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七月流火140400643
-
2 # 半島小櫻
首先要清楚自己讀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終生學習研究學問;還是讀到一定階段然後從事某些專業工作;
並且也要了解對自己來說出人頭地是什麼樣的?喜歡讀書,從本讀到博,然後繼續深入研究某一領域成為專家;還是發現自己有從商才能成為千萬,甚至億萬富翁;或是本科碩士畢業後做官從政。。。等等,無論哪條做到深入都會是出人頭地的。
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瞭解世界,充實自己,開闊自己的眼界,清楚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並如何一步步來實現。透過讀書學習逐漸接近目標,同時會在前進的過程中發現你還欠缺什麼,如何透過其他途徑的學習來補足短板,這種學習能力是埋頭苦讀所學不到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是古代《神童詩》中的兩句。我們今天讀它的時候,既要吸取它在今天仍然適用的現實意義,也要去除它不符合時代精神的糟粕。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體現的是中國古代社會官本位的思想,這是它的歷史糟粕。《神童詩》是宋代學者王洙寫的。其目的是鼓勵學子們努力讀書上進的。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小少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古代的學子們可以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今天的學子們也可以透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這一點,是古今一致的。因此,年輕人應當努力讀書,在那個時代都是一樣的。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中,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所高者不是讀書,而是透過讀書這個途徑可以達到當官的目的。只有當了官,社會地位才是會升高。當然,為了鼓勵讀書人,封建時代給了讀書人遠遠高於一般人的社會政治地位。但這種地位不是隻要讀書就能自動獲得的。而是透過競爭得到的。魯迅在小說《孔乙己》中,告訴我們,晚清時期,分辯讀書人與其它社會階層分別的標誌,就是讀書人穿長衫。但並不代表穿長衫就有社會地位,而是要取得秀才的身份之後,才能獲得社會所承認的政治地位。也有很多現實的好處,比如可以少納稅,不服役,見了當官的不用下跪等等。所以,取得了“秀才”“舉人”等的身份,就叫有了“功名”。讀書人透過科舉成名,與練武的人在戰場上為國立功,可以得到同樣的尊重和地位,這就是“功”與“名”並立的原因。
因此,在官本位的古代社會里,讀書人,也就是取得功名的人,是社會最上層,是名符其實的“萬般之上。”但是,在古代社會,能夠擠身上層的,畢竟是少數人。大多數人一輩子也不過就是享受一點特權福利,如此而已。
社會發展到今天,終生學習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所以,鼓勵每個人讀書學習,與古代有相通之處。但今天的讀書的目的,不在是古代人那麼功利,那麼單一。也不再是為了取得高人 一等的社會地位。因為,平等的社會政治前提之下,讀書人也不再是高人一等特殊公民了。而且,現代社會中,每個人都有讀書的權利和機會,也不存在誰比誰高了。但是,努力讀書,依然是提高人格修養和工作業務技能的重要方式。不斷的努力讀書,多讀好書, 人格修養和人生境界,業務技能都會得到提升。當這一切都提升了的時候,你的生存狀況也必然會得到極大改善。這是古今一致的。
出人頭地,是與別人比的結果。證明你比別人高。與別人比的結果,帶來的往往是痛苦。因為一個追求上進的人,不會和比自己差的人比,只會和比自己強的人比。你的前邊永遠有比你更強的。這樣比下去,如果你是真正的強者,你會站到最高處。但對大多數人來說,不可能都站到最高處,於是,最終只會覺得生活的累,或者瘋掉。正確的做法,是和自己比。只要不斷的努力,覺得自己在不斷的進步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