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午夜的陽光-

    為什麼要避免大臂下沉呢?你以為你大臂不下沉你出杆就絕對筆直了嗎?出桿直不直首先得自己動作得舒適才行,才能發力透徹。

  • 2 # 雄鷹武道

    要想打檯球大臂不要下沉,那麼在出杆時後手應該放在球杆與身體接觸的位置。訓練時,我們必須拉滿杆,並養成拉滿杆習慣,大臂自然就不會下沉了。

  • 3 # zhun1124

    別太在意這些小細節。主要怎麼舒服合適自己就可以了。所謂這些小細節和標準的動作都是職業選手從小就接受職業訓練,每天訓練十幾個小時練習出來的。你想改這些東西你就要花大量的時間去改

    ,你覺得你有時間嗎

  • 4 # 混元霹靂手蔡徐坤

    bingo,這個問題問我就問對了。

    專業二十年打斯諾克的小夥子來為你們解答。

    首先,先搞清楚為什麼打球的時候會大臂下沉。

    -延伸(重點,要考的)。

    延伸只是一方面,之所以需要延伸,是因為所需要的杆法。

    高杆。如果需要使用到高杆,那麼,在出杆的時候。自身主後手的大臂是不可避免的需要作出一個向上挑的動作,它的目的是為了讓皮頭接觸到母球之前形成一個微弱的夾角。千萬別小看這個夾角,形成夾角之後。皮頭擊打到母球時就不會如同中杆一般去推動母球,而是給予了母球向前滾動的力量。

    這裡注意,推動和向前滾動是兩碼事(這裡也要考)。推動時,母球自始至終僅有最下方的一個點會接觸到檯布。這中間抵消掉的是摩擦的力量。而經過順逆毛交界區時,母球的方向便會發生傾斜。我們經常打球的人稱之為變線。變線帶來的後果,就不用我多說了吧.....都是吃過虧的人....

    那麼這些和大臂下沉有什麼關係那?(身邊有球杆的可以自己試一下,沒有球杆的就模仿一下動作)你會知道的。

    中杆。建議大家多多使用中杆去打球,有些球友在前期剛剛掌握了一些杆法運用的技巧後。經常會使用高、低杆去打球,這裡有一個小小的誤區。在我們手臂上的肌肉要產生記憶動作時,會預設為這是你的常態。而這樣產生的後果就是杆杆帶“塞”。新手期間會認為這樣很酷,可是時間長了之後你就會不由自主的養成大臂下沉的習慣,這裡並不是說大臂下沉不對。而是很少人可以運用的爐火純青。

    如羅尼,資深球迷肯定知道羅尼最常用的杆法便是“斯登”。其實斯登亦是中杆,但它又有別於中杆。火箭偏矮的身高和身體的柔韌性讓他可以對母球中心的一個點進行高、中、下(看上圖)三個角度進行擊打。以此擊打出的效果更容易掌握。但是這個特性僅限於羅尼自身,其他球員很難模仿。

    低杆。前面說到高杆是向上挑,那低杆就是向下鏟(這其實設個誤區,等會會做詳解)。身邊有器材的朋友可以試一下,低杆動作中。如果你需要一個很強烈的杆法效果,就必須增加皮頭送出去的距離(即擊打到母球后,球杆仍舊跟著母球向前走動的動作)。這裡,我們稱之為“延伸”。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發力也是主要的條件。當小臂蓄力後,向前送出球杆時,僅能達到一定的角度和距離。做延伸動作時,大臂必須做下沉(這和每個人的身高都有一定的關係)。所以我篤定羅尼是天選之人,身體機能,大腦思路,完全就是為斯諾克而打造的一位天才的選手。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延伸”想要做好,是需要自身不斷的去調整擊球動作,出杆姿勢。

    而“大臂下沉”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用到的一種特性,也並不適合每個人去都練習。如果身高在1米85以上,你該想的,是儘量避免大臂下沉。而身高在1米7到1米75之間的話,就要想如何訓練大臂下沉,而不是避免大臂下沉。因為它可以更好的提供給你所需的幫助。

    總結:我們做不到像奧沙利文一樣。但是,我們都是自己的“奧沙利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高手在民間”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