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洪一刀2
-
2 # 身凡1
老家濰坊,我們那農村的習俗是大年初一早上,家族中的晚輩都要到長輩家裡拜年!天不亮長輩們家家都準備一些果脯,糖,瓜子之類的放在桌上,還有的燙一壺酒!晚輩們去了挨個問聲:過年好!這家的女長輩應聲後便忙不迭的把瓜子糖往年紀小的口袋裡塞,說一些吉利的話,儀式便在笑聲中過去了!回家把照看小孩子父母替下來到長輩家裡再一輪拜候!當然鄉村裡旁姓關係處的好的也互相走動!至於問人多少,依莊裡家族大小論!莊大家大衍生五代多的,往往一上午都在拜年中度過了!年初二若無特殊情況新女婿都去岳父岳母家拜年!家裡其它親戚依實際情況在十五元宵節前結束。網友們期待你們說說家鄉的習俗,一起交流可好?
-
3 # 落英鄉間
大年初一我們這裡拜年的人特別多,全家男女老少齊出洞。先是小孩和家裡的男人,吃過早飯後才輪到女人,一般是同輩份的一起,三五成群,七八個一幫,這樣顯得熱鬧,很少一個人孤零零地單獨拜年的。人人都談笑風聲,春光滿面,同輩人見面也是”過年好”。小小的山村充滿了喜慶和祥和。
-
4 # 手機使用者SQH
在我們當地,大年初一早上拜年,小孩們都早早地起來,先在村中給自家族的長輩們拜年祝福,然後到左鄰右舍和全村人家拜年,村中路上人來人往,三三兩兩很是熱鬧,碰到每個人都相互祝福、賀喜。這也是我們當地的岡俗習慣。
友友們,你們哪裡大年初一拜年多嗎?
-
5 # 路上有心人
謝謝邀請。與從前相比,現在拜年的人數是增加了。以前,拜年大都在親朋好友之間,現在,人的社交範圍更廣了,同事之間,領導與群眾之間也都互相拜年,當然,去領導家拜年的人更頻繁。尤其是有了工會這個組織,每年春節,他們都會去退休職工、勞動模範、殘疾人員、軍屬烈屬的家庭帶著禮物去拜訪,給春節增添了溫暖與人情。說到習俗,客人自不必說,主人家有一點是必須的,那就是要設定果盤和食盒,裝上花生、瓜子、開心果之類的乾果以及時令水果,而且,不管來了多少撥人,果盤和食盒都要裝滿,以示對每一個拜年的人的尊重與祝福。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
6 # 使用者泰和
我們家鄉拜年的人不少,習俗也很多。卅晚上拜祖宗和長輩,行大禮,跪拜。大年初一,初見互相抱拳祝賀新年。還有一種形式,親戚朋友串門,贈送禮物,互相宴請。新婚小媳婦拜年更是亮點,由嫂子領著挨家拜年,花枝招展,吸人眼球。
我一直在外地工作,過年時回家團聚,老人去世後就不常回去了。退休後在哈爾濱居住,拜年人很少,都是朋友間走動。
回覆列表
記得小時候,農村老家過年時,年味非常濃厚,拜年的人也特別多,請允許我細細道來,不要嫌囉嗦羅。
初一早晨,在自己家裡向長輩口頭拜年後,吃完新年第一次全家團聚的早餐後,小輩們就準備給同宗、相鄰的長輩拜年了。改革開放之前,農村人很少外出,因此一個隊裡的人還是相當多的,一般一戶都超過4——5人,多的戶甚至超過10人。按照輩分,先是輩分最低的人,向輩分最高,最年長者拜年(都是空著手,不用禮物,無需下跪),說幾句恭喜發財,命比南山,福如東海等祝福語,主家散煙,敬酒,裝碟(零食)招待,意思一下,坐一坐,就起身離開,去第二家了…………
待得各家各戶的"年"都拜完後,各家再搬出一張四方桌(俗名八仙桌),幾條雙人櫈,並起來成一條長形桌叫"條桌",每家每戶都備好了一壺"湖之酒"(即大米釀的酒),裝一碟子零食,先將長輩請出來,資格最老者坐"上席",再依次在兩邊論資排輩就坐,小朋友只能在下方站著或坐著了。至於說些什麼,當時我還太小,記不大清楚了!總之,那些長輩被晚輩們輪流敬酒,量大者可以豪飲一頓,量小者意思一下也行,無人強迫的。小輩們可自行喝酒吃零食,直至酒席結束!
團圓酒席結束後,小輩們又要忙了,還得給自己作古的祖宗們祭祖——我們這稱之為"拜祖年”,男丁一定要去的,女孩一般也要參加,出嫁後的女兒,就不強調了。
所以,正月初一這天,很忙碌,也很熱鬧,年味十足。可惜,這種和諧的場面難以再現了,各人都在各奔前程,來去匆匆,哪裡還有時間浪費在這些細節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