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餘好古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地方割據勢力並起。袁紹佔據河北,南據河,北阻燕代,兼夷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而曹操從陳留起兵,當四戰之地,毫無地利可言,只能自己給自己打氣,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無可無不可。

    相比之下,袁紹本來是很有優勢的。然而最終袁紹被曹操打敗,從直接原因來看,自然是戰略戰術上出了太多失誤。再往深層次探討,應該歸因於袁紹本人性格上的缺陷。袁紹自己不知,他的對手給他總結得很明白,剛而自矜,外寬內忌,好謀而無斷。面對亂世奸雄曹操,註定是競爭不過。

    一是不能吸引優秀的人才為自己所用。有眼光的人,比如郭嘉、荀彧等人,早早就看出了袁紹的弱點,斷定他不能成大事,最終選擇了曹操。袁曹官渡大戰時,賈詡也果斷建議張繡選擇站隊曹操一方,對袁紹極為輕視。人才是最強大的資源,這一點曹操看得很清楚,唯才是舉,給予人才充分發揮作用的平臺,自然能吸引大量人才。

    二是不能正確聽取意見。即使如此,袁紹手下還是有不少高人,也出了很多好主意,但袁紹並不採納。沮授建議迎奉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不肯,讓曹操搶先,失去這一政治資源,事後才後悔。田豐建議乘曹操攻擊劉備時發動襲擊,袁紹藉口小兒生病不肯動手,失去大好機會。田豐提出耗死對手的穩贏戰略,袁紹非要一口吃掉對手,失敗之後惱羞成怒,竟然殺掉提出正確意見的田豐,腦回路也是奇特。這樣處事,不失敗也是沒天理。官渡之戰下來,感覺袁紹在面臨選擇時,完美避開了所有正確答案,也是不容易。

    三是內部不團結。袁紹看起來勢力強大,其實內部暗流湧動,手下將士就有冀州派和豫州派之爭,明爭暗鬥。在官渡大戰時還鬧得更狠,審配收捕許攸家人,逼得許攸叛歸曹操。烏巢被襲擊後,郭圖為推卸責任,又無端中傷張郃,迫使張郃高覽臨戰倒戈。在立嗣問題上又不早作決斷,反而安排三子一甥各據一州,互相較勁。官渡之戰大敗後,二子袁譚、袁尚爭位,各有支持者。袁紹死後二人公開決裂,開始窩裡鬥,被曹操輕鬆擺平。

    官渡之戰前,荀彧就說袁紹在氣度、謀略、勇武、仁德各方面都不如曹操,註定失敗,也可以說是一語中的。

  • 2 # 漢軍將至

    我認為袁紹敗給曹操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攻曹操,如同臣攻君,政治上非常不利,所以曹操可以得到外部馬騰,張繡等勢力鼎力支援,袁紹只得到了光棍司令劉備。

    第二,袁紹與公孫瓚攻戰多年,冀州疲憊不堪,未得休整,又貿然進攻曹操,這也是冀州本土派反戰的重要因素。

    第三,袁紹內部混亂,內鬥嚴重,不夠團結,本土派與豫州派兩者相互傾軋嚴重,而袁紹明顯是對本土勢力不夠信任,為後面大敗埋下伏筆。

    第五,開戰之後,又壓制本土派,囚禁田豐,奪沮授軍權,嚴重的打擊了本土派,這對袁軍士氣是非常大的打擊,可能是影響後來張郃降曹的重要因素。張郃也是韓馥舊部,雖然烏巢被燒是官渡之戰的轉折點,但張郃不降曹,我相信袁紹還是可以把大部分部隊帶回河北的,絕對不會輸的精光。

    第六,袁紹用人有重大失誤,如沮授,張郃等,雖獲袁紹重用,但又沒有足夠的信任,沒有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最終沮授軍權被奪,張郃恐懼降曹。

    第七,袁紹輕敵,剛開戰,連失顏良文丑,又數次失了有利戰機,又沒有聽起有利意見,捕捉戰機能力極差。

    第八,到許攸投曹前,袁軍已經表現出來不好的跡象,混亂,軍紀渙散,從許攸投曹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怎麼就讓一位如此重要人物輕鬆穿過防線,許攸逃跑後難道沒有人彙報袁紹嗎?又為什麼不改變軍事部署,以不變應萬變,坐等曹操襲擊烏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360安全瀏覽器、火狐瀏覽器、qq瀏覽器哪個擴充套件性更好、更適合電腦小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