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貢子絮叨叨

    《長安十二時辰》中何執正的原型就是賀知章,結尾處的詩就是賀知章的《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在正史中,賀知章是天寶三載正月初就因病告老還鄉,彼時唐玄宗還親自率百官為賀知章踐行,在小說和電視劇中的上元節,賀知章實際上也應該已經回到老家了,他沒有時間也沒有這些精力去做出這些事情了。

    從這首詩來看,詩的後兩句,明顯的感覺是有這樣的見聞,有這樣的體會才能寫得出來,單純的想象幾乎不可能寫出這樣的句子來。

    但是為什麼電視劇要這樣安排呢?可能也是為了渲染一種英雄遲暮,黯然離場的情境,只是這樣的一個表現手法個人卻感覺是十足的一個敗筆,一則不符合唐玄宗對賀知章尊敬有加的態度,竟然讓如此德高望重的老臣悄無聲息的離去,二則也不符合詩句的內涵,既是《回鄉偶書》,還沒有回鄉又怎麼寫得出來?更別提“偶”了,這明明是刻意寫的了。

    說起來,這部電視劇的結局,總有些讓人覺得太草率了,幕後大佬就這樣草草的被一箭射死了?還不是主角的功勞?張小敬的結局,要是能再跟史實結合一下就好了,回頭會不會成為禁軍一員呢?姚汝能的結局不交待一下?畢竟他記載了張小敬這個名字。

  • 2 # 壞球總編

    作者文筆不夠,應該自擬一首能表現“賀知章落寞歸鄉,和唐玄宗劫後餘生感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詩。當然,前期也有劇情對詠柳進行過分解讀,這首詩我覺得也不太合適,換成“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這樣的才妥當。

  • 3 # 我瞎說的

    這個情節是表明皇帝的態度。

    前面,何監承認自己是刺殺林相的主謀,而且又當群臣百官的面刺殺林相,按律不可能不治罪。

    皇帝續寫之意是既往不咎,回家去吧。

  • 4 # 遊風組

    皇帝補的第一句:相見不相識。意思其實就是雖然伴君幾十載,但是很多東西卻沒有表達出來,都隱藏著,可能是為君考量,也可能是為自己私心,劇中何監最後的諫言,如刀插在心頭,聖人以為他能懂自己,卻不想也不能體會和理解自己苦心,形同陌生人。這是聖人的悲哀,他感嘆自己。

    第二句:笑問客從何處來,笑代表了聖人的釋然,不追究的態度,從哪裡來就回哪裡去,也是衣錦還鄉,榮耀故里,這也是聖人對自己的釋懷,一天過去了,終於可以輕鬆了。

  • 5 # 亦喜亦悲

    《長安十二時辰》中,何監在告老回鄉之前,提筆寫下了兩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表達自己終於能夠迴歸故里的夙願。後來李隆基在後面補充了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認為實際上是有三層寓意的:

    第一層:形容與何監君臣多年,卻形同陌路

    雖然何監站位太子,但最起碼沒有謀逆過皇帝,皇帝一直以來還是比較尊重他的,而後來,皇帝看清了何監,原來他跟他印象中的何監根本不一樣,儘管皇帝聽了何監的肺腑之言,卻依然認為他並不忠於自己。

    第二層:表面說何監,實際在說自己

    皇帝落魄時,在長安的大街上卻沒有一個人能認得出自己,雖然他是長安人,但長安人並不認識他,而那些曾經為這場反恐行動做出努力和犧牲的人,或是混跡於政權之爭的官宦,都沒有人懂他,似乎他的境界才是萬人之上,無人之巔。雖然他聽了很多人的諫言,他也很會給別人洗腦,但他依舊沒有變好的意思。

    第三層:君臣一場,有送別之意

    畢竟何監三十七歲中進士,從此就少小離家,回鄉時已過八十,與皇帝相處的時間久了,皇帝對何監還是有君臣之心的,對何監的一生的跡遇也了表落寞,希望他能夠回鄉安度晚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海克斯鱷魚和海克斯皇子哪個值得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