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曹蕭

    不,道德不能遺傳。

    道德,和生活的環境有關。

    和小學,中學的教育有關

  • 2 # 周易文化應用研究院

    三字經雲:養不教,父之過。很明顯家庭教育對小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 ,用現在比較時尚的話說,就是家風的傳承。這個裡面不是遺傳,而是傳遞。

    一、人們常常聽說教養二字,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品行修養。這種品行修養與教和養有很大關係。也就是古人所講,養而教之。

    二、在古代社會里面,父親為一家之主。所以有著對子女教育的主要責任。在家庭教育過程中間,父教是一種相對來說較為嚴厲的教導,所以古人稱自己的父親為家嚴,母親是一種慈愛的教導,所以稱為家慈。

    三、家風的傳承,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清白世家,四知家風,都是家族裡面傳承的重要精神正能量。

    綜上,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家風的傳承迫在眉睫。但是這種家風只是傳承而不是遺傳。也是父母祖輩言傳身教的結果。

  • 3 # 鄉村小老頭3

    您問的是道德是不是遺傳的,“子不教,父之過”,這是三字經中兩句話,三字經開篇就說到:人之初,性本善。從建國以來就開始有“唯心論”和“唯物論”的論戰,最終也沒有結果,體現最明顯的一個事例就是在文革時期,自稱是唯物主義者們卻喊出來“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滾蛋。”這樣具有“唯心論”觀點的論調。其實我認為這問題是誰也說不清楚的問題,人的天生稟賦和後天生存環境是很重要聯絡的,這一點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同樣是剛牙牙學語的孩子的行為表現都會顯現出其父母的性格,也就是說他(她)從父母那就遺傳了一部分道德修養,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在你熟悉的人群中觀察,證明我說的話不是杜撰。但是後天教育更重要,所以古人說:子不教,父之過。用現在的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在不同的人文環境中同父母生育的孩子的智力和社交能力有天壤之別。

    我身邊就有一個例項,有一對夫妻丈夫智力正常,妻子智力略有缺欠,第一胎生下一個女兒,第二胎又是女兒,為了生兒子把二女兒送給妹妹撫養,又生下來一個兒子,這個男人迷信了所謂的基督教不教育孩子,大家都勸他多教育孩子,他說:我哪有那麼多精力。兩個孩子都到了上學年齡去讀書因為不識數,當時的美國總統是布什,兩個孩子同一個外號:X布什(不識),現在兒子已經30多歲,娶不上老婆,沒有人領導自己不能單獨做事或者打工,不會花錢,大女兒找個人家男人也是智力有缺欠,唯有在姑姑家長大的二女兒自己戀愛結婚,夫妻倆在一汽打工,還買了樓房過上了城市生活。

    這就是典型的“養不教,父之過”,一個人道德水準的高低我認為由三部分產生,第一是先天遺傳,第二是父母教育,第三是社會教育和自身修養,這三方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 4 # 邵氏雜貨鋪

    《三字經》作為中國五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裡面的每一句話都是經驗的總結,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既然三字經裡面說了“養不教、父之過”那麼就說明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模範帶頭作用:孩子有樣學樣,父親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

    第二、監管作用:孩子做事是不知道對錯的,只是憑藉自己的喜好,這期間家長要掌好舵對的要表揚鼓勵,錯的要指正制止,嚴重的還要懲罰,此時的放任不管那就是在坑孩子。

    第三、陪伴作用:多抽出時間陪陪孩子,即使工作再忙,回到家也要關心一下孩子,和孩子互動一下叫他們的心理不至於胡思亂想!

    總之,在孩子的教育中,孩子好不好,父親責無旁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經聊的最好的人,現在成了陌生人,可我還是忘不了他,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