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司徒伯雷

    古代當然有青年節,但和今天的青年節意義不一樣。

    古代青年節叫冠(笄)禮,男子成年禮叫冠禮,女子成年禮叫笄禮。舉行過冠(笄)禮,意味著一個人正式成年,擁有了一定的責任和義務,比如可以結婚生子。

    冠(笄)禮有一定流程,一般先佔卜選擇良辰吉日,然後加冠(笄),最後男子會取字,以後人家稱呼他就不能叫名字而是字了。

    男子舉行冠禮一般在20歲左右,《禮記·曲禮》記載說:“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曰弱,冠而字”。古人所說的弱冠之年,即指男子二十歲。冠禮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不重要,唐代以後,冠禮就開始衰弱;宋代以後,冠禮幾乎就不流行了。

    古代青年節,更多針對的是男性,女性在當時社會地位低下,雖然有笄禮(女子把髮髻盤起來,表示成年了),但通常在女子出嫁時才舉行,也不如男子的冠禮正式。

    女子舉行笄禮一般在15歲左右,舉行完笄禮意味著女性可以出嫁了。不過如果女子過了二十歲還沒出嫁,那也要舉行笄禮,以表示她已正式成年。

    古代青年成年,意味著要肩負一個獨立個體的社會責任,在當時,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傳宗接代,所以只要青年舉行了冠(笄)禮,就應該趕緊娶妻生子或嫁人,以完成讀家庭或家族的責任。同時這也意味著這個人要開始履行對家庭的義務了,要回報家庭。

    整體看,古代青年節和現代青年節,意義很不一樣,對人的要求也不一樣。

  • 2 # 薇的深度文藝之旅

    1.青年節源於1919年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

    1939年,正式將5月4日定為青年節。自此以後,每到青年節,全國各地都會有相關紀念活動,有的青年做志願活動以求實現自己作為青年的價值,有的青年選擇在這天舉行成人儀式,將這一天當做自己成人的起點。在古代,青年們也是有自己的節日的,那就是他(她)們的成人禮——冠禮和笄禮。

    2.冠禮

    《禮記·冠義》記載:“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一般來說,古代男子二十及冠,舉行冠禮,這也就意味著男子開始步入社會,承擔起自己,家庭,家族的責任,成為一個具有德行的成人。其過程極具儀式感。在男子及冠這一天,一般有以下幾個過程:

    (1)“占筮”,即擇吉日。

    (2)“戒賓”,提前通知親友參加。

    (3)“加冠”,冠者面朝南立於廟前的臺階,主賓按照儀式加冠,依次將三種冠加於冠者。

    (4)“取字”,取字之後,名只用於自稱,除君父外,任何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以示尊敬。這就是《禮記·曲禮上》所謂的“男子二十冠而字” 。像《論語》中,顏回字子淵,仲由字子路,都是如此。

    3.笄禮

    笄禮,漢民族女孩成人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正如《儀禮·士昏禮》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女子行笄禮當天,除了迎賓等禮節,以三加三拜為重要過程。

    三加是依次更換相應的禮服髮飾。三拜則依順序行拜禮。

    一拜,向父母拜禮以感念養育之恩;二拜,向正賓行拜禮,表示對師長和前輩的尊敬;三拜,面向國旗行拜禮,以表示傳承文明報效祖國的決心。再接著就是取字,聆訓。古代女子行笄禮,多以示成人,可以婚配。這一傳統發展到現代又為其增添了些意味,即,女性自立自強的角色提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分辨定做西服工藝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