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絕海雲漢
-
2 # 歷史雜貨鋪子
明朝的禁海令跟一紙空文差不多,明面上是禁,但是沿海一帶玩的飛起,這個當權者也是有數的,明朝的君主除了朱元璋跟朱棣這種牛逼的帝王,帝王御下之術玩的飛起,所以呢,這個時候是王權盛,臣子乖,到了後來,由於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內閣制,分權比較嚴重,如果一般的帝王是壓不住的,而這些臣子私底下都有做海運這種暴利的東西,你說會自己砸自己場子嘛,還有個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有漢文化漢人那種自信,那時候思想其實開放,火炮火器都有在研發,到萬曆時期甚至還有資本主義萌芽呢。章太炎說過:明朝多直臣名臣,清朝則多弄臣,為啥?這還得從滿清說起,這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漢人他們非常不自信,連儒家思想都拿來曲解篡改以作為統治根基,而思想被禁錮往往會落後,各種管控非常嚴,動輒砍頭治罪,清朝才是真正的閉關鎖國,並且對海上控制權一點不在意,很多附屬國比如琉球,都捨棄不管,愚昧的北方遊牧文化入侵導致那段屈辱歷史
-
3 # 一壺酒一張琴一溪雲
清朝禁海令與明朝禁海令,有共同也有不同,總體上明朝禁海嚴於清朝。以下分別就兩個朝代的禁海原因來進行分析
首先明朝禁海。禁海的釋出屬於國策,在古代中國國策往往由最高統治者的思維決定,也會由最高統治者的變化而變化。以明初為例,朱元璋認為國家的根本在於農民,於是大明朝在此時期以“重農抑商”為主要國策。海外貿易以“朝貢貿易”為主,但是朝貢貿易最大的問題在於,雖然獲得了附屬國的上貢,但朝廷也同樣需要支出相當的回報,這樣無異於側面加重了朝廷的負擔。同時,倭寇的橫行,不單單走私還騷擾沿海百姓,影響了沿海地區的正常秩序。在統治者看來有可能動搖朝廷的統治基礎。雖然在隆慶皇帝時期海禁開放,但縱觀明朝統治“海禁"一直都是基本國策。
其次清朝禁海。清朝最初禁海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防止鄭成功的反攻。當時的外國勢力包括日本勢力都曾經介入過清朝和鄭成功的矛盾之中。康熙對外國勢力的不軌之心防範甚重,嚴令口岸必須設立炮臺,到了乾隆嘉慶時期,對外貿易的限制同樣加重,一方面統治者覺得國內物產豐富應有盡有,還存有天朝大國之心。另一方面也同時限制商品出口,閉關鎖國,打壓國內造船業。輕視了海外貿易和科技。最終付出沉重代價。
吸取歷史的教訓,如今的國家不僅要重視經濟的發展更要提高國家的科技水平。在這個70%海水覆蓋的星球上,永遠不要低估海洋的重要地位。我們需要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去守護我們的星辰大海!
回覆列表
明朝的禁海令沒有清朝實行禁海令那麼嚴重,清朝是為了實施閉關鎖國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中國對外貿易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釋出“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釋出命令,禁止華人下海通番。
清朝政府規定的通商口岸有4個,這4個口岸可以理解為由政府設立海關的口岸。但是,實際上與海外通商的口岸超過100個,只不過政府還沒有設立正式的海關而已。乾隆年間(1757年),為了閉關鎖國,防止侵略,乾隆宣佈撤銷寧波、泉州、松江三個海關的對外貿易,只留下廣州海關允許西方人貿易。這一規定最多隻是給外國商人造成一些不方便而已,並沒有影響貿易額。相反,即便只有廣州一個口岸,海外貿易額依然大幅上升。海禁對中國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