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快樂抗癌美好回憶
-
2 # 有話就說不說不痛快
我總覺得不太合適?一般癌症病人住院都是在做治療,情緒一般都比較低落,你要是濃妝豔抹的去看病人,如果你要換位思考一下,有點感覺對自己的病不是太重視似的。
-
3 # 中醫學是我生命中全部
這不光是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古時也這樣,總是把自已最好的畫面顯視給別人看,給病人和自己都有不一般的心裡感覺,且或許是反差心裡,將來有一天在醫院病床上的就是自己,感覺看望病人要有喜慶的氣份。
-
4 # 邊志明2
讓她心情好:有利她的病情:本身就得了癌症每月化療:化妝一下無可非意:你寫文章問答你家有癌症病人嗎?等你得了癌症你就不寫了o
-
5 # 翌言堂
向死而生,安樂而死!
海德格爾認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Being-towards-death)或說是"向死而生"。海德格爾稱生理上的死亡為"亡故",而在哲學上,死則作為"存在向其死亡前進"的方式的名稱。死比亡故更基本、更原始,因為存在只有死著,才能夠亡故。
春節前,到腫瘤醫院看望一位患者,我們是好朋友,以前幾乎無所不談,可是此次見面,老朋友卻是打不起精神來,以前的交流思想和學術,現在卻是欲言又止。他這幾日在醫院剛做完化療,化療的副作用嚴重打擊了他的神志,他看得出很是疲倦,也許是肉體和精神的折磨使平日誇誇其談的他也少言寡語了,但是給我最大的感觸是他有可能在病魔前退縮了,即將要喪失與病魔鬥爭的信心。
懷著沉痛的心情道別出來,經過取藥處時,一個個子不高的小胖子,銷售經理般的打扮,正在聲音洪亮的和藥房主任交談,說是這次拿了半個月的中藥回去,初七一上班就要出差了。聽他說話的底氣,一點都聽不出一點病態來,他像是在談論別人病情而不是他自己的病情。這時,我突然感到,一個人如果不把死亡看得那麼可怕,坦然地面對它,那麼死亡的來臨就會成為他生命的另一種方式的延續了,這不就應了那句話,向死而生了嗎。
但是,人們一般認為“死”即“亡故”,“亡故”即“死”,沒有理解兩者在概念上有所差別,沒有把“死”看做一個過程,而是把“死”等同於那個“亡故”的結果了。那位老朋友就是在癌症面前,認為自己是“不治的”,將今後的“生”,看作是或者等同是“亡故”的“死”了。
如果認同海德格爾的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是說,明白了"向死而生"的意義,那麼在由於不堪忍受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意識清醒狀態下,自願提出結束生命的要求,由醫生、法官和家屬反覆確認後,經過法定程式,由醫生用人道方法使患者在無痛苦狀態中結束生命的過程,即“安樂死”也就不會有所謂道德上的爭議了。
安樂死分兩種,積極安樂死和消極安樂死,上述情況就是積極的安樂死,而消極安樂死就是指應患者或家屬要求,對患者不予或撤除治療措施,任其自然死亡的過程。消極安樂死比較常見,比如腦死亡、植物人或者臨終患者,搶救只能延續一時生命,患者和家屬如果提出放棄治療和自動出院的要求,並簽字同意承擔後果,醫生會給患者辦理出院手續和停止治療,停止生命支援系統使用,但是積極的安樂死各國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也是不允許的,因為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任何人在法律上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生命權的。
至此,大家應該看明白了,生不容易,死也不簡單,關鍵是要敬畏生命,努力活著。不管是巨大的挫折還是不治之症,面對打擊和死亡,即便不能重生,也要努力抗爭,活出精彩,那才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回覆列表
這樣的人值得尊敬,精心打扮去看一個癌症患者說明這樣的人充滿愛心和善良本性,希望自己以最美的形象讓病人感到生活的美好用心良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