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陌上行任

    我非常佩服先人的智慧,把“學習”組成了一個詞彙。“學”是模仿,“習”是經常接觸某事物後而逐漸熟悉起來。

    說到“學”,既簡也難。說它簡,是看到某感到有興趣的事,一番努力之後小有成就,便可比劃一下了。但要真正學到精髓,弄懂其中的奧妙,又確是難為了。要想更深入地學,往透裡鑽,能真正把握,會得心應手運用它,那就靠不斷地“習”了。

    試想,一個人僅簡單學些課堂上的或一些程式化的東西,不去深入掌握整個專業系統的理論,不會具體運用,怎樣成就一番事業?如學中國文學的,高考前學習一些必考的東西無可厚非,如果一輩子為了考更高一級的職稱,做做題庫內的題目,背誦幾篇文章,不求甚解,甘當花瓶,連中國古典的、現代的、當代的文學主幹內容和審美理念都知之甚少,豈不是很淺薄。那能算是一個文學工作者嗎?一個外科醫生如果不會做手術,一個工程師如果看不懂工程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即使你得到再高的頭銜,也是假把式。只能和一臺電腦按部就班地、千篇一律地解決問題無大區別。一個人想真正成為業內的好手,只有“習”這一條路好走。這樣看,“習”是否確實重要呢?

    毛主席在延安時就說過,“對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都是強調學習理論後重在精通,最後熟練地應用,成為你自己的看家本領,才能在這個知識的海洋裡快樂自由地翱翔。

    但是,“習”又是一個複雜而又艱苦漫長的過程。先說複雜,想天天玩樂著就輕鬆熟悉一個專業;想起幾個大早背幾段文章,學學樣子裝個門面,就能岀人頭地。那是“床頭上拾個金元寶——自哄自”。學習從無捷徑,任何人既不可能只從書本上和網際網路上直接學到一門知識的真諦,也不可能花高價參加一次培訓就能迅速提高,更不可能有哪個高人把技術變成濃縮的靈丹妙藥,讓你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非常虛心的尊重前輩,示以足夠的誠心,拜人為師,不斷觀察、總結和領會,才會大有收穫。

    說“習”艱苦漫長,是說要弄明白一個專業,需要數年,甚至一輩子的努力。這就象上學一樣,你在書本上學了大量字詞句、文章,但如果要運用這些寫出自己的美文,需要老師的指導,靠自身的體會往往眼高手低,錯誤百岀。一個人兩歲起就學語言,從三年級開始學寫作文,在老師批改下練習用了十幾年,後來自己又摸索多年,未見得就能習出好的文章來。何況要掌握一門科學技術呢?一個你之前完全不瞭解的領域,僅從學校學了兩三年理論,或者工作中看了幾本專業書籍,怎麼可能掌握它應用它呢?所以“習”好難啊。許多人吃不了這個苦,彎下不來這個身子,打了退堂鼓。

    提問中說到部分人“習不得,有何好方法”,我覺得人各有志,不可強求。實在不願堅持開始選擇的人,可以另尋他路,選擇一些不那麼艱苦不那麼束縛人的事情做做。對於能夠持之以恆的人,那就通過學習,在客觀世界裡獲得自由。只有努力學之,刻苦習之,虛心觀之,用心研之,持續練之,才會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果再有幾分天賦助之,你會大有作為的。

    我的想法對嗎?你有什麼高見?

  • 2 # 流浪的行囊

    《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開宗明義,給我們指出一條向上之路。人生三條路徑、三種境界,都包含其中。

    慎獨的境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人生天地之間,由懵懂孩童到所知甚多,全在一個學字,學是每個人不可須臾離開的,懂得學習,善於學習,奠定了我們一生進步發展的根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會單純吸收現成的知識,缺乏自己的獨立思考判斷,知識再多,也只是兩腳書櫥,與人生無關,與智慧無關。

    要將學習與我們的生命發生關係,有益於身心的發展,就必不可少的需要“慎獨”的功夫,慎獨,能使人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古人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講的就是慎微的道理。

    古人云,“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喻隱匿和微小處更現真心,一個人獨處時更要嚴格要求自己,謹慎小心。古人看到了獨處和細微處放鬆自己的危害,倡導慎獨慎微,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東漢時,東萊太守楊震雖有恩於王密,卻堅辭王密送來的十斤黃金。王密勸他:“暮夜無人知。”楊震說:“天知,神知,子知,我知。何言無人知!”“暮夜卻金”的佳話成為慎獨之典範。

    唐代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間,因從天竺山上取了兩片石頭而感到十分慚愧。晚年離任後,仍心有介懷,專門賦詩:“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道出了“勿以惡小而為之”“君子慎其微”的感嘆。

    君子的境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薛仁貴尚未得志之前,住在破窯洞中,衣食無著落,全靠王茂生夫婦經常接濟。後來,薛仁貴參軍,跟隨唐太宗御駕東征時,功勞卓著,封為“平遼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前來送禮祝賀的文武大臣絡繹不絕,都被薛仁貴婉言謝絕了。他唯一收下的是普通老百姓王茂生送來的“美酒兩壇”。

    開啟酒罈裝的不是美酒而是清水!當眾飲下三大碗送來的清水。在場的官員不解其意,薛仁貴喝完三大碗清水之後說:“我過去落難時,全靠王兄弟夫婦經常資助,沒有他們就沒有我今天的榮華富貴。如今我美酒不沾,厚禮不收,卻偏偏要收下王兄弟送來的清水,因為我知道王兄弟貧寒,送清水也是王兄的一番美意,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

    《莊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君子之間的交情不是建立在金錢或利益上的,很純粹。而小人之間的交情猶如甜酒一般,表面甜美實際虛偽。

    孔子說過:“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高人的境界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現實生活中,自己的行為一時不被別人理解的情況是會經常發生的。道德修養較高的人對此或者耐心地加以解釋,或者泰然處之,讓別人慢慢理解。道德修養差的人則或者沮喪,或者惱怒,但結果總是適得其反。

    柳下惠作士師,等於管刑法的官。他三次上臺,三次都被罷免下臺,於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幹,到別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

    柳下惠答覆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並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裡,一樣可以做事。

    換句話說,隨便在哪裡,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柳下惠的人品就在這裡,以正道事人,以正道立身處世,忽視功名富貴。

    柳下惠此舉可以說是正合道家所謂“和光同塵”,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

    從而達到玄妙齊同的境界,所謂:“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滄浪江的水清澈啊,可以洗我的冠纓。滄浪江的水渾濁啊,可以洗我的腳。

  • 3 # 塞上老刀S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論語》名句,孔子之言。對這句話的釋義,通常有兩種:一是,學習並時常複習,不是很快樂嗎?二是,學到了,能在適當時機實踐運用,不也很高興嗎?是學也樂,行也樂。

     

    本題觀照的是第二釋義:學,接受知識;習,運用知識。人們常說,學易行難。學習,不管是從師,還是自學,都是在接受前人的知識、經驗、技能,參照度大,勤於記憶,敏於領悟,就能學到。而運用就複雜多了,要機緣契合,要有的放矢,要舟渡相協,要鍥而不捨,要百折不撓,哪一環鬆了扣都到達不了成功的彼岸。

     

    人生長途,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行也無涯。社會在發展,實踐時時會提出新課題,需要學而行、行而學、再學再行的不斷迴圈和上升,才能破題、克難、解決問題。學而行,行而學,是相隨相進的,沒有一蹴而就的學,也沒有一勞永逸的行。行到難時再學習,學有所悟再實踐,這種遞進是積極人生的常態。

     

    話說到這裡,有必要回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第一釋義上——學習並時常複習,不是很快樂嗎?這是學習之道,也是踐行之道。學,常學常新;行,熟能生巧。這些看似簡單的道理,恰是前人的寶貴經驗。我想,常學常新、熟能生巧這八個字,不失為解決學與行中常見難題的好辦法。

    (2020.5.31)

  • 4 # 等風來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意思是:學到待人處世的道理並適時實踐練習,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悅的事嗎?

    1、此內容出自孔子的《論語》,《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

    3、如何才能習?老師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教育學生:

    一、保證良好的睡眠,不要熬夜,定時就寢。堅持午睡。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鍊。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鍊,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鬱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幹淨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係,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 5 # 農民女詩人崔秀英

    學習和運用知識,要很好的結合起來。學習知識要真正領會精神實質。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文化遺產,我們學習時一定要虛心。時代在不斷髮展,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要融入現代的社會,使之對今天改革開放和社會穩定有利。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利於今天的文明建設。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這就需要悟性,我在學習傳統文化時,就愛深入研究,使之運用和指導自己寫詩,寫出符合這個時代的詩篇,並樂此不疲。

  • 6 # 一真講堂

    人之初學,必當先學而習之,若是隻學不習,則難以成自然。所謂自然者,在天為浩然正氣,在人為倫常八德。學與習,學不難,習難,習之所以難者,難在於被惡習所薰染,人變得自私自利,自以為是。

  • 7 # 如如同好會汝瓷與修養

    學能學而不能習,沒有好辦法,就像吃飯睡覺,你說我就是不吃不睡,就沒有辦法獲得相應的效益而已,所以說能不能做,就是主觀的一個選擇,大丈夫能行則行也,沒有什麼可以不可以。

  • 8 # 與君未央

    學習學習,就是既要學,也要習。相對來說,習比學更重要。原因是學只是接受,而習是記住,記憶是有科學方法的。一般來說,第一次接受(學),當時就可以記下,但這種記憶持續不長,大概就幾個小時,心理學把這種記憶叫“短時記憶”。如果要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也可以稱為“永久記憶”,就要“時習之”。每次復記的時候,也無需花太長時間,記住了就放下,去做其他事情。然後過一個時間段,再來複記一遍。如此不要中斷,持續大概三個月時間,就不會忘記了,也就是轉化成了“長時記憶”。在學校裡,老師總是讓我們複習學過的內容是有道理的。很多人不理解,以為自己記住的東西怎麼會忘記呢?就是對“習”的次數和時間沒有找到方法和規律。

  • 9 # 隨河入海

    關鍵在於學而時習之,後面的一句,不亦樂乎,如果你體會不到不亦樂乎,別說習,學都不見的去做,而有不亦樂乎,學之後必然會勤勤時習之,以求精進,不在方法,不在意形,而在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包粽子美麗好看,客易烹飪好吃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