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靜逸堂堂主

    項羽有血勇,但出於對自身實力的過於迷信,他最終敗於自己的結拜兄弟之手。

    楚漢爭霸過程

    第一階段劉邦出陳倉佔領關中,接著趁項羽在齊地攻打田榮的功夫佔領了項羽的都城彭城,諸侯轉變風向降漢叛楚,但項羽反應迅速,帶領三萬騎兵打贏了彭城之戰,劉邦敗逃回關中。

    第二階段劉邦帶兵再度出關,經過京索之戰和項羽兩方相持於滎陽成皋一線,此時戰場關鍵轉向外線。劉邦採納張良的謀劃,聯絡英布、彭越,不斷的騷擾項羽的後方,項羽只能派龍且平叛,穩定糧草供應,北邊又有韓信滅魏、趙、代、齊,逼降燕國,在滅齊的過程中,項羽派去支援齊國的二十萬楚軍,連帶龍且都賠在了裡面,項羽的外線形勢徹底崩壞。

    第三階段就是眾多諸侯合圍項羽,直至項羽垓下之敗,楚國最終滅亡,漢朝建立。

    項羽是個獨夫

    項羽和劉邦在戰爭過程中,外線戰爭情形幾乎是天差地別,劉邦透過或誘降、或逼降、或消滅,爭取到了一大票的盟友,而項羽幾乎沒什麼盟友,魏國、趙國、齊國之所以積極反抗劉邦也是出於自身利益考量,和項羽幾乎沒什麼關係。

    項羽長於勇力,短於謀略

    項羽自從在鉅鹿之戰中憑藉著一身的血勇之氣大敗秦軍,諸侯緊張到拜見項羽甚至用爬的,從此項羽便迷戀上了自身的勇力,認為自己天下無敵,不將天下諸侯放在眼中。滅秦之後,有人建議他定都關中,項羽以“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拒絕,這裡面除了項羽的思鄉之情,恐怕也少不了項羽對於自身勇力的自負,他以為自己定都到哪裡都不會有人膽敢反叛自己,所以後來田榮叛亂他才會那麼的生氣。

    在楚漢雙方相持時,范增已經去世,而項羽的南邊有彭越作亂,北邊韓信又一路收割人頭,自己身陷於戰爭泥潭無法抽身,項羽此時已經沒了辦法,先是綁架劉邦的父親,威脅劉邦不投降就烹了劉邦父親,無奈劉邦不吃他那一套,後來又要和劉邦單挑,被劉邦以“吾寧鬥智,不能鬥力”拒絕,可見項羽在當時已經無可奈了。

    項羽驕傲自大無法任才

    項羽勇力驚人,謀略不足,原本可以透過招攬人才彌補,可項羽自傲,不能任用人才的性格特點使得他無法積聚人才,甚至原本的人才和朋友都漸漸流失。他瞧不起身為小兵的韓信給他諫言,韓信投奔了劉邦,他責罵英布出工不出力導致英布驚恐投奔劉邦,連自己的亞父都不能完全相信,最終逼走了范增。已經被逼到了烏江項羽還要怨天尤人,說自己失敗是老天不長眼,是“天之亡我”,到此時還沒有放下自己那點驕傲,覺得渡江無顏見江東父老,恐怕就算他渡了江也一樣會再次失敗。

    而劉邦正好相反,該低頭就低頭,從項羽進關中時就能退軍霸上,然後乖乖到鴻門謝罪,之後項羽封他為漢王也能忍耐,在劉邦項羽相持的關鍵時候,韓信要“假齊王”的封號,劉邦直接封了他齊王。劉邦能屈能伸,不吝封官許願,人事主管蕭何為劉邦留住了戰鬥領班韓信,而策劃專員張良也為劉邦立下了汗馬功勞,最終劉邦擊敗了項羽。

    爭奪天下中的自傲最要不得,曾經的日本認為三個月滅亡中國,曾經的委員長認為三個月擊敗我黨,但他們最終都失敗了,敗於對自己力量的迷信。自認為天下老子第一的項羽相信自己的力量足夠擊敗所有的敵人,但蟻多咬死象,項羽被劉邦纏在了滎陽,當項羽綁架了劉邦的父親時,我們才發現項羽耍心眼稚嫩的很,一直迷戀力量的項羽已經難逃失敗的命運了。

  • 2 # 知年

    對自己實力的過於自信,不聽項伯勸言,盡失民心。

    劉邦禮賢下士,善用人才,謀策不如張良,治國不如蕭何,打仗不如韓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能否從葉底中辨別是否為古樹茶?