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長沙老怪
-
2 # 楚邑散人001
因為劉備要啥啥沒有,所以去劉備那裡才能更得到重用。如果去曹操那裡,地盤已經有了,謀臣一大堆,一方面不容易獲得重用,另一方面不是和曹操一起白手起家的不容易獲得曹操的信任。去孫權那裡也是和去曹操那裡有同樣的問題。
-
3 # 新志途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這句話往往被用於勸降他人,但愚以為其本意應是有才德的人認真選擇有賢德的主公,即英雄相惜,人以群分。
有伏龍之號的諸葛孔明,才華流於隆中南陽,民間有才人知之,但並沒有聽說劉表去請孔明出山,其原因為何?一者當時孔明尚且年少,居高位者一般都是歲高之人,其二孔明等人隱耕於野除鄉民及交往名士外難為人知。
劉備請孔明出山的直接因素是徐庶的推薦,加上躍馬檀溪遇到司馬徽,更進一步瞭解孔明的才華,這才定了劉備力請孔明出山的心,而孔明隱於山野日久,但並不是真心隱世,而是一直關心天下大勢,分析天下變化,只是待明主爾。劉備選擇孔明是因為幾位賢人的推薦,而孔明選擇劉備倒是因為劉備的個人魅力。劉備當時在荊州的情況可謂悲慘,兵不過萬,將唯兩人,幾無立錐之地,徒有皇叔之名。在劉備這樣的條件下選擇劉備,可見孔明此人不是阿諛奉承,崇尚權貴的,選擇劉備也不是圖其名號,雖然多有人說劉備是假仁義,愚以為這不過是一些不願行仁義之人的佞辭。
武侯為了理想,為了託付,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後人學習的。
-
4 # 大米粒945
諸葛亮選擇劉備,也只能選擇劉備,因為第一點劉備和劉表有關係,而劉表又和孔明的岳父有關係,所以從孔明這方看來,投奔劉備是很有好處的,畢竟自己也在荊州生活了很長時間,回到北方或去東吳無疑是一種不好的選擇;第二,劉備是一個很好的君主,在封建君主制度中,能夠放權,把大權稍稍放給手下丞相等人的君主才能算是好君主,如果到了曹操那裡,恐怕只是聽聽孔明的話,可以說很難能採取他的意見,那麼諸葛亮就沒有了自己的威望,那去那裡還有什麼用?第三,東吳那裡已經有了諸葛瑾,並且作為一個謀臣應該知道,既然為主公出謀劃策,就要了解這謀士裡的勾心鬥角,為了不與諸葛瑾鬧壞關係,諸葛亮也不會到東吳;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劉備是正統,曹操是漢賊,曹操周圍的叫做走狗爪牙,而劉備身旁的叫做賢臣良將,如果曹操贏了,那麼流傳下來的故事也是諸葛亮為國捐軀,如果是劉備贏了,那麼諸葛亮的名聲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
5 # Lizhaogong
良禽擇木而棲,諸葛亮選擇劉備也是最佳選擇,能更好的發揮他的才能。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這兩人都是輔佐之才,諸葛肯定得找個明主輔佐,當時曹操陣營人才濟濟,孫吳方面也是人才輩出,恰巧劉備隊伍確少人才,所以說劉備就是讓他實現理想的人。
回覆列表
諸葛選擇劉備,一是因為自信,二是覺得輔佐劉備利於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
劉備雖然貴為帝胄,但是沒有自己的根據地,眼光謀略一般,唯一值得肯定的是劉備透過多年積累,擁有一個愛民忠君的好名聲。選擇劉備就要跟曹操、孫權博弈,說實話,很多謀士並不是不想投奔劉備,實在是覺得輔佐劉備難度太大,所以放棄了。
劉備手下武將還是很厲害的,呂布死後,最厲害的武將基本都被劉備收攏了,這是第一個優勢;劉備是皇叔,有一定的號召力,這是第二個優勢;曹操平定北方後,南方的荊州和益州還沒有強力的勢力,這是唯一的機會,諸葛認為他可以把握這個機會,輔助劉備成為一方霸主,進而一統天下,正是因為這幾點,諸葛才會決定出山輔佐劉備。
事實證明,諸葛基本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不愧為三國第一謀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