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月簾育兒

    孩子長期在兩種語言環境下,兩種語言她都能學會。

    每個小孩都是一個語言大師,很容易學習和接受來自外界的一切資訊,在多語言環境下的孩子可以輕而易舉的學會多種語言。龍應臺在描述他的兒子在3歲的時候就明白了德語和中文的不同,而且知道什麼時候用德語什麼時候用中文,對什麼人說哪一類語言。孩子對語言有天生的敏感。

    一個正常的雙語孩子想要流暢地使用他的兩種語言,四五年以內就可以做到。

    哈佛大學的研究也表明,幼兒時期是孩子語言學習能力的高峰期。越早接觸第二語言,越能運用的更加熟練。

    語言能力由三部分構成:1.口腔發音 2.語言的認知及理解 3.社交經驗。這三點都是透過孩子的模仿學習得來的。所以是否能在雙語言環境下學會雙語言,關鍵在於語言環境溝通互動。

    如果家人和你都同樣是沉默寡言的性格,你說普通話家人說英語。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同孩子的交流和互動比較少,孩子就會困惑。長期這樣對孩子的認知和理解已然構成了障礙。這個情況下孩子的語言能力怎麼可能會好呢?別說複雜的語言環境,就是單一的語言環境,也不會讓孩子有更好的語言能力。

    家長經常和孩子交流互動。孩子會透過大量的模仿學習,掌握大量的語言能力同時能讓孩子在語言表達過程中享受到成就感,進而喜歡上更多的表達。然後形成一種良性迴圈。你有再複雜的語言環境也不怕。

    所以我不贊同三歲之前的孩子在家裡接觸不到英語而你偏偏要讓孩子去上一個雙語的早教班。

  • 2 # 歡樂雙胞胎日常

    對的,如果小孩出生就接觸兩種語言,那到會說話時就會兩種語言都會說,如果接觸三種語言,那他會很自然地成為三語兒童,接觸四種語言,就是四語兒童。唯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最好做到家庭成員一人說一種語言,不要混亂,比如同一個人一會兒跟他說普通話,一會兒跟他說家鄉話,這樣的語言習得環境會造成小孩對多語種的混亂輸入(聽),到輸出(說)時也會混亂。如果現實中無法做到一人一種語言,至少也要保證有明確界限的在哪裡或做什麼事就說哪種語言,固定下來就不要輕易改變。比如媽媽在家裡就完全說英語,或講繪本時說英語,即使不懂也不切換用中文翻譯,不斷重複直到娃能明白。這樣的雙語輸入條件對培養雙語兒童也是至關重要的。

    我家娃出生後就是固定的爸爸跟她們說英文,我說中文,兩種語言同時輸入,但是爸爸上班,每天跟她們在一起的時間就一兩個小時,但是,這樣的雙語輸入不對等並沒有影響到孩子對雙語的吸收。在娃一歲左右,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跟她們說的話她們全聽懂了。但還沒聽得懂爸爸說的英語。我也不急著翻譯,讓他們順其自然地交流,懂不懂無所謂,果然,在差不多一個月以後,英語她們也完全聽懂了。更神奇的是,平時接觸不多的閩南語,因為我們生活周邊的語言環境是閩南語,完全沒有刻意進行過閩南語輸入,但是,我去買菜,去超市,跟我的家人,跟當地的人都會說閩南語,現在,孩子只要接觸到講閩南語的人,人家說什麼,她們也能聽懂一大半,特別是我從沒有跟她們說過的詞語,她們也能明白是什麼意思。我覺得這真是太神奇了。所以,在3歲以前都是孩子的語言爆發期,只要在這是時間內進行多語輸入,完全是可以靜待花開的,並且這對我們來說完全不費力。

  • 3 # 蛋殼媽媽

    小孩子的學習能力是天生的,潛力也是無窮的,多少種語言的學習都不是問題,但矛盾的地方在於,如果三歲前接觸語言種類超過兩種或更多,那他的語言積累期也會更長,開口說話的時間會更晚,並且對各種語言無法認真深入去理解。所以個人建議是,三歲前,日常生活經常保持一種常用語言,三歲後可以多種語言一起出現,小孩其實都會適應得很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放在衣櫃裡堆灰的衣服怎麼處理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