠機動能力差,當年衝鋒槍又沒有普及,這種重量輕火力相對單發步槍強的多的大型戰鬥手槍就成了衝鋒槍的替代品。從軍閥混戰時期開始毛瑟手槍最常見的裝備方式就是集中起來作為突擊隊用槍和裝備高階指揮官的衛隊,另外就是作為初級軍官和部分二線輔助和後勤保障人員的自衛手槍,這實際上和後來衝鋒槍普及以後的定位是重疊的,衝鋒槍大量裝備以後這種作為手槍體積大造價高,作為近戰武器火力和效能又都不如衝鋒槍的雞肋自然就被淘汰了。實際上這本身就是中國的特殊國情造成的特殊情況,毛瑟手槍在原產國德國和世界其他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作為主流產品正式列裝過任何一個軍隊,只是作為臨時性的替代品短期裝備過德軍和前蘇聯紅軍和沙俄軍隊,也在世界其他國家少量和短期裝備過但都很快退役換裝了,從誕生到徹底停產全世界生產的包括德國和西班牙生產的這個型別的手槍有100萬支這其中至少有一半以上出口中國,這還不包括中國的大量仿製品,所以中國一直使用到了解放初期,甚至八十年代公安系統還有裝備。這不是效能的問題是保有量實在是太大了!

  • 11 # 寒江孤影hjgy

    毛瑟C-96,真可謂大名鼎鼎、如雷貫耳!

    它是怎麼來到中國的?

    當年神州大地,軍閥混戰、民不聊生,西方列強<尤其日本鬼子>對華執行重火力武器禁運(例之火炮、馬克泌);

    可是,交戰雙方都需要一種威力較大、射程較遠又不在禁運名單上的武器裝備;

    於是1912年9月,此君來到中國閃亮登場;

    並且,隨之誕生了一批明星人物,比如“雙槍李向槍”、“雙槍老太婆”……

    其後,進行大量的改進及仿製,從一基本型發展為系列化,擁有了好多的別名——快慢機、自來得、大肚匣、大鏡面、盒子炮等等。

    但是,隨著軍工及科技的發展,新武器層出不窮,加之武器禁令後來解除;

    多麼牛/亮的“它”也終於走到了告別軍事舞臺的那一天。

    箇中緣由是因為:

    都說把它當“微衝”用,我覺得它是一把突擊衝鋒<機關>手槍更為準確。

    ①當衝鋒槍用,威力小/火力弱;尤其後來湯姆遜、波波沙等等都己面世。

    ②當手槍用,塊頭大<228mm>、重量沉<4.5斤左右>,不夠小巧便攜。

    ④跳彈嚴重,在遠距/連發時精度不高。

    終之,其結局如同“麥帥”所云: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

  • 12 # 天地經緯402

    此槍在我們國內大量裝備,好多的游擊隊員都用過此槍,為什麼會被淘汰掉,是因為衝鋒槍的大量使用,這槍火力更猛更適合近距離打擊,還有就是駁殼槍說到底是手槍,不能取代更強的槍。

  • 13 # 靖兒姐的小老弟

    比較雞肋

    做自衛手槍的話不太方便攜帶,體積太大

    做半自動的話後坐力太大,必須有槍套做後託才可以

  • 14 # 陳曉東2000

    駁殼槍出現的時候衝鋒槍還沒有列裝,作為容彈量大的手槍,同時期手槍6-8發,他10發,後期20發,使用7.63*25子彈,威力大,確實比較適合軍用,但他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尺寸大,人機工程不合理,握把圓型不易握持,不使用槍盒做槍托遠距離射擊無精度可言。比利時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問世以後,容彈13發,人機工程好,作為手槍,駁殼槍沒有任何優點。衝鋒槍大量列裝以後,駁殼槍作為衝鋒手槍的作業完全沒有辦法和衝鋒槍抗衡,駁殼槍在中國盛行和特殊歷史時期密切相關,自動武器極端匱乏,沒有足夠的火炮,駁殼槍作為自動火力,在近戰發揮巨大威力。解放戰爭時期,隨著衝鋒槍和卡賓槍等武器的大量列裝,駁殼槍作為特殊時期產物,撤裝是必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所有銀行的理財產品沒有超過五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