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大利益點在於兩個:第一個是有利於自身的發展,亂世出豪傑,同樣是各種人才輩出的時代。曹操必須要找到讓天下豪傑歸心的辦法來,而擁立獻帝,保證皇權的正統性就是最大的政治資本。
以曹操手下謀士荀彧、荀攸、毛玠和賈詡等人為例,除了賈詡之外,其餘幾個人都是在曹操擁立獻帝之前依附曹操的。但是以這幾個人的頭腦,不會看不出曹操是有能力也有意願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
事實上,在三國演義無論小說還是正史,最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也是這三個人。曹操也正是按照這三個人的謀劃加上自己睿智的判斷力,從而做出了最正確的判斷。而後來毛玠、荀彧和荀攸的死也都是因為曹操違背初心的原因。
假設曹操沒有擁立獻帝以維護皇權正統的初心,先不說荀彧等人是不是會投靠曹操,即便投靠了,只怕也會像徐庶一樣,人在曹營心在漢,出工不出力。
賈詡更有代表性。
賈詡做為董卓的老鄉,自出世始就為李傕郭汜等人效力,李傕郭汜亂政不得不說就是賈詡打出的一張證明自身價值的牌。這場遊戲中,最大的贏家就是賈詡。
李傕郭汜兵敗,賈詡又依附張秀對抗曹操。三戰曹操,兩度歸順,不但殺死了曹操的兒子、侄子和典韋,還審時度勢,勸說張秀歸降曹操。在勸說張秀時,最有力的一個理由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屬於皇權正統。
這是曹操充分利用獻帝的餘熱大力發展自己的最佳時機。
第二個就是以皇上的名義打擊其餘諸侯
其實縱觀三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早期的各路諸侯(以討伐董卓的人馬為代表),真正敗於曹操手下的並不多。
冀州刺史韓馥被袁紹用了假道滅虢的方法剷除了,而稀裡糊塗做了袁紹棋子的公孫瓚同樣也被袁紹消滅。
袁術死於無知加無能,皇室餘威還在,擅自自立皇位,被包括他哥哥袁紹在內的諸路諸侯共同殄滅。
孫堅、孫策父子死於和荊州劉表的戰爭。
徐州陶謙曾被曹操兩度攻打,結果卻成就了劉備。雖然最後依舊擊敗了雀佔鳩巢的呂布,並徹底將呂布消滅,但也是在和劉備聯手的基礎上完成的。即便如此,徐州也二度易主,又被劉備短暫佔據。
張秀做為很小的一路軍閥勢力,依仗的不過是他的叔父張濟殘餘人馬和謀士賈詡的運籌帷幄,幾番殺的曹操丟盔棄甲,損兵折將。最後還是依靠召降結束了對張秀的戰爭。
官渡之戰是曹操經歷的最兇險也最具有決定性的一場大決戰。即便如此,曹操也沒有聯合或以皇帝的名義矯詔讓西涼馬騰或是荊州劉表對抗袁紹,而是憑藉一己之力消滅袁紹。
直到赤壁大戰,曹操的用兵除了徐州聯合劉備之外,既沒有假借他人之手,也沒有聯合作戰,無一不是依靠自己的睿智加下屬的實力做到的。
曹操不是沒有考慮過以皇帝的名義讓諸路諸侯自相殘殺,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沒有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這麼做是沒有人會聽從曹操的調遣。
而曹操也從不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他需要的就是可以在條件成熟時任意的攻打別人,條件不成熟時可以不被別人攻打。畢竟,主動攻打曹操就相當於攻打大漢天子,那無疑就是坐實了謀反的罪名。
這就是諸葛亮後來分析曹操時所說的曹操佔據“天時”的原因。
天下局面混亂時曹操尚且知道皇帝令的可笑,又怎麼會在天下局勢清晰明朗化的時候抱有幼稚的幻想?
先不說孫權會不會聽從曹操矯詔名義的命令,單是劉備皇叔的身份和奉衣帶詔討賊的合法性就讓孫權有足夠的理由幫助劉備對抗曹操,最不濟的也是隔岸觀火。
而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孫權名義上是和劉備結盟,更多時候還真的是用隔岸觀火的態度遊走於曹操和劉備之間。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大利益點在於兩個:第一個是有利於自身的發展,亂世出豪傑,同樣是各種人才輩出的時代。曹操必須要找到讓天下豪傑歸心的辦法來,而擁立獻帝,保證皇權的正統性就是最大的政治資本。
以曹操手下謀士荀彧、荀攸、毛玠和賈詡等人為例,除了賈詡之外,其餘幾個人都是在曹操擁立獻帝之前依附曹操的。但是以這幾個人的頭腦,不會看不出曹操是有能力也有意願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
事實上,在三國演義無論小說還是正史,最先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也是這三個人。曹操也正是按照這三個人的謀劃加上自己睿智的判斷力,從而做出了最正確的判斷。而後來毛玠、荀彧和荀攸的死也都是因為曹操違背初心的原因。
假設曹操沒有擁立獻帝以維護皇權正統的初心,先不說荀彧等人是不是會投靠曹操,即便投靠了,只怕也會像徐庶一樣,人在曹營心在漢,出工不出力。
賈詡更有代表性。
賈詡做為董卓的老鄉,自出世始就為李傕郭汜等人效力,李傕郭汜亂政不得不說就是賈詡打出的一張證明自身價值的牌。這場遊戲中,最大的贏家就是賈詡。
李傕郭汜兵敗,賈詡又依附張秀對抗曹操。三戰曹操,兩度歸順,不但殺死了曹操的兒子、侄子和典韋,還審時度勢,勸說張秀歸降曹操。在勸說張秀時,最有力的一個理由就是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屬於皇權正統。
這是曹操充分利用獻帝的餘熱大力發展自己的最佳時機。
第二個就是以皇上的名義打擊其餘諸侯
其實縱觀三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早期的各路諸侯(以討伐董卓的人馬為代表),真正敗於曹操手下的並不多。
冀州刺史韓馥被袁紹用了假道滅虢的方法剷除了,而稀裡糊塗做了袁紹棋子的公孫瓚同樣也被袁紹消滅。
袁術死於無知加無能,皇室餘威還在,擅自自立皇位,被包括他哥哥袁紹在內的諸路諸侯共同殄滅。
孫堅、孫策父子死於和荊州劉表的戰爭。
徐州陶謙曾被曹操兩度攻打,結果卻成就了劉備。雖然最後依舊擊敗了雀佔鳩巢的呂布,並徹底將呂布消滅,但也是在和劉備聯手的基礎上完成的。即便如此,徐州也二度易主,又被劉備短暫佔據。
張秀做為很小的一路軍閥勢力,依仗的不過是他的叔父張濟殘餘人馬和謀士賈詡的運籌帷幄,幾番殺的曹操丟盔棄甲,損兵折將。最後還是依靠召降結束了對張秀的戰爭。
官渡之戰是曹操經歷的最兇險也最具有決定性的一場大決戰。即便如此,曹操也沒有聯合或以皇帝的名義矯詔讓西涼馬騰或是荊州劉表對抗袁紹,而是憑藉一己之力消滅袁紹。
直到赤壁大戰,曹操的用兵除了徐州聯合劉備之外,既沒有假借他人之手,也沒有聯合作戰,無一不是依靠自己的睿智加下屬的實力做到的。
曹操不是沒有考慮過以皇帝的名義讓諸路諸侯自相殘殺,坐收漁翁之利。
曹操沒有這麼做的原因很簡單,這麼做是沒有人會聽從曹操的調遣。
而曹操也從不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他需要的就是可以在條件成熟時任意的攻打別人,條件不成熟時可以不被別人攻打。畢竟,主動攻打曹操就相當於攻打大漢天子,那無疑就是坐實了謀反的罪名。
這就是諸葛亮後來分析曹操時所說的曹操佔據“天時”的原因。
天下局面混亂時曹操尚且知道皇帝令的可笑,又怎麼會在天下局勢清晰明朗化的時候抱有幼稚的幻想?
先不說孫權會不會聽從曹操矯詔名義的命令,單是劉備皇叔的身份和奉衣帶詔討賊的合法性就讓孫權有足夠的理由幫助劉備對抗曹操,最不濟的也是隔岸觀火。
而事實上,赤壁之戰後,孫權名義上是和劉備結盟,更多時候還真的是用隔岸觀火的態度遊走於曹操和劉備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