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郭名高
-
2 # 翰墨書道
優秀的書法作品的點畫都是在充滿節奏感的運筆下一氣呵成的,就是塗抹的線條同樣如此。假如真的如題主所言,作品的點畫線條都是靠描畫出來的,那樣的作品一點缺少必要的美感,而是做作,不夠爽利。真的如此,是沒有什麼藝術價值的,包括那種為了追求形式美而有意做的塗抹描畫。
古代那些經典作品的中是沒有描畫的點畫線條,有,有是塗改的結果,本來無意與創作作品,只是打草稿而已,所以才出現了塗改,這種塗改不是描畫,其線條仍然是一氣呵成,有節奏感和韻律的,甚至情感的。比如《蘭亭序》和《祭侄文稿》那樣的作品。題主所說修改是正常的行為,而描畫,原則上說,不屬於書法藝術的範疇。
書法的運筆為什麼要講究充滿節奏感的一氣呵成呢,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點畫之間或者說一個字、通篇作品的氣脈暢達,而不能氣斷神散。因為無論一個點畫,一個字,一幅作品,都是一個充滿生命魅力的完全的整體。就像人的內在的脈絡,不能有不暢達貫通的地方,如果有就是一種病,作品也不可能和諧融洽。
我們看《祭侄文稿》中的字,可以說氣脈暢達,因為原本無意與書法,而是草稿,字的好好壞並不重要,只是在記錄自己的思緒,所以點畫線條多自然暢達,沒有一絲猶猶豫豫的地方。包括塗改的部分,仍然如此。
假如我們去描畫,不可能有這樣絕妙的線條的。
塗描的線條多猶猶豫豫,遲澀,甚至髒汙、拙,不可能有美感。
-
3 # 濃淡任由冰雪中
無論描或寫,擦與改,關鍵是看作品出來的效果,效果與文內容相配,氣息相投,而且古雅脫俗,內涵豐富,當然是藝術品。能給人美的享受,有獨特的個人書風,書法的藝術目的到了,當然有價值。大家都知道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天下第二大行書(祭侄文稿)都塗,修改過,甚至有錯字大家說沒價值嗎?
相反,一味的字靚,筆筆送到,無修改,無個性,千篇一律的書風,儘管技術,章法,印泥各方面都好,但本一開始寫時,已經入落俗套,這類書法,只能算寫字工藝,沒有藝術價值。記得吳冠中講過一句話,一位女書家送一本自己的書集給吳老,吳冠中當即感言(暮氣的)書法。
現有些人總怕人說他擦字,描字,畫說認為這樣不是書法,其實不知擔誤了多少藝術好苗。相反,很多畫家的字,由於他們藝術修養天然了得,寫出來的字沒羈絆,反而有藝術欣賞性,大家可看看李可染先生的書法便清楚。
當之,所謂書法家,大多數是天然缺失藝術美的人,審美單一,在暮氣的書海,自我陶醉。他們對繪畫,音樂,戲曲,或兄弟藝術無動於衷,連詩也不會寫,此類等等只作玩笑一句:金玉其中,敗絮其外。
書法不只是線條,使轉,提按和章法。而主要是書味在書外。完
回覆列表
評價書法的標準一在技法是否完備,是否有很高的難度係數;二看氣韻是否生動感人;三看筆墨與文字是否契合,文書能否同輝。也就是說,我們欣賞一件書法作品,是從最終留在載體上的書寫效果來判斷的,而非書寫過程是否描了或修改過、是否一氣呵成。如果作品本身極為生動,描或改就是成功的,是完善的。比如當代魏碑大家孫伯翔先生,看其書寫影片,常有修描之舉,成書後的效果卻極佳,這就是有價值的;如果作品只是大眾認為的好看,而非藝術上達到的相應高度和情感上的盡興表達,只能算寫字。寫字是建立在實用基礎上的識讀美感,與藝術高度關係不大,也就不存在什麼價值。即便有價值,也不是書法本體的價值。比如馮承素的《蘭亭序》是摹出來的,因為摹得有水準,可以亂真,在真品遺失的情況下,它的價值就極為突出。再者,它的存在至今已經上千年,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文物。從這個角度來分析,作品是否好看、是否描摹修改過、是否一氣呵成,與它有無價值是沒有必然聯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