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紫園道人修仙記

    雲漢鑫曰:書法作品一般分開篇、正文、落款及啟首印、落款印、等幾個部分,一幅好的書法作品要求這幾個部分能有機地形成一個整體。我們在創作書法作品前,要有一個通篇的謀局布篇的過程,在創作過程中特別要留意首尾呼應、守中留白、大小有度、錯落右致、和諧統一這幾個方面的問題,使作品形成一個整體。

    一幅好的書法作品,用印也是特別有講究的,啟首印和落款印的使用也大有講究。

    啟首印的大小、內容都要與文字內容和書寫格相匹配,一般鈴蓋在開篇文(或正文)首字的右側,啟頭印則鈴於作品的右角偏上。

    落款的姓名印和字號印要分別使用陽刻印和陰刻印,姓名印要鈐於字號印的上方,大小與落款匹配。

    落款應當寫清楚正文內容的出處、贈送給誰、因何創作以及創作時間和作者姓名字號等。當然,落款還有落雙款和落單款之分。

    落款的字型,原則上講究隸不用篆,楷不用隸,行草不用楷書,字型大小也一定要比正文內容的字型小一點,以免喧賓奪主,有失章法。

  • 2 # 華蓮生

    一個書法作品是一個故事。開頭是一個故事的開始,結尾是一個故事的結局。作品寫對了是一個完美的故事,寫不好成了一個書寫的事故。

  • 3 # 津門徐霞客

    簡單回答,萬事開頭難,書法也一樣,開頭定下整篇的風格基調,從始至終,一而貫之,結尾起畫龍點晴的作用,根據前面的整體效果來作最後的收尾,可根據需要作調整,將通篇調整到最佳狀態。

  • 4 # 汶盧介生

    問題比較含糊,單說書法作品的正文,不同字型要求又不同,篆隸楷從頭至尾節奏變化不大,行草則有漸進的過程,如王羲之手札,經常從頭至尾由正而草,極盡變化。

  • 5 # 高長寬4

    沒有……什麼章不單出、尾不單字、起首章……是不是遵守無所謂,這些所謂規矩已有名家破了。當然起碼規範還有,比方說不能寫紅色字……

  • 6 # 水滴紋繡

    開頭:求精妙

    古人書論中說過,開篇決定全篇。一幅書法作品的開篇幾個字,統領整副作品。古人寫字也特別捨得在開篇上下功夫。

    如上圖,王羲之《蘭亭集序》篇首“永和九年”四字,很顯然是經過仔細安排的。從馮承素摹本中如果仔細對比看的話你會發現,這四個的墨色明顯要重。“永”字更成為千古絕唱,有人說這個“永”字可以說就是一個楷體字,可見王羲之對第一個字是極其用心謹慎的。“和”字,左邊三筆橫畫的延長線在一個點上匯聚。“九”字,上下左右的起筆收筆連起來在一條直線上。所以有人說“和”“九”二字達到了幾何美的程度。“年”字,中間豎筆是一筆壯筆,顯得很穩。

    再如上圖,褚遂良《聖教序》中,第一個“大”字。尤其那一個捺畫,我本人認為是千古絕捺。《聖教序》中有很多捺筆,但都比不上第一捺那麼拽,這一捺像一把大刀一樣妥妥的插在那裡。這一捺,像一根定海神針一樣定住了整個作品。這一捺,肥瘦剛剛好,若再瘦一點,就缺了味道,撐不起全篇,起不到定海神針的作用,但若再胖一點,就失去了平衡。

    結尾:不草率

    一幅書法作品寫道最後,往往容易草率收場。但古人寫字,開頭和結尾一樣重要,一樣被重視。

    如上圖,張旭《肚痛貼》,篇首三字取平正緊湊,片尾三字取險絕舒朗,中間則多用連綿。篇首和片尾達到強烈對比的效果。整副作品感覺後勁很足,有一種金字塔的穩重感。

    再如上圖,王獻之《大觀帖》,篇末“也”字取斜勢,用長撇,篇幅已滿。最後一字“耳”另起一行,若中規中矩的寫一個耳子放在那裡,就有了孤零零的感覺,和全篇失去了聯絡。所以王獻之取了縱勢,用了長筆。一是和篇首的“耳”字長筆呼應,二是和“也”字長筆形成背向落差,三是補了空白,讓最後一字和全篇有了聯絡。可謂一箭三雕,妙哉妙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是從非洲起源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