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5
回覆列表
  • 1 # XX逆旅行人

    第一、言傳身教勝過千言萬語。

      有多少父母天天陪讀、伴讀,他們熬白了頭髮,熬彎了腰,但做子女的並不領情。正如高爾基所說:“單單愛孩子,這是連母雞也會的事,可是善於教養他們,卻是一樁偉大的公共事業。”

    家族的歷史說明什麼?父母的素質如何,對下一代的影響很大。蘇霍姆林斯基有一句教育名言:“父親和母親們,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自己!”孩子在父親和母親的潛移默化中啟蒙成長,父母是什麼樣,孩子就會跟著學什麼樣。這句話提醒著家長: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做到言傳身教。何謂家風?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影響。

      今天,所有的父母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精力、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那種讓母親從社會上退出回家做全職母親的作法是根本不現實也是不科學的。時代需要的是“無為而教”——培養孩子的習慣和興趣後,每個父母就能花極少的時間,收到最富有成效的結果!

      第二、不需揚鞭自奮蹄——給一個孩子選擇的自由、發展的空間

      現在流傳著一句話:“男人有錢就變壞,女人壞了就有錢”。於是,男人防著女人,女人防著男人,防來防去成了習慣。對兒女的教育也採用防範的方法,生怕兒女變壞,於是整天盯著,看著,跟著,說著,於是矛盾不斷,衝突不斷。這無疑是最壞的教育。那麼,最好的教育是什麼呢?

      最好的教育就是追求“不需揚鞭自奮蹄”,追求的是“教是為了不教”,追求的是“自動化的教育”。在實現自動化教育時,聰明的父母應該學會10種方法:

      ①給他一個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②給他一個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④給他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⑤給他一個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⑥給他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⑨給他一個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

      ⑩給他一個題目,讓他自己去創造。

      看來沒有教,但是教會孩子的是自己對自己負責的精神。

      看來沒有管,但是激發孩子的是自己想要學習的慾望和需求。

      自動化的教育最核心的一點,就是要給孩子以自由。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先生的一本書名叫做《給所愛的人以自由》。我覺得這個題目非常之好。而天底下的父母易犯的最大錯誤就是不能做到“給所愛的人以自由”,如果能夠給一個孩子選擇的自由、發展的自由,能夠使他自主地學習、自動地學習、自覺地學習、自由地學習,那麼一定會是很成功的父母。我很感激我的父母,他們給了我自己選擇的自由,讓我能夠幸運地從事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業!

      第三、做到因材立志,因材為學,因材施用。

      南懷瑾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現在天下父母以及所有老師都在做一件事”——到底做什麼事呢?——“都在殘害我們的幼苗。”當然這一句話,在一個作老師、作父母的人聽起來是不太舒服,也不愉快的。但是很多的老師和父母卻是在做著這樣的事,做著把天才變成庸才的事。我的書裡有一個理念,那就是:每一個人都是天才,每一個人也都是庸才。天才就是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路,庸才則是選擇了不適合自己的路。

  • 2 # 噹噹課堂

    長無不盼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未來社會的合格人才。孩子的成長有賴於父母親的撫養與教育,家庭教育的質量取決於家長的素質,好家長才能培養出好孩子。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家長、教育好子女呢?

    一增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

    馬克思很重視家庭教育,他說:“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教養子女。”這段話告訴人們:不論我們是從事何種職業的,只要有了孩子,當上父母,教養子女就成為一樁神聖的行業,義不容辭的責任。它關係到孩子的前途,家庭的幸福。

    有些家長認為,家庭只管孩子的生活,教育是學校的事,他們沒有意識到: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的責任,有些家長對孩子百般寵愛,放鬆了教育,這也是沒有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還有極少數家長只管“抓錢”,根本不抓孩子的教育,完全放棄了家長應盡的天職。法國作家福樓拜爾說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父母的手裡。”所以,家長要增強教育子女的責任感,履行社會與國家賦予的神聖職責。

    二家長要提高自身素質,作孩子的榜樣

    有人說:家庭教育中“不教而教”。這一說法不見得準確,但卻有一定道理,即家庭教育主要不是靠言教,而是靠身教。家庭教育的最大特點便是潛移默化,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知不覺地在影響著孩子。特別是幼年兒童,他們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化的特點,模仿性極強,模仿是他們學習做人的主要途徑。而在家庭中,家長就成為他們模仿的主要目標。家長的行為習慣、是非標準、待人處事的態度、道德觀念等諸多方面都時刻在影響著孩子。所以,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要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父母首先應是那樣的人。誠實的家長定能培養出誠實的孩子;出口就說髒話的家長,不可能培養出文明的孩子;自私自利的家長培養不出大公無私的孩子。在一次家教諮詢中,一位母親向我訴說她五歲的女兒脾氣暴躁,對她經常發脾氣,在幼兒園常攻擊其他小朋友。當我進一步瞭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狀況時發現,得知孩子的父親性格就很粗暴,常以打罵和其他體罰方式對待女兒。顯然,孩子的不良性格是從她父親那裡習得的。一位教子有方的母親很注意培養孩子誠實的品質,她說:“為了培養孩子誠實,我在孩子面前從來是說話算數的。”這位母親就是用身教的方法來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3 # 幼小銜接l佳墨

    很簡單的來說,我的教育觀就是多給孩子“優質的陪伴”。

    真正的“優質陪伴”有這些特點:

    互動性:我家寶寶今年快四歲了,我幾乎是每次上街給他買東西我都會帶著他,一是怕買了以後穿著大小不合適,二是為了和他能夠有一個溝通交流的過程。其實買東西帶著孩子,和孩子交流溝通是一個很好的陪伴過程,你能讓孩子以自己的“審美觀”去挑選自己喜歡的東西,這樣也會避免你買完了孩子不得已,也會讓我們不再有“費力不討好”的感覺。所以給予孩子“優質的陪伴”就要懂得與孩子進行互動交流,讓孩子有自主選擇的權利,讓他們融入這個事件當中而不是讓孩子“置身事外”。

    帶動性:我們家樓下有一個籃球場,每天帶孩子下樓溜達的時候我家孩子都喜歡站在那裡看一會,於是有一天我問他:“我說寶寶,你是不是也想玩籃球啊”。他說:“對的”。我說“那我們一起玩好不好”。他說“那太好了”。起初的他拿著個大籃球,不會拍,只會用腳踢,於是我就讓他看其他的大孩子是怎麼拍的,他特別認真的去學,沒過幾天,自己就學會了單手拍球。他很高興,每天都會叫著我和他去打球,雖然僅僅是拍球,但這也算是一種“優質的陪伴”,因為我們在陪著孩子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所以,給予孩子“優質的陪伴”我們就要懂得去觀察孩子孩子的喜好,也許孩子不敢去表達或是不知道如何去表達,那我們就要通過觀察後帶動孩子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讓他們體會到我們的陪伴。

    放下身份,學會傾聽:孩子們在一天天的長大,他們也許會有很多自己想說的話,但由於我們不懂得放下身份,不懂得傾聽,每次孩子可能在話還沒有說完的時候我們就把話“搶了過來”,孩子也就不再往下說,漸漸地孩子就會不再喜歡和我們說任何事,因為他們覺著我們的“陪伴”是無用的,他更喜歡一個能夠聽他們訴說的“陪伴”的人。所以,給予孩子 “優質的陪伴”我們就要有足夠的耐心,懂得傾聽,放下身份,和孩子成為朋友。

    每一個“優質的陪伴”都是有意義的,不是我們守在孩子旁邊就是“陪伴”,為了孩子我們儘可能的抽出時間去陪伴他們,那為什麼不讓這個陪伴變得更加有意義呢?讓孩子在“優質的陪伴中成長”,讓他們體會到我們更多的愛,給孩子們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

  • 4 # 法理基礎

    一、 家庭教育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其一,我們的父母大多沒受過專門訓練。無論是小時候,還是長大戀愛成家,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很少有人對我們說怎麼做父母。即使有人說過,也只是長輩們。他們或許會說“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長”……這些在生活中流傳的觀念對嗎?這需要我們去反思。

    要做駕駛員需要到駕校學習3個月才能拿到執照,而要做父母3個月能學會嗎?父母不同的語言、行為、教育會在孩子的身上留下不同的烙印,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父母們難免會出錯。

    其二,父母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易使家庭教育偏離方向。父母與孩子間有天然的感情聯絡,特別是母子一體,自然產生期待,把自己沒實現的,沒做成的都轉而寄期望於孩子來完成,難免不切實際。一本《哈佛女孩?q劉亦婷》賣了幾百萬冊,正是父母們這種心理的反應。父母的過度關心,過度照顧剝奪了孩子成長的空間。《揚子晚報》的記者調查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麼安排生活,其實,他們中的很多從小到大不要考慮任何事情,怎麼會有成長呢?走向另一個極端的過多限制、過多幹涉也會阻礙孩子潛能的釋放。我們常常居高臨下地待孩子,以“家長”自居:“你是我生的,我讓你聽,你不聽,找揍!”如此家庭教育缺失了“人格平等”――《聯合國兒童憲章》規定的根本精神,怎能使孩子健康成長?

    其三,很多父母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職責。由於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是學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慮也是學校教育,忽視了他們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礎,才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俗話說:三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父母們慣有的家長概念在英文中其實是個貶義詞,含有“家長制”、非民主的意思。而要孩子完成一件事必須有真正的理解、接受,才能去做好。對教育職責的漠視,教育理念的偏頗自然導致家庭教育易出錯。

    二、沒有父母的成長,就沒有孩子的成長。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通常優秀孩子成長為優秀人才的背後,總能找到溫馨和諧家庭的影子;同樣,一個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以從其家庭中找到充滿衝突和矛盾的因素。

    父母們把孩子送到小學、中學時,總喜歡說:“老師,這孩子全交給你啦,拜託啦!”其潛臺詞是“與我”無關啦。其實,絕對不是如此就行的。撬動地球的手,就是推動搖籃的手。好的家庭往往伴隨著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壞的家庭往往給孩子負面影響。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可以印證。張家港×校一位初二的孩子星期日晚在家複習迎考,他父母邀了幾個朋友來家搓麻將,其響聲攪擾了孩子,孩子無奈說:“11點多了,還打,我明天怎麼考試?”麻友們正在興頭上,對孩子的話不予理睬。孩子生氣了,就將電視開啟,並把音量調大,弄得左鄰右舍上門抗議,他父母覺得丟了面子,將他打了一頓。孩子連夜出走……朋友們常問我每週有多少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我說由於工作忙,我與孩子相互交流並不很多,但只要孩子看到,我一定是在看書,寫作,不需要講話。身教遠大於言教嗎。父母有多少工夫在家讀書,家中有多少書,培養出的孩子境界是不一樣的。2004年,中國出版社協會做了一項調查:中國有45%的家庭無一本藏書,無一個書櫃;南韓有 96.8%的家庭平均有500本以上的藏書。沒有書香家庭,哪有書香校園,書看社會?父母不進步又怎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學習型的家庭中,父母與孩子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影響的。他們往往有一些成功的影響方式,如親子共讀,親子通訊,講述成長故事等。父母的成長和孩子的成長一樣,是沒有止境的過程。父母的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其影響是無形而深刻的。

    三、品德重於學問,狀態大於方法。

    1、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是建築人格長城。生活中看人常常是一俊遮百醜。有了高分數,好成績就被看作好孩子。事實上,影響終生髮展的因素中,分數並不是最重要的,起著制約作用的是品德、品格,是做人的快樂,是受人歡迎、尊重,而不是知識學問。點點滴滴的影響,將會對人格的健全發展奠定厚實的基礎。我們注意到不少父母過多關心學習,只要考出好成績,什麼要求都答應,什麼願望都滿足,什麼承諾都兌現。品德低下卻不被關注,有些孩子說謊,拿家裡東西或別人東西,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感受。這樣的教育理念、方式令人憂慮。

    我的孩子小時候也拿過家中東西,但我們讓他知道犯這種錯誤受到的處罰遠遠勝過考試學習知識的失敗,讓他知道了爸爸、媽媽不是很看重分數,而很重視品德,使他成為了一個謙和的人。行為習慣的養成也是很重要的。我的孩子小時候整天丟三落四,今天買的尺子明天丟,到三年級騎車上學,鑰匙也常丟,常要我們送。怎麼行!後來我們決定:鑰匙再丟得自己跑回來拿備用鑰匙。四年級還這樣,他自己把車扛回了家。那得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呀!但換來的是鑰匙再也不丟了。所以,父母們應充分重視品德習慣的養成教育。

    2、生活毀滅人是無聲無息的,有如滴水穿石;同樣,生活成就人也是無聲無息的。只有關注生活的細節和程序,只有成為生活的主人,才能被生活所成就。新教育實驗有句口號:“狀態大於方法,方法大於苦幹。”現實情況恰好相反,是“苦幹大於方法,方法大於狀態”。實際上,人與人最大的差距是狀態。有了狀態就有了方法,有了狀態就想做事,就有可能成功。

    前不久,復旦大學一位研究生跳樓自殺,他曾是某省的文科高考狀元,應當說學習成績是出類拔萃的,可又怎麼樣呢?父母白養了他,還不如考上大學留在身邊的子女,對社會也沒有貢獻可言。一位學者說過,哲學家與普通工人的差距遠小於野狗與家犬的差距。哲人與工人的差距是分工造成的。一個單位裡同工種的人其差距是狀態造成的。有些人聰明,但他無所事事,怨天尤人,他就無所成。所以說,最重要的是狀態,是精神方法。凡有助於精神狀態培養的,就要去做;凡無助的,就要少做或不做。

    四、把童年還給孩子

    大家經常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只要進了學校就沒有好日子。在入幼兒園前,父母們懷著許多夢想,讓孩子彈琴、畫畫、唱歌、跳舞……一進學校,進了考試圈,很多父母就退出先前的遊戲。當然學習也不是為了給孩子快樂,而是寄託了許多幻想。逐漸地,現實讓他們夢破,到了初中,那些美麗的幻想中的愛好便被斬盡殺絕。剩下的是“苦”。正如孩子們所說:“起得最早的是我,睡得最晚的是我,最苦的是我,最累的是我,是我,是我,還是我。”是的,每天早晨天沒亮就匆匆趕在路上的是孩子,每天夜晚熄燈最晚的還是孩子(可能還有搓麻將的)。現在的孩子真比農民還苦啊!他們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體驗,享受著教育的幸福,這是教育的一種境界。追問孩子幸福嗎?答案是不。可孔子《論語學記》首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應當是快樂的呀。為什麼不能讓孩子在遊戲、活動、玩耍中學習呢?為什麼關在書房才叫學習呢?我們的父母,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快樂指數啊!別讓范進重現!

    五、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

    1、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先讓我們從男孩、女孩身上說起吧。我們給女孩的玩具是布娃娃之類的,給男孩的玩具常是各種模型、而且是活動型的。那裡面含著我們希望女孩溫柔、文靜,希望男孩勇敢、活潑的意思。女孩子打架的結果會是挨訓:現在就這麼瘋,以後怎麼辦呀?男孩打架的結果是被讚賞:調皮的孩子聰明。孩子長大了,人們說:女孩到了中學就不行了,男孩子到了中學就好了。要知道謊言重複千遍成真理。女孩子受到的暗示是“不行”,男孩子受到的暗示是“行”,這就使他們產生了不同的狀態,於是就如筆者在《享受幸福》中寫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倘若你要孩子行,那就要珍愛孩子每一次的成長機會,欣賞他們的成長,欣賞他們的言行;倘若你要孩子不行,那就抱怨,指責他們吧。

    2、孩子的潛力恆大於已經實現的一切。現代科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人的潛能是具大的。殘疾人周舟不也成為很棒的指揮嗎?聾啞女孩周婷成長為美國著名大學的高材生,正是其父周洪賞識教育的傑作。讓我們無限地相信孩子發展的潛力吧!

    六、讓孩子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東西

    父母在培養兒童智力的同時,切不可忽視非智力的培養,應該使年輕一代具有遠大的目標、廣泛的興趣、熱烈的情感、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性格。

    人最幸福的事是讓他喜歡一件事情,哪怕是種花、養小動物,使業餘時間、精力有所寄託。每個孩子,在家庭中、學校中都應使他有個興趣愛好。什麼最好?特色。現在分數最好,其它人都是失敗者。其實,孩子學的太難了,有的是一輩子都用不上的知識,有什麼價值?教育應該讓孩子有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那他即使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名牌,也會有健康人生,幸福人生。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價值。復旦那個自殺的研究生有什麼價值?很多優秀人才,他們並沒有接受正規大學的教育。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學到的諸如善良、勤勉遠遠超過大學的收穫。每個孩子可以有不同的成長道路,讓他喜歡一樣,會影響孩子一生的生活質量。一個人的精神生活是否快樂,這很重要。

    七、讓讀書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讀書,是孩子們淨化靈魂,昇華人格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途徑。對於孩子的成長而言,主要任務就是讀書。但現在學生除了讀教科書之外恰恰很少讀書。凡是讀書多的孩子,一般來說,其神野必然開闊,其精神必然充實,其志向必然高遠,其追求必然執著。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就是這個人的讀書史。

    讀書對於人的成長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愛讀書的民族,如猶太人。近代史上三個最偉大的人物均來自猶太民族:馬克思以唯物辯證法改變了人類對社會的看法,愛因斯坦以相對論確立了嶄新的宇宙觀,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讓人更準確地瞭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猶太族人。他們讀書態度近乎宗教。孩子剛生下來,就用蜂蜜塗在書上,讓孩子舔,意思是讀書才能甜蜜。他們也絕不允許把書踩在腳下。他們每人年均讀書60本,中中國人均只有5本。一個不讀書的人是走不遠的。是否讀書跟他是否大學畢業沒有關係,書才是真正的大學,才是讓人精神成長的樂園。

    寧靜才能致遠。讀書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

    八、讓日記伴隨孩子成長

    寫日記是個好習慣。通過寫日記,可以讓孩子對自己的學習、生活進行總結和深化思考;可以鍛鍊他們觀察生活的能力和駕駛語言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可以讓子女傾訴自己的情感,調節自己的情緒;可以培養他獨立的個性和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可以鍛鍊他的意志,開闊他的心胸,淨化他的心靈。不僅孩子寫、老師寫、父母也可以寫,這方面成功的例子很多。有的甚至徹底改變了一個孩子,一位家長,一個學校的狀態。因為要想寫得精彩,就必須活得精彩,做得精彩。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正因為父母覺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別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個命題肯定是正確的,只要父母們與孩子一起成長,儘管我們不是天才,但我們完全可以成為天才的父母。

  • 5 # 澳新留學扶搖公主

    我作為男孩的父母,覺得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樂觀!

    如果你是一位父親或母親,你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什麼?對於這個問題,也許很多父母會回答:“我最希望他們擁有快樂。”

    孩子能夠快樂地成長是很多父母最大的心願。然而,現如今的孩子們卻越來越不快樂了。馬丁·塞利格曼博士曾做過一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在13歲的青少年中,幾乎有1/3的人出現過抑鬱的症狀。

    在學習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之前,我們需要明白一個問題:為什麼孩子需要樂觀?

    01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什麼是“習得性無助”。

    你身邊是否經常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抱怨,比如:

    1. 反正我再怎麼努力,都還是學不會,我是學不好這門課的;

    2. 我什麼都做不好,一無是處,我的一生註定是失敗的;

    3. 我家的孩子怎麼門門課都比不過鄰居的孩子啊,她就不是這塊學習的料,還是放棄吧。

    以上這些行為,都是某種形式上的“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指人或動物在面對無法控制的事情時,連試都不試就直接放棄了。

    02

    現代社會,抑鬱已經逐漸向青少年蔓延,這我在多年的留學教育諮詢當中也遇到一些類似問題的學生們,很多人很早就表現出了悲觀的心理特徵。

    你瞭解什麼是悲觀嗎?

    從本質上說,悲觀是一種心理防禦方式,包括情緒抑鬱、退縮和較低的成就感。想要讓青少年遠離悲觀,父母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樂觀精神。

    03

    換句話說,具有掌控感的孩子,在面對挑戰的時候不容易退縮,能夠形成克服困難的好習慣,可以說,具有掌控感的孩子更樂觀。相反,不具有掌控感的孩子,他們會形成一套悲觀的理論。

    04

    樂觀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如果孩子能從小在父母的引導與幫助下,養成一種面對挑戰不退縮,以及克服困難的習慣。那麼,隨著孩子的掌控能力的增強,他將會變得越來越樂觀。

    孩子快不快樂,父母的責任最大。

    以上是鄙人淺見,感謝閱讀[祈禱]

  • 6 # 山東大屈哥

    時代呼喚父母與時俱進,給父母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塑造和諧而莊嚴的家庭環境,孩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健康成長,成人、成才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的家教觀念一定有下面兩個方面:

           第一.孩子的教育大如天

    我認為,家業萬貫,不如教子成才。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教子成才的內涵應該是:“塑造孩子正確的價值觀;幫助孩子打好人生底色;讓孩子成為有理想、有信念、有擔當、有社會責任心的有用人才。這樣做,看起來沒有刻意教兒子追求物質財富,但物質財富就會被源源不斷吸引過來。厚德載物是大自然的規律,亦富亦貴也是必然達成的結果。

    第二.做孩子榜樣

    父母是孩子接觸最早、接觸時間最長的人,故而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人.父母要善於給孩子傳遞正能量,給孩子製造希望,要善於在孩子心中播撒理想、信念的種子。要做到這些,父母首先要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正確價值觀,有諸多美德,充滿正能量的人。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實,真正明智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許是:在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行為和善惡標準上要嚴加管束,在孩子思想的自由思考探索能力培養上要竭盡所能,鼓勵他們從小就任意馳騁。這樣可能才是真正科學合理的現代文明家庭教育觀念。

  • 7 # 吳老師字官人

    錯誤的家庭教育觀; 孩子太小,教育是以後的事

      這是缺乏早期教育意識。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如果以一個人17歲時的智力水平為100,那麼他四歲時智力水平已達到50,在4到8歲可以發展30,在8到17歲之間只能發展20了。

    樹大自然直

      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許多父母往往對孩子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任其發展,放任自流,結果等小樹苗長歪時,要糾正也難了。教育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

    教育孩子,無師自通

      不少父母認為教育孩子是非常自然而且無師自通的事,花精力學習"如何成為合格的父母是非常荒唐和沒必要的。加之從父輩哪兒傳承下來的一些傳統教育觀念,使某些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遇到困惑和煩惱時,既不虛心向別人諮詢,也不通過書本或媒體去尋找答案,更不主動尋找學習方式去接收家庭教育課的"培訓"。結果,由於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沒有及時進行亡羊補牢或正確地疏導,阻礙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有的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人生悲劇。

    教育是學校的事

      學校是學習書本知識的主要途徑,而家庭是施行早期智慧開發,培養興趣點、引發求知慾,培養良好行為道德習慣、健康人格等的場所。把教育孩子的希望全部寄託給幼兒園和學校,既不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沒有家庭教育的緊迫感,是極不明智的做法。

    我不是老師,我不懂得教

      這是把教育看得太神祕了,以為教育就是教知識。殊不知,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小到一個話題的交談,大到意志力的培養,囊括了智商和情商兩大方面。其次,不管你有沒有意識到,你都在隨時隨地給孩子提供著榜樣。與其推卸責任說不懂教,不如拿起書本來多學點家庭教育知識。

    讓老師帶孩子,省心又省力

      老人的教育觀念多陳舊、傳統,大都無法承擔早期智力開發的任務。而且,從非智力方面來說,祖輩容易嬌慣、溺愛孫兒,易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為所欲為的性格。

  • 8 # 草世界花菩提

    你好!

    對於孩子的教育,每個人的觀念,最終目標等等都不一樣,從我個人而言,一個孩子的終極教育就是他有一個幸福的婚姻,不只是小時候教他好好學習,長大考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在一個人的一生中,這些雖然是必要的,但還是比較次要的。

    教育是化育人心的事。作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事業有成婚姻幸福,這些都是美好的冀望,要實現一個父母這些美好的冀望,說實話,真的不簡單,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為一個人生命中的這些財富【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是需要他自己有承載能力的,這個承載能力就是個人的德行,即使他創造了這些財富,如果德行不夠,是無法真正擁有的,【厚德載物】,德行是教育孩子必備的首要素養。

    一個人的一生會有無數的未知,未知的幸福,未知的風險,未知的坎坷磨難……

    幸福就不說了,當孩子將來遇到坎坷磨難的時候,他能不能扛起來,能不能不被打倒,這些需要他有強大的心力,心力簡單說就是他心理的承受能力,抗壓能力,伸縮能力,這些也是家長教育需要從小培養的,我個人認為,培養孩子有一個良好的心靈品質是他的人生有彈性的基礎。

    從我個人而言,培養教育孩子的觀念是從培養孩子好的德行和心靈品質開始。

  • 9 # Esther小婷

    我覺得是一個健康樂觀的孩子是最重要的,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都有每個孩子的天賦才華。我們要多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

  • 10 # 金尚國典教育

    給孩子自由的選擇權利

    尊重孩子的看法

    做孩子的良師益友

  • 11 # 育兒手冊分享

    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離不開家庭的影響。

    我個人建議家長可以從自身找原因。

    其實家長的語言就是孩子的風水,說話不需要成本,但是能顯示家長智慧和格局。

    我們不去給孩子貼標籤!先做好自己,讓自己的行動和語言去影響孩子。

  • 12 # 優尼課冬青樂高程式設計

    前言

    當今社會抑鬱的孩子越來越多,越來越低齡化。

    作為父母,你的教育觀是什麼?如何去教育孩子?當跟還有有分歧的時候,又是如何對待的?

    我的教育觀是思想上開放,行為式引導,不限制孩子的想象力!

    總結

    隨著中國農村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農村家庭文化教育觀念也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不同農村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文化教育差別是顯而易見的。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教育觀念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

  • 13 # 窩窩家庭教育

    作為父母,我的教育觀念借用《父母規》裡的一句話就是:我要讓孩子長成他要長成的樣子,而不是我期待的樣子。

    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物質相對充裕的時代,中國的父母陷入集體焦慮之中,從孩子未出生就開始規劃上了孩子的未來,有了孩子以後,更是各種胎教、早教、興趣班、輔導班層出不窮,一直到孩子上大學才算結束,孩子的前二十年基本都是在學校和父母報的各種班中渡過,也就是說孩子從一出生就在父母規劃好的路線圖上行走,路線圖以外的世界,孩子在小的時候或者說是在好奇心強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時間去探索。未知世界永遠大於已知世界,而我們的小寶貝們在父母們的精心呵護下,很難踏向未知世界的大門,這就是我們現在很少出大師級人物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壓力大,總是失眠怎麼辦?有多少人跟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