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蓑衣閒客

    要想回答慶曆新政為什麼會失敗,那就要從什麼是慶曆新政說起。北宋年間,官員結構複雜,人員冗雜,給當時的朝廷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這個新政主要是以整治吏政為核心,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辦法。

    但是要知道,在古代,是以貴族管理為核心的時代,本次改革徹徹底底的觸動了這些人的根本利益,遭到貴族官僚的一致反對。改革中的大部分建議被當時的統治者仁宗所採納,畢竟養著這些只吃飯不幹活的傢伙仁宗也頭疼,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順利的

    但是慢慢的貴族官僚覺得這樣不行呀,我們慢慢的就要變成平頭老百姓啦。是為什麼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新政有這麼一條,就是貴族中的各家各戶除了長子以外,剩下的都必須經過考試才能上崗。你想想,當時的達官貴族,有幾個願意好好讀書的,還不是一個個紈絝子弟。這些個貴族們一看不行,這樣下去,我的家族就慢慢的式微了,不行,得反抗。這樣,在貴族官僚的“齊心合力”之下,阻撓了這此改革。

    最終因為新政損失了貴族官僚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這個階層的阻撓。第二年(1045年)初,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這幾個人相繼被貴族官僚排斥出朝廷,正在進行的改革也被迫廢止,這次慶曆新政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為後來王安石變法做了良好的鋪墊。

  • 2 # 歷史即故事

    公元1043年,范仲淹回到京師,被歐陽修等人極力推薦為宰相,希望他出來主持變法,同時也得到皇帝的支援。這一年是慶曆三年,於是後來就把這一次變法稱為慶曆變法 。

    這次變法的目的和歷史上大多數變法一樣,是為了改變積貧、積弱的國勢,希望以此來達到做國富民強,兵強馬壯。首先是由朝廷訂出一系列的新法,由上而下逐步推行。至於變法的前途如何,各有各的估計。范仲淹採取的是小心謹慎的態度,他深知改革內部的積弊比抗擊外部的敵人還要困難。外部的敵人是明擺在那裡的,可以鳴鼓而攻之。內部的許多積弊是附著在自己人身上的,而且形成已久,如果操之過急,激化各種矛盾,就會造成混亂動搖國本。

    不過皇帝求治心切,急於求成,一再向范仲淹徵求意見,何事應興,何事應革。范仲淹非常謹慎,他認為去做一件具體的事容易,而積弊難除,惟恐勞而無功,反而引起混亂。所以一再委婉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後來皇帝召對賜坐,下令開啟天章閣的大門,磨好了墨,鋪好了紙,親自執筆蘸飽了墨,恭恭敬敬的送到范仲淹的手中。看到年輕的皇帝如此誠懇,又如此謙虛,他不能再推了。只好請求退而列奏,其中包括四個重點:一是澄清吏政,二是調劑民生,三是改革兵制,四是建立恩信。皇帝徵求了富弼與韓琦的意見,大家的想法都大致相同。於是下定決心,下詔推行新法。

    范仲淹認為得自己受了皇帝的知遇之恩,決定要按新法嚴格執行。特別是舉薦人才,安排崗位。在任何時代,如何用人,用什麼人,都是一個最敏感的話題。這個問題不解決,別的改革都是空談,你再有良法美意,老的官僚班子不去執行,你一點辦法也沒有。范仲淹的變法從第一個重點整頓吏治開始,完全正確。但是對吏治一加整頓,就捅了馬蜂窩。那些冗濫官員都是透過各種不同的關係擠進官場的,一旦黜退,就觸犯了許多權貴官僚的利益,一時輿論譁然。大家透過各種手段,大肆攻擊新法,大肆攻擊範、富,有些地方,甚至連辦公也停止了。

    年輕的皇帝沒有經驗,看到這種形勢,完全慌了手腳。范仲淹是個仁厚君子,看到形勢惡化,皇帝應付不了,就借西北邊疆有警,自請再去守邊。當範衝淹到了邊疆,他所主持的改革也停了,沒法繼續實行。就這樣,在舊貴族的打壓下,慶曆變法失敗了。歷史上很多變法都是由於舊貴族為了自身利益而對抗導致失敗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認同文化學者曾仕強說的一句話“人的一生其實就四個字'自作自受'”。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