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無塵之心》系列
5
回覆列表
  • 1 # 武夷山五朝品茗茶葉

    武夷巖茶傳統獨到的手工製作技藝,主要在做青和焙火兩個階段。而傳統的焙法,則是用木炭為熱能,至今已三百來年。這種焙法,工藝獨到,焙師技藝高超。

    傳統的武夷茶炭焙法,既用於焙揉後的溼茶索,俗叫“走水焙”,又用於焙乾茶,俗叫“補火”、“吃火”、“燉火”等。“走水焙”的火功要高,幾乎接近明火,使茶索迅速散去部分水份,然後攤晾,以防溼茶變紅髮酸。翌日揀去茶梗再焙乾,然後裝箱,待春茶“下山”(結束)後,再進行篩簸、復揀和“補火”、 “吃火”、 “燉火”等精製程式。

    總之,傳統的巖茶炭焙法,在毛茶、精茶製作階段均要用之。這種用手工炒揉、炭火焙出的巖茶,呈蜻蜒頭、田螺尾,表面油潤、寶翠,佳者顯紅、黃、綠“三節色”。其滋味醇和、香氣純正、焦糖味明顯,葉底軟亮,並有紅邊或紅點。

    隨著巖茶產量的不斷增加,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炭焙法”,雖然仍被廣泛應用,但是已悄然發生了很大的變革。

    功用發生變化

    現今的“炭焙”主要用於幹茶的“吃火”、 “燉火”。極少用於“走水焙”(即焙溼茶索)。這主要是茶葉產量增多和木炭日顯匱乏且價高。

    打焙的方法發生變化

    以往打焙、做焙形,是把放入焙窟燃燒後的木炭用焙鏟打細粒,堆成圓錐形。然後用炭碎末填滿表面空穴,再蓋上細灰。除“走水焙”,可略見明火外,焙精茶則用灰完全蓋嚴,不能見到火星,這種焙法叫“暗焙”。

    現今大多做“明焙”。這種焙法,是把燃燒後的木炭,用鐵鏟切或鋤頭挖,把木炭搞成碎粒。不求細碎,然後用焙刀拔堆成圓錐形,用炭碎末填滿空穴,再蓋以厚厚的細灰。

    “暗焙”火力均勻,但火力易退,且費工費力;“明焙”省工省力,焙火較耐久,但火力欠均勻,刮灰時要更加小心。

    焙茶用時長短髮生變化

    以往焙精茶都要先行“走水氣”,此間火力不能高,還要略開門窗,以驅除水氣。這段時間大約要佔整個焙時的一半。現今很多人則是先用烘乾機先“拉一趟”,以驅除水氣,然後再用炭焙“吃火”或“燉火“”。這種做法,比之全用炭焙,減少近一半時間。此法既節約木炭,又節省時間和勞力,大大降低了成本。

    巖茶一般都要進行二度烘焙。相隔時間至少10天或半月。上焙時間6-10小時不等。有的略短些,有的還更長。這要視茶品、客戶需求而定。總之,“低火慢燉”、“長時吃火”,旨在讓“火”滲入茶內,這樣泡用時,水、色、滋味前後比較一致。且茶葉久存不會返青,不易變質。

    翻焙方式發生變化

    以往的翻焙方法,一般都是移下焙籠,用雙手直接翻動茶葉。現今因為很多人採用篾條編成的螺旋式焙篦,這種焙篦較之焙篩更粗硬,所以翻焙時大多把茶倒入竹篾編成的軟簍,然後先後提抖四角,翻抖茶葉,再倒入焙籠鋪攤後繼續上焙,此法不用手直接撥弄,較不易弄碎茶葉。有的人是多備有一套焙籠,翻焙時直接把所焙之茶翻倒入另一籠,稍用手攤平,再上焙窟。這種方法要有較嫻熟的技藝,否則不但翻倒不平,而且還會把茶出籠外。

    至於翻焙所相隔時間,一是要看茶品;二是前後階段不同。第一次翻焙,時間要相隔短些,以觀察火溫,決定新增、還是刮薄蓋灰;三是看所用焙火溫度。高火溫的,相隔時間要短些;低火溫的,則可拉長時間。

    幹茶色澤發生變化

    以往採用手工揉的茶,狀為蜻蜓頭、田螺尾。經全用炭焙後,色顯油潤褐翠,佳者還顯紅黃綠三節色。現今茶多為機,顯眉毛狀,加之經烘乾機烘茶索、吃火時火功較高,故色多為油褐,不少顯烏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隨遇而安的人生是不是很消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